仔豬黃白痢的病原為大腸埃希氏菌,是哺乳仔豬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二者的臨床症狀有明顯的差別。仔豬黃痢也被稱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於1-3日齡仔豬,一周齡以上仔豬較少發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仔豬白痢也被稱為遲髮型大腸桿菌病,多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其中10-20日齡仔豬高發,但發病率高,死亡率低。
仔豬黃痢和白痢的發病原因
1)環境因素
剛出生仔豬,身體各項技能均不完善,對外界環境因素敏感,當環境溫度偏低或者溼度過高都會導致仔豬發病。尤其是一些農村散養戶的豬場,硬體設施比較差,產房冬天冷夏天熱都容易引起哺乳仔豬感染大腸桿菌,而發生仔豬黃白痢。
2)母豬帶毒
母豬體內都會攜帶有大腸桿菌,並且會隨糞便排放到環境中,母豬的體表、圈舍、欄杆等處都會被大腸桿菌所汙染,當仔豬接觸過多的細菌體內細菌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就會發病。若妊娠後期母豬存在便秘情況,母豬腸道中長時間未排出的糞便就會成為大腸桿菌的「培養基」,給大腸桿菌的繁殖提供營養,使得母豬糞便中的大腸桿菌含量進一步提高,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病率提高。
3)營養缺乏
母乳質量差、數量少、仔豬補飼較晚都會導致仔豬機體的蛋白質合不足,使得仔豬的抵抗力下降,而感染黃白痢。因仔豬出生10天之內的時間自身抵抗力幾乎為0,只能依靠母豬中的母源抗體獲得被動免疫力,而若母豬營養不足,母豬的初乳量少且質量差,仔豬獲取的被動免疫能力不足,而容易發生大腸桿菌的感染。
該如何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
首先應該保證母豬正常的營養供給,從而保障母乳供應,使仔豬可以正常發育。其次仔豬出生後應即使吃上和吃足初乳,提高仔豬的被動免疫力,降低發病率。最後就是要做好環境衛生,母豬進產房之前要進行徹底的消毒,產前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豬乳房和後軀,母豬產後吃初乳時同樣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母豬乳房,同時及時清理母豬糞便,降低仔豬接觸大腸桿菌的概率。
2)疫苗免疫
對於發病率比較高的豬場,可以採取在仔豬產前20天肌注免疫一次,或者產前30天和產前15天分別免疫一次,都可以對黃白痢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3)藥物預防
母豬產前產後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清熱、解毒、燥溼的中獸藥以及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降低母豬體內大腸桿菌的含量,從而預防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例如:
母豬:產前7天至產後7天,飼料中添加加減消黃散+肝腎康顆粒+萬呼寧,降低母豬體內大腸桿菌含量,減少其大腸桿菌排放量。
仔豬:出生後1日齡仔豬肌注0.5毫升頭孢噻呋或者長效土黴素,預防仔豬體內大腸桿菌的繁殖,防止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