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同事聊天,她說上學的時候班裡有個學霸,數理化門門考試都是第一,但是語文卻很差勁,閱讀理解和作文的成績特別低。
她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這位同學缺乏想像力,比如:語文的發散性問題,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寫作初衷,他想不出來,覺得作者的想法他怎麼可能知道。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說起汽車,馬上就能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想像力就是在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
昂貴的積木不如廉價的手杖
有次回老家,看見一個孩子騎在他爺爺的手杖上,嘴裡發出「得兒架~得兒架~」的聲音,很顯然,他把這根手杖當成了一匹馬。而他此時的感覺就像真的騎在馬背上一樣。這就是孩子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證據。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件事:一群孩子用椅子建造起一輛扶手齊全的四輪豪華馬車時,建造成功後,一些孩子在馬車裡仰靠著,心情愉悅地欣賞著他們虛構的車窗外的景色,還身臨其境地向外面歡呼的人群鞠躬致意;另一些孩子就坐在椅背上,抽打著想像中的烈馬,鞭子在空中揮舞著。這也是孩子具有想像力的一個例證。
隨著經濟條件不斷變好,現在孩子的益智玩具很多,見過很多家長給孩子買積木,或者送孩子去積木興趣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問題。
比如,大人將一塊積木教給孩子,告訴他:「假裝這是一匹馬。」再將積木按照一定的次序擺好,又對孩子說:「這是馬廄,現在我們把馬放進去吧。」然後再把積木重新排列組合,對他說:「這像是一座塔……這是一個鄉間教堂,等等。」
在這類練習中所使用的是實物(積木),就不像前面例子中被當作馬騎的手杖那樣容易激發想像。孩子在向前移動時,可以騎著手杖,並且可以抽打手杖,他會產生豐富的想像力;而用積木搭建的塔和教堂則只會使孩子們的頭腦變得混亂。
而且玩這樣的遊戲,進行創造性想像的、用頭腦工作的已經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在按照老師的提示去做。孩子是否真的相信馬廄變成了教堂,他是否正在開小差,誰都無法知道。這時孩子不得不潛心琢磨老師提示的一連串電影式的意象,儘管這些意象只是存在於同樣大小的積木之中。
成人總是企圖用一種讓孩子將虛幻當作現實來接受的方法發展其想像力。比如,在拉丁語國家,大人這樣對孩子們講述聖誕節的故事:一位名叫比瓦娜的醜女人爬過圍牆,然後從煙囪鑽進屋子裡,把玩具送給了聽話的小孩子。那些調皮的孩子就只能拿到煤塊了。
盎格魯-撒克遜人聖誕節的故事又是另外一種情景:一位全身沾滿白雪的老人挎著一大籃子玩具。到了夜裡,他進入孩子們的房間,把這些玩具分發給熟睡的孩子們。
當我們把這樣的故事傳達給孩子的時候,故事裡所表現的是我們的想像力,並不是孩子們自己的想像。他們只是相信我們講的故事而已,卻沒有給孩子們想像空間。類似的做法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輕信」的性格。
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毋庸置疑想像力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都特別重要,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呢?
科學研究表明,讓孩子在界定嚴格的範圍內進行推論,讓他們將不同事物區別開來的智力訓練,能夠為孩子建立想像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一基礎打得越牢固,孩子的想像與具體形式的聯繫就越緊密,也就越能與獨立的意象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繫。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誇張或粗糙的幻想對孩子有害無益。
在培養兒童想像力的時候,千萬不要阻止孩子自發的活動,即使這類活動像涓涓細流一樣渺小。家長或其他教育者的任務是等待。
通常人們認為,兒童的最大特徵就是想像力極為豐富。因此,需要採取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來發掘他們的這種稟賦。
還有人以為,兒童喜歡在虛無的、令人痴迷的世界裡邀遊,他們總是被迷人的、超自然的和虛無飄渺的東西所吸引。
但是,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這種看似原始的狀態只是暫時的,慢慢會被其他狀態取而代之。對兒童的教育應當幫他們克服這種狀態,而不是延伸或發展這種狀態,或讓他們停留在這種狀態。
雖然孩子剛開始走路、說話時顯得很笨拙,但是家長卻不能人為地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加以限制,或者有意給他們提速以便儘快通過這個時期。
要知道,在智力發展的朦朧期,兒童被一些奇妙的幻想吸引是很自然的事,不能以此否定孩子的能力,要相信他們肯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因此,家長對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千萬不要過分控制。嬰兒大腦的創造性活動現在已經被認為是人類孩提時代的重要活動,甚至被普遍認同為一種創造性的想像。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