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能力」的提法是近些年才有的,然而底層能力所指代的含義在從古至今的教育探討中卻從未中斷。
1922年,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界的邀請,發表了一篇題為「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的經典演講,裡面對於人的培養、所提倡的綜合能力的構建,和我們今天關注的底層能力搭建都不謀而合,他熠熠閃光的觀點、至今都在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現在我們摘錄其中的精彩片段,和大家一同分享。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
在今天關於學習的目的仍然是各有爭論,但總體看來,學習是要追求一種自我實現,讓自己可以在這個世界立足並獲得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和探索的本身,就是一種能給人帶來幸福的過程。
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學做人」,是對於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更為抽象和升華的高度概括。任憑你把知識件件都學得精通,「能不能成個人,還是個問題」,一句話道出了「做人」的本質,這指向了人——最核心、最深處的東西。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01 怎樣才能不惑呢?
判斷力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
常識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專業知識
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罕、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
處理事情的智慧
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在這裡,梁啓超先生從「實現人的不惑」這一終極目標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人之所以不感到困惑,是因為他總是對降臨自身的事情、對外在的宇宙、社會有著明確的判斷力。判斷力的背後是紮實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驗。這並不是靠單純的知識灌輸就能實現的。
常識、專業知識、遇事處理的智慧,梁啓超先生逐級提出了「不惑」的三個要求,三者中間,常識和遇事處理的智慧是更偏向底層能力的部分。
通觀當下教育,基礎教育中的常識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的專業知識教育,與實際生活的連接還尚未足夠緊密。而當今的社會它的複雜性和多邊形無時無刻不在加強,這就需要我們要更為關注孩子的常識培養、處事能力的培養。
比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頻率,孩子對其生活之中的萬事萬物自然更熟悉;常識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增加他處理事情的智慧。
如何培養智慧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
把「粗浮」的腦筋變得「細密而且踏實」,換句話說就是增加孩子的條分縷析、拆解問題的分析推理能力;把"混濁」的腦筋,變得「清明」,意思就是要培養孩子看待問題一針見血、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等。
02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完善的人格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
社交關係
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
梁啓超先生所說的「普遍人格的實現」,我們暫且淺顯的理解為「人不是獨立的個體,人格的實現需要個人在與社會的磨合適應中得以實現」。
這就涉及到社交能力的培養。此外,情感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屬於一個人最底層能力的培養。
只有不做事才算真的失敗
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不做便連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說呢?
得失心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得失心
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亦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
在這裡,梁啓超先生闡釋了擁有完善人格的人,更注重自我實現的過程,而目光不短視、功利心不強烈,不會執著於一時的得與失,反而在不斷追尋的路上獲得充實和滿足。
03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意志力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保持勇氣
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所牽制。
意志的重要性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梁啓超先生也承認,堅持意志力很難。換句話說,處在紛繁複雜的亂象中,又有人的本能欲望影響,用堅強的意志力去做事業是一個備受磨礪的過程。
而意志力在現代社會同樣是一個焦點問題。
意志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如前面所說,不做事才意味著真正的失敗。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就讓他去實踐一件件小事,而不是總有大抱負、少有行動力。
執行力
我老實告訴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懼」。
梁啓超先生的真知灼見,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穿越時光的說服力。
他所倡導的判斷力、常識、遇事處理的智慧(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與人社交和自處的能力,還有勇氣和執行力,都是當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孩子的底層能力。
我們越來越明白,孩子的培養,要從尊重、了解、搭建、改善他的底層能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