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後,為何我們還要讀梁啓超?

2020-09-16 花根教育

底層能力」的提法是近些年才有的,然而底層能力所指代的含義在從古至今的教育探討中卻從未中斷。


1922年,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界的邀請,發表了一篇題為「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的經典演講,裡面對於人的培養、所提倡的綜合能力的構建,和我們今天關注的底層能力搭建都不謀而合,他熠熠閃光的觀點、至今都在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現在我們摘錄其中的精彩片段,和大家一同分享。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


在今天關於學習的目的仍然是各有爭論,但總體看來,學習是要追求一種自我實現,讓自己可以在這個世界立足並獲得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和探索的本身,就是一種能給人帶來幸福的過程。


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學做人」,是對於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更為抽象和升華的高度概括。任憑你把知識件件都學得精通,「能不能成個人,還是個問題」,一句話道出了「做人」的本質,這指向了人——最核心、最深處的東西。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01 怎樣才能不惑呢?


判斷力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


常識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專業知識

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罕、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


處理事情的智慧

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在這裡,梁啓超先生從「實現人的不惑」這一終極目標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人之所以不感到困惑,是因為他總是對降臨自身的事情、對外在的宇宙、社會有著明確的判斷力。判斷力的背後是紮實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驗。這並不是靠單純的知識灌輸就能實現的。


常識、專業知識、遇事處理的智慧,梁啓超先生逐級提出了「不惑」的三個要求,三者中間,常識和遇事處理的智慧是更偏向底層能力的部分。


通觀當下教育,基礎教育中的常識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的專業知識教育,與實際生活的連接還尚未足夠緊密。而當今的社會它的複雜性和多邊形無時無刻不在加強,這就需要我們要更為關注孩子的常識培養、處事能力的培養。


比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頻率,孩子對其生活之中的萬事萬物自然更熟悉;常識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增加他處理事情的智慧。



如何培養智慧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



把「粗浮」的腦筋變得「細密而且踏實」,換句話說就是增加孩子的條分縷析、拆解問題的分析推理能力;把"混濁」的腦筋,變得「清明」,意思就是要培養孩子看待問題一針見血、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等。


02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完善的人格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


社交關係

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


梁啓超先生所說的「普遍人格的實現」,我們暫且淺顯的理解為「人不是獨立的個體,人格的實現需要個人在與社會的磨合適應中得以實現」。


這就涉及到社交能力的培養。此外,情感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屬於一個人最底層能力的培養。


只有不做事才算真的失敗

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不做便連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說呢?



得失心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得失心

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亦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


在這裡,梁啓超先生闡釋了擁有完善人格的人,更注重自我實現的過程,而目光不短視、功利心不強烈,不會執著於一時的得與失,反而在不斷追尋的路上獲得充實和滿足。


03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意志力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保持勇氣

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所牽制。



意志的重要性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梁啓超先生也承認,堅持意志力很難。換句話說,處在紛繁複雜的亂象中,又有人的本能欲望影響,用堅強的意志力去做事業是一個備受磨礪的過程。


而意志力在現代社會同樣是一個焦點問題。


意志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如前面所說,不做事才意味著真正的失敗。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就讓他去實踐一件件小事,而不是總有大抱負、少有行動力。



執行力

我老實告訴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懼」。



梁啓超先生的真知灼見,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穿越時光的說服力。


他所倡導的判斷力、常識、遇事處理的智慧(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與人社交和自處的能力,還有勇氣和執行力,都是當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孩子的底層能力。


我們越來越明白,孩子的培養,要從尊重、了解、搭建、改善他的底層能力開始。

相關焦點

  •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
    ★學業、愛情、工作、生活,梁啓超一一為兒女解惑。讀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 ★本書為「梁啓超修身系列叢書」的zui後一種,加上此前出版的《梁啓超修身三書·德育鑑》《梁啓超修身三書·節本明儒學案》《梁啓超修身三書·曾文正公嘉言鈔》《梁啓超修身講演錄》,成為全面深入了解梁啓超學問和立身之道的完整書系,亦為學習和實踐傳統文化的根本
  •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這三本書起初是梁啓超用於自我修養的隨身讀物,1905年之後陸續出版,作為梁啓超推行修身德育的一個途徑,合在一起我們稱之為「梁啓超修身三書」。後來又出了一本《梁啓超修身講演錄》,是把他後期的很多以修身德育為主題的講演彙編起來。 修身和教育是一體的,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佛家講「自覺覺他」,所以修身系列叢書裡其實就包含了梁啓超對教育,尤其是德育的看法和主張。
  • 從梁啓超家書中讀來的4句話,說給孩子爸爸聽
    梁思禮,五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帶著對梁啓超教育子女方法的好奇,我翻查了《梁啓超年譜長編》《梁啓超家書》《梁思成傳》和各種雜七雜八的參考材料,總結出了好些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道理。
  • 【來讀書】圖書館界的「勞模館長」:梁啓超的女兒梁思莊
    梁思莊是梁啓超的次女,是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多門語言。如此「著名」,為什麼並不廣為人知呢?我們慢慢來說。梁思莊1908年生於日本,1925年隨大姐梁思順一起赴加拿大學習。1930年從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圖書館學,1931年獲得圖書館學學士學位。
  • 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這三本書起初是梁啓超用於自我修養的隨身讀物,1905年之後陸續出版,作為梁啓超推行修身德育的一個途徑,合在一起我們稱之為「梁啓超修身三書」。後來又出了一本《梁啓超修身講演錄》,是把他後期的很多以修身德育為主題的講演彙編起來。修身和教育是一體的,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佛家講「自覺覺他」,所以修身系列叢書裡其實就包含了梁啓超對教育,尤其是德育的看法和主張。
  • 跳樓、家教、梁啓超
    除夭折、早喪者以外,梁啓超一生養育的九個子女分別是: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而成就最大的莫過於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位院士兒子。梁啓超的家教成功,首先在於他自身的成功,身教重於言教,他為自己的子女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最強老爸」梁啓超的家教之道
    「這也是我出這本書的原因,」《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的策劃劉海濱說,梁啓超生活的時代跟現在接近,他面臨的很多情況至今還是難題,所以這本書可以為魯迅先生在100年前提出的「怎樣做父親」提供一些借鑑。剛剛過去的上海書展上,新書《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舉行了首發儀式。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有人學習英語,如曾紀澤;有人學習德語,如蔡元培;有人學習日語,如梁啓超。學習英文自不必說,當時英國最強大。學習德文也不難理解,袁世凱練兵就是整體學習德國,軍官就要學習德文。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他的日文水平到底如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逃往日本。直至1912年回國,梁啓超在日本度過了14年的逃亡歲月。
  • 一門3院士,從梁啓超家書中讀來的4句話,說給孩子爸爸聽
    梁思禮,五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帶著對梁啓超教育子女方法的好奇,我翻查了《梁啓超年譜長編》《梁啓超家書》《梁思成傳》和各種雜七雜八的參考材料,總結出了好些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道理。其中有4句話,特別想說給我的老公、孩子的爸爸聽。
  • 「最強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
    比如我們的梁啓超大師。大家可能都對他的兒子梁思成耳熟能詳,但他的其他八個孩子也個個都不遜色。來看看他們的履歷:長女梁思順,字令嫻,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是一位詩詞研究專家,有《藝蘅館詞選》五卷,頗受讀者歡迎。她與外交官周希哲結婚,婚後曾長期隨丈夫生活在菲律賓、加拿大等地。長子梁思成,除了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被人津津樂道。
  • 《梁啓超傳》:看一個人讀懂一個時代
    定 價:72.00元[編輯推薦]83年來最客觀、最詳實的梁啓超傳記讀懂梁啓超,就能讀懂近代中國劉再復作序,雷頤、止庵、吳思閱後推薦[內容簡介]  《梁啓超傳(套裝上下冊)》以梁啓超的生平經歷為縱軸,以梁啓超與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等人的交往橫向鋪展開來,以點帶面、以人帶史,重新評估了梁啓超及其思想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
  • 梁啓超與中州大學的創辦
    河南雖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淵藪,近代卻以閉塞落後著稱,對此,梁啓超深有感觸,也深刻指出辦大學與社會發展、國家富強之間的密切關係。在講演中,他從當時的國情、省況出發,對於當時河南沒有大學的現狀深表憂慮,並結合當時社會背景與其自身經歷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主張。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晚清陳卿美
    有人學習英語,如曾紀澤;有人學習德語,如蔡元培;有人學習日語,如梁啓超。學習英文自不必說,當時英國最強大。學習德文也不難理解,袁世凱練兵就是整體學習德國,軍官就要學習德文。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他的日文水平到底如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逃往日本。直至1912年回國,梁啓超在日本度過了14年的逃亡歲月。在這14年裡,梁啓超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宣傳他的救國思想。
  • 當許知遠遇見梁啓超,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而當許知遠決定去寫一部梁啓超的傳記,我們發現,是時候重新認識梁啓超,也是時候重新打量許知遠。一部書稿讓許知遠完成了「轉型」五年了,很多人聽說許知遠在寫梁啓超傳。有人期待,有人觀望,也有人懷疑。作為一位理想主義者,70後許知遠在19世紀70後梁啓超身上找到了共鳴:「梁啓超那一代人也面臨一個加速度的、技術革命與知識爆炸的時代,他應對這些變革時的勇敢與迷惘,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這本傳記,有溫度,也有深度,更有許知遠文字那種特有的味道。
  • 「希望是你們兩個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梁啓超為何會這樣說?
    出名的國粹巨匠梁啓超師長教師是徐志摩的教師,他應邀為二位新人證婚,但他卻如是說:「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入耳的話,好讓社會上曉得這麼的惡例缺乏取法,更不值得鼓舞!徐志摩,你這團體性情急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利,你仳離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實!
  • 許知遠:寫三卷本梁啓超傳,「我想證明我不是一個網紅」
    新書發布會現場儘管在解釋為何在《青年變革者》中大量引用文言史料時,許知遠解釋原因之一是自己年紀大了,「沒法像20歲年少輕狂了」,43歲的許知遠還是保留了寫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時的某些特質。這種描摹全景舞臺的寫作會不會讓作為傳記主角的梁啓超顯得有些面目模糊?許知遠的回答是,在1873年至1898年作為青年變革者的梁啓超時期,梁啓超並不是重要人物,關於梁啓超的記載很少,「你不勾勒他的語境,不勾勒那個環境,很多事情你是沒有辦法帶動出來的。」
  • 明末西學翻譯不限於天文歷算,原來梁啓超誤導了我們100年
    各種原因導致了「西學」的挫折:被明清易代的戰火打斷;受清初「中國禮儀之爭」的影響;歐洲在1773年禁止了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以及儒家保守主義思潮在清代的興起。鴉片戰爭以後很久,再次翻譯「西學」,仍然只在上海和江南地區。從翻譯規模來看,以上海為中心的翻譯人才、出版機構和發行組織都比明末強大了,影響力卻仍然有限。梁啓超說:「惟(上海江南)製造局中尚譯有科學書二三十種,李善蘭、華蘅芳、趙仲涵等任筆受。
  • 梁啓超的家庭逆境教育
    「在那邊幾年情形熟悉後,將來或可闢一新路,只是目前要捱相當的苦。」在梁啓超看來,與其到清華大學享受安逸、坐享其成,不如到東北大學經歷創設建築專業的各種考驗,這才是梁思成磨練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真正機會。☀2.要求子女居安思危、樂觀向上梁啓超在子女身處順境時,生怕他們變成紈絝子弟。
  • 梁啓超: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
    年少無知時,總以為讀書是天底下最熬人的差事;長大成人後才明白,讀書是世界上最公平、最好走的路。梁啓超說:「我們讀書,並不是想向所讀這一本書裡討現錢現貨、得多少報酬的。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鍊出好記憶的腦力。
  • 梁啓超話讀書
    《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一生著述宏富,可謂著作等身,計有1400餘萬字,有人統計,在20歲後其每年著述近40萬字,用功之勤,可見一斑。無任何參考資料,「竭三日之力,憑憶想所及」而成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羅列書目總有一百二十餘部,涉及注釋、評註、專著等參考書又在百部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