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20天的新生兒高燒38度9,孩子精神萎靡,情況危急,請求轉運!」7月7日,在瀋陽市皇姑區一家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賓館裡,駐守在那裡的疾控組、醫療組正在向上級衛生部門匯報情況,「中午12時45分得知孩子發燒的消息,下午3時45分,孩子順利轉運到專科醫院進行診治。當看到急救車開出隔離點的那一刻,隔離點的工作人員都很激動。」7月9日,回憶起當天的情景,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護士長張巖哽咽了……
38.9攝氏度
立即啟動轉運應急預案
7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在瀋陽指定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賓館裡,也在上演著一場「大考」。當日中午12時45分,隔離賓館工作人員、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醫生盧琳接到來自1502房間的電話:孩子一直哭鬧,好像是發燒了,摸著特別熱,這可怎麼辦啊。打電話的是一個出生僅20多天的新生兒的母親。「她說話聲音都變了,特別慌張,我緊急上報領導。」盧琳迅速穿好防護服進入房間查看孩子情況,「38.9攝氏度,孩子精神萎靡,一直哭鬧,按照流程,醫療組第一時間向疾控組報告,疾控組立刻啟動轉運應急預案。」
護士長張巖告訴記者,如果按照一般流程,隔離人員出現疾病,直接轉運到指定的醫療機構診治即可,「可是這個孩子太小了,還在隔離期,是新冠肺炎還是其他疾病都無法判斷。而且高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也不清楚,病情的變化可能瞬息萬變。轉運到哪裡,既得有診治能力還得有隔離病房,上級衛生部門正在緊急布置。我告訴孩子媽媽,放心吧,相信我們一定能讓孩子得到最及時的救治。」
3小時
轉運至專科醫院隔離病房
很快,消息來了,確定將孩子轉運至瀋陽市兒童醫院監護室隔離病房。在等待急救車的這段時間,醫生盧琳一直穿著防護服陪伴在孩子身邊,「我幾次打電話問上面情況怎麼樣,盧琳說她會一直在樓上監測孩子體溫和身體情況,同時安撫焦慮的孩子父母。」張巖說,盧琳下來後脫下防護服,裡面的衣服都溼透了。
醫療組醫護人員擔心孩子燒得太高對身體有影響,護士沈明霞一路小跑到藥房買退熱貼。「在急救車到來前,我們一直給孩子物理降溫。轉走的時候體溫已降到37度左右了,很高的體溫沒有持續太長時間,高燒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影響。我們也安心了。」張巖稱。
下午3時45分,急救車到達隔離賓館樓下,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轉入市兒童醫院進行治療。「疾控組、醫療組、公安組,各個組都在門口送孩子,祈禱孩子身體無大礙。」張巖稱,後來,他們從醫院得到消息,孩子的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肺部有些炎症,估計要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治療。由於父母還都在隔離期,隔離點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對他們的體溫和身體狀況進行詢問和監測。
150多天
繼續守護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那天,孩子媽媽登記的時候,就是我錄入的。孩子裝在一個長條形的小筐裡,可小了,一問才20天。」張巖回憶起前幾天孩子父母到隔離賓館時的情景,「從醫學的角度,28天以內都叫新生兒,我也給這個房間做了重點標記,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張巖稱,每次有「新人」進入隔離點,工作人員都會梳理出需要重點觀察人員的名單,比如說年齡大的、年齡小的、身體有基礎疾病的等。「這一批隔離人員的特點就是孩子特別多。」
醫療組的工作人員聊到隔離點和他們的工作時,都有很多感觸。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護士吉紅說,從2月7日瀋陽第一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建立到現在,將近150天了,他們的團隊一直在堅守。大家越來越熟悉工作流程,配合越來越默契。「穿著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幹一會兒活兒就感覺缺氧,對身體是一個挑戰,對意志是一個考驗。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可能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面,不過大家都相信沒什麼困難可以擊倒我們,因為我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守護隔離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樊華、宋宇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來源:瀋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