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一個時期,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時代背景有了新的內涵。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戰略目標。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發展,將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作為未來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在城鎮化進程中,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群策群力。保險天然地具有「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的功能,在推動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服務城鎮化戰略方面可以發揮獨特優勢。
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城鎮化戰略實施的重要保證
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應有之義,也是制約城鎮化進展的關鍵因素。隨著城鎮化戰略的不斷推進,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凸顯出來。
一是構建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城鎮化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石。關於城鎮化,現在有很多提法,如「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說一千道一萬,城鎮化的實質是人的城鎮化,其核心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藩籬,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均等化。同在藍天下,共享一片天。可以說,享有公平的社會保障待遇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將增強公平性作為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為此,必須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積極解決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構建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質要求。據中國社科院統計,截至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了6.91億人,城鎮化率51.27%,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農村常住人口。但是,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這個「51.27%」是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實際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低一些,估計在40%左右。在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下,這就意味著被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1億多農民工及其家屬「被城市化」,未能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大量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難以融入城市社會,難以成為真正的城鎮居民,這不僅阻礙了正常的城鎮化進程,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也潛藏著一定的社會風險。通過構建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有序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保障問題,是突破戶籍制度造成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
三是構建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根本保證。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共享現代化成果,必須走城鄉發展一體化道路。人們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保障」。沒有農村的小康,中國的小康也難以實現。城鎮化戰略實施後,我國仍將有為數眾多的農民留守在農村,「三農」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將直接影響城鎮化戰略的進程。為此,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同時,必須將「三農」問題納入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構建之中,大力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向縣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保險業在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立和城鎮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設至少要涵蓋三方面人群:一是原有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覆蓋的人群;二是新進城居民;三是留守農民。國際經驗表明,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和社會互助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完善社保體系、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保險業可以在推動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推進城鎮化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推動築牢現有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城市「老市民」生活安心。解決現有社會保障體系歷史欠帳較多、覆蓋率不高等難題,是城鎮化建設必須面對的挑戰,商業保險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一是豐富社會保障體系的層次。政府保障是廣覆蓋、保基本,大力發展商業保險,有利於建立多層次的安全保障網。例如,到2012年底,全國5家養老保險公司受託管理資產2009億元,個人年金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1319億元。二是提高社會保障「安全網」的強度。通過政府購買商業保險服務,可以把居民面對的個體風險在全社會分擔。如保險業參與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目前有近100家保險公司經營商業健康保險業務,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四大類近2000個保險產品。同時,保險業積極參與新農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各類補充醫療保險等保障項目的經辦管理,湧現出廣東湛江模式、河南新鄉模式、江蘇太倉模式、北京平谷模式等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2012年,國家推行的大病保險制度,保險業在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三是增強財政支出的可持續性。未來20年我國將經歷快速的人口老齡化,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將達到1/4,而且是未富先老,這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帶來巨大的壓力。保險業可以通過經辦服務等多種方式,在其中發揮應有作用,從而降低政府在社保支出上的壓力。
推動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有利於進城的 「新市民」住得開心。通過發展進城務工農民的一攬子保險,提供多層次、多類別的風險保障,促進進城務工農民真正融入城市。利用在條款精算、資金運用、承保核保、理算理賠、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優勢,保險業積極創新開發適合進城務工農民需求的工傷補充保險、養老補充保險、住院醫療補充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保險業務。通過專業化運作,為進城務工農民提供意外、養老、醫療、生育等多層次、多類別的保障,不斷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推動解決留守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有利於留守農民留得放心。發展農業保險,對於抵禦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建設中的風險,縮小城鎮化進程中城鄉人口轉移的跨度和衝擊,更好地服務城鎮化戰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2012年,農業保險已承保包括主要糧食種植、森林、經濟作物等在內的90多個險種,保費收入241億元,為近2億農戶提供了9006億元的風險保障。啟動了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為農民提供保費少、保額低的保險服務。農民平均花20-30元就能獲得1萬元左右的保障。截至2012年底,小額保險覆蓋人群擴大到近3200萬人。此外,在重慶等地探索通過土地徵用補償款,建立了新型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
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思路
保險業要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服務城鎮化戰略的水平,關鍵是圍繞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方向,結合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充分發揮保險功能和優勢,找準服務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不斷擴大參與社保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促進社保體系健康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對社保制度進行改革,通過建設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第一支柱在社保體系中的比重,更多地發揮第二和第三支柱的作用,將市場機制引入第一支柱等多種措施,力求更好地在政府、個人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分擔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責任,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保監會將著眼促進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研究商業保險參與社保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方式,作好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進一步提高保險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貢獻力量。
通過商業保險機制,進一步提高城鎮化進程中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只有解決了進城農民的養老、醫療等後顧之憂,讓進城農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才能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成為「城裡人」。下一步,保監會將繼續引導保險公司發展多種形式的商業健康保險,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醫療保障。實施好大病保險制度,加強對保險公司大病保險業務的監督管理,促進大病保險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推動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探索推進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大力拓展企業年金業務,提高國家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
推動農業保險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水平。未來一個時期,保監會將加大「三農」保險發展力度,使「三農」保險真正成為支農惠農、強農富農的有效方式。以主要農、畜產品及森林為重點,努力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程度;圍繞區域和產業發展政策,拓展保險服務「三農」的新領域;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推廣菜籃子工程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農房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新型險種;推進基層服務網點建設,延伸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流程,為農戶、農企提供優質服務。(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周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