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園替子女相親的老大爺談相親:不是戀愛、是生意與交易

2020-12-19 順順利利圍繞每一天

相親難、結婚難已成為我國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大量剩男剩女不能成家,有孤獨終老的危險。

這些都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問題在於我國男女比例失調,即使一男一女,男性也會多出3000多萬。在這種大背景下,就造成了幾男一女之間的爭奪戰,對女性的爭奪更激烈,也直接增加了男性結婚的成本,使許多家庭根本無法結婚生子,或婚後欠下巨額債務,日子過得更加拮据。

而隨著晚婚晚育思想的廣泛傳播,許多男人和女人在年輕時都不想結婚,直到年紀大了,才會想到要在父母的逼迫下組建家庭。但到了此時,還在追尋愛情的人已不多,基本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物質上。

被稱為「魔都」的上海,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之一,金融高度發達,高收入階層眾多。相應地,本地的年輕男女們基本都有很好的物質基礎,即使沒有高收入,他們也會受到本地環境的影響而形成很高的擇偶標準。

很自然地,高擇偶標準會帶來一個必然的結果——找不到滿意的對象。我想許多人都聽說過上海人民公園,這個地方很有名,因為它是上海有名的相親公園,每天都有大批為自己孩子的婚姻操心的父母來這裡替孩子相親。

老大爺、老大媽相親也很有意思,他們會用一張紙把自己孩子的基本情況寫下來,見面時問「你是兒子還是女兒?」「多大年紀?」然後再看其他的條件,看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的擇偶標準。曾有網友爆料,那裡的男女相親資料也有特點,基本上都是年齡偏大,他當時看到的最年輕的是92年出生的,年齡一般都在30多歲,十足的大齡青年相親市場。

今年,人民公園的相親市場依然火爆,最主要的還是那些為子女、子女的婚姻操心的老大爺老大媽。有網友跟老大爺聊天,問他對人民公園相親會有什麼看法?不料老大爺的回答相當出人意料。老人說:「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很純真,(人民公園的相親對象)這些人不是戀愛,而是生意,是交易,」老人說:「這裡就像交換貨物一樣,找不到真愛。」老人說:「真愛是在生活中遇到,在某個地方……」

看起來,這位大爺看得很清楚,但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為自己的孩子相親並不抱多大希望。

有人說,「看起來很有道理,但碰巧也不太靠譜」,其實我也贊同大爺的後半句,至於前半句則不太認同,對於現代社會,這個年齡段純真的人恐怕很少,大多數早已經適應這個社會,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對象。

關於相遇也有點不可信,一見鍾情的故事雖然美麗,但更像是一個傳說,想要遇見的可能性很小。

其實,上海老大爺所說的問題,全國各地都有。相親不是戀愛,而是一種交易,一方拿出高價彩禮就行了,這種婚姻基本上沒有感情基礎,雙方談妥了就可以結婚生子,只是組成這樣一個家庭非常脆弱,一旦某一方感到厭煩或其他原因,很容易導致家庭破裂,要知道現實中不管孩子的父母都很脆弱。

對於這一問題,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明年民法中就有規定,不得結婚取物,禁止高價彩禮。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以買賣為目的的婚姻,使更多年輕男女有了機會。

相關焦點

  • 記者回鄉記 | 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父母在人民廣場替我相親
    而在上海人民廣場內的人民公園相親角,同樣關乎愛情。有這樣一批家長,撐著傘等待著兒女們的另一半。沒有人發起,更沒有人組織,這個相親角「一開」就是10多年。小路的兩旁撐開的雨傘一字排開,一眼望不到頭,傘上貼著紙寫著徵婚信息,傘後坐著徵婚者的父母,這就是人民公園相親角周末或節假日最常見的一幕。
  • 上海人民公園,現代人的相親一角,已經火到了國外
    今天我們說說身在市中心的人民公園,小小的一個人民公園,看的當然不是裡面的花花草草,而是裡面的相親角。看看那些上海土著爸媽們給自己孩子找對象時,提出的各種奇葩要求,你會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上海,更真實的中國。男生平均年齡40歲左右,高學歷,有車有房,男女比例為1比2,海歸女當真是不受待見的。「小夥子你幾歲呀?談朋友了伐?」「妹妹你是哪裡人呀?有對象伐?」
  • 父母替我去相親,不知道會找啥樣的 我一語
    ▲早期臺灣先生去娶越南太太,也常有媽媽跟去這令我憶起2006年時曾經去了趟北京,聽當地朋友聊起,後海附近的公園,有父母替子女尋找婚配對象。一時好奇,就跟朋友跑到公園一探究竟。上海復旦大學孫沛東(2014)針對上海某公園的「相親角」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他發現「白髮相親」與公園的這種相親角活動,事實上效率極低,但是奇怪的是,明明知道成功機會小,人氣卻依然很旺盛。
  • 上海百萬年薪程式設計師「太虛榮」相親百次不成功,遭親媽一元起「拍賣」
    作為魔都打卡點裡最魔幻的地兒,上海人民廣場相親角就因頻出金句而火出天際,成為全國知名相親聖地。在這裡,有人喜結良緣,有人屢敗屢戰……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爸媽卻去相親角給我相親近日,又一位代子徵婚的母親火了。
  • 梅子黃時雨,正是撐傘相親好時節,人民公園相親角你可熟悉?
    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很有名。相親角的業務停滯了大半年。叔叔阿姨們歇息了大半年,沒有辦法為自己的子女帶著簡歷撐著雨傘,這樣空落落的心情可以理解。從沒有人統計過人民公園相親角成功過幾對夫妻,但,這裡人氣就是那麼高。
  • 城市適婚青年相親記:相親者女生大約佔七八成
    相親街上的父母:「孩子30多歲了還沒搞對象,我著急」  「你家孩子多大」「在哪兒工作」「有沒有獨立住房」……為35歲女兒操心多年的楊阿姨在「相親街」上踱來踱去,碰到感覺合適的就問幾句。年關將至,北京中山公園人頭攢動,寒風凜冽也擋不住父母前來為子女覓姻緣的熱情,每逢周四、周日這裡都有相親會。
  • 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如何接受相親對象大學談過戀愛?
    原來是一位小夥伴發來消息說,自己沒有談過戀愛,但是去相親的對象是一名大學生,而且他認為大學談戀愛呢,只不過是玩玩而已,所以十分介意自己的相親對象談過戀愛,他問我們該怎麼去接受自己的相親對象談過戀愛呢?小夥伴們你們說我要不要和他說,你重新找個滿意的就得了呢?
  • 廣州天河公園每周末舉行「家長相親會」活動
    兒女找對象,爹娘親自出馬  天河公園每逢周末舉行「家長相親會」,數周內近2000人自發參與  這年代,婚姻大事父母自然作不了主,但真的可以助一臂之力。這不,自6月底以來,幫子女物色對象的「家長相親會」每個周末都在天河公園自發舉行,短短數周已有近2000人次參加。
  • 明天去相親,想談一場甜甜的戀愛,大叔對我說了3點
    拋下花哨的套路,只講戀愛的乾貨。如果覺得本文講的有道理,關注收藏。想找個男女朋友,想談一場甜甜的戀愛?相親,無疑是脫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沒有之一。不管是經人介紹,還是「網友奔現」,在相親之前,都需要做做功課。畢竟,愛情就像是「火柴」,三次擦不著,也就差不多涼涼了。
  • 山西「三高」女性「不婚」引父輩代子相親(圖)
    每到周末,山西太原迎澤公園「相親角」便人頭攢動,各式各樣的寫滿相親信息的紙片掛在公園亭子上,老年人忙著互相「推銷」自己的孩子。如果雙方家長相中對方子女,便會安排年輕人見面。家長們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換來一個高效率的� 家長為子女舉辦相親會現象並非山西獨有,在單身女性較聚集的廣東、海南、山東、四川、雲南等地,家長替子女舉辦「相親會」活動形式多樣,頻率更高。 張雲 攝  中新網太原4月7日電 (範麗芳)「不結了,一個人挺好。」話畢,王倩神情淡然地呷了口咖啡。
  • 人民公園相親角新動向:60後家長已出現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上海相親角(位於上海人民公園)成立至今十餘年,「白髮相親」的父母與其子女之間最大的差異在哪?在2012年出版的《誰來娶我的女兒?總體來看,60後父母相比40、50後父母而言,對子女的擇偶和婚戀問題普遍更寬容和理解。2014年8月31日,上海人民公園,中介用IPad給相親的人介紹女方情況。 賈亞男 澎湃資料 「白髮相親」的父母的核心焦慮是什麼?
  • 28歲姑娘的無奈:得知我談過三段戀愛,相親男生自稱「接盤俠」
    當然,她說的第一次相親,指的是通過家裡親戚介紹,其實朋友介紹的人她也相親過3個,過程比較順利,總體比較愉快。她後來和一個談過戀愛,另外兩個也成為朋友關係。只是,這段戀愛沒有走到最後,最後因為兩個人都比較倔強而最終分開,在一起挺累的,她說。
  • 投行女相親:像做項目一樣找老公,沒人談什麼愛情
    跟飯飯不一樣的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第一次相親,都不是自己的選擇。尤其是年關在即,在一線城市讀書或工作的年輕人回到到處是親戚的家鄉,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一個相親「騙局」。在我們的母胎單身群裡,朋友林靈分享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的相親經歷。
  • 「彩禮,能接受就繼續談」:相親成了交易,很難結婚
    在大多數人眼裡,我是剩男的老年人妥妥,他們都說男人是有價值的,我不這麼認為,只要你沒有存款,不管你多大歲數,你永遠都不會有價值,即使你戀愛了,你也不可能墜入愛河,甚至被人看不起。我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工作上,我有一種追隨感情命運的態度,我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明年,我將還清我的抵押貸款,我很快就會有自己的房子了,然而隨著我長大,我的父母會督促我每天結婚,並為我安排各種各樣的相親。
  • 男人相親發現相親對象不是「處子」,會有什麼反應,過來人告訴你
    可能曾經也戀愛過,可能也深愛過某個人,但是卻無法走到最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感情的美好與不確定性,不正是吸引男女爭相憧憬的東西嗎?可是那些無法在最好年紀遇見最美愛情的人,他們也不可能獨自一人過一輩子,那麼「相親」就成為了那些人們「戀愛專屬」。到了一定年紀,就算自己還不想談戀愛,也會被父母長輩逼迫著去相親。
  • 中老年人相親交友場所何處覓?
    上海宜家被中老年「相親團」佔領,也凸顯了對於相親交友專屬場所,中老年人的需求和現實存在的極度不符。中老年人相親交友場所何處可覓?而他們又有著怎樣的需求?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對此展開調查。讓中老年人尷尬的「相親無地」對於再婚問題,生活在河北省一個小縣城的李先生有些無奈。
  • 相親和自由戀愛的區別!
    經常有同學給我發他們的相親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奇葩經歷。其實我想說,相親跟自由戀愛一個最大的不同是,相親是沒有普遍意義上男追女這個過程的,即便有,也只是個表面工作,應付事兒的。相親就是完完全全的看倆個人能不能互相吸引,當然,這個互相吸引大都是是以雙方對彼此的物質條件、外貌和學歷大體滿意的前提下的。首先互相覺得OK,然後男方象徵性的追一下,女方象徵性的矜持一下,然後牽手成功。
  • 空姐相親:我只談過3次戀愛,和一個人同居5年,我不是隨便的女人
    相親中只要知道我做過6年空姐,對方就說不合適。我只談過3次戀愛,結婚為目的同居了5年。我不是隨便的女人,對於陌生人的邀請都會儘可能的拒絕,實在拒絕不了,也會全程保護好自己。我的職業屬性和服務員沒有什麼兩樣,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搭訕要聯繫方式的顧客,有時候不想讓對方覺得沒有面子,有時候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但有些看著就目的不單純的,我會直接拒絕。
  • 相親男:34歲的我,無法接受對象談三場戀愛,還和別人發生過關係
    有位讀者朋友說:34歲的我,無法接受對象談三場戀愛,還和別人發生過關係。看他說的這句話,我首先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男人,但通過他的詳細描述,我了解到他並非是思想傳統,就是大男子主義。他說自己已經34歲,有五年的相親經歷。
  • 《紐約時報》中文版刊文分析《中國式相親》
    這不是革命前的中國,而是一檔新的電視相親節目。」   相親節目《中國式相親》去年12月首播至今,官方微博被訪問了1.77億次,前三集點擊率超過2億次,節目中暴露的中國式婚戀觀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也因此受到《紐約時報》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