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把好「生態修復」關

2020-12-25 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蘇魯交界處的微山湖部分水域,曾經因為汙染問題,有較長一段時間被老百姓形容為「一湖醬油湯」。2013年11月15日,以江都水利樞紐為源頭,一條幹線總長1467千米的輸水線路,將長江之水北引至蘇北、山東。得益於江都水利樞紐輸送來的江流,經過大力整治後的微山湖終於重現了昔日「清荷照水、魚躍鳥飛」的美景。

    從江水北調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近一個甲子以來,江蘇牢固確立「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用源源不斷的碧水清流,向黨和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當年僅補貼民工勞務,江蘇就負擔近億元

    進入12月,長江北岸的江都冬意漸濃。登高遠眺,江都水利樞紐內4個百米長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擺開,4條「長河」連接長江,蔚為壯觀。這裡,是江蘇江水北調首站,也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

    「上世紀60年代,建這樣一座大型抽水站,所要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搬遷問題。」 江都水利樞紐第一代建設者、江蘇省水利廳原總工程師沈日邁的女兒沈之望,清晰地記得父親曾向她描述過當時的情景:徵用了大塊土地,附近村民紛紛搬離家園。

    在《江都排灌站》一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在4個站的建設過程中,揚州地區和江都縣派出得力幹部組成工地領導班子,隨時解決勞力、拆遷等重大問題……先後徵用土地2600畝,拆遷城鎮、鄉村房屋2871間」。

    江都抽水站及水利樞紐的整體工程共有20多項,國家總共投資1.7億元,這些工程的土方和建築物的普雜工,都是動員當地民工來完成的。國家對每個勞動工日補貼0.45元-1元,而江蘇地方負擔每個勞動工日1.52元。工程總投工量為6441萬工日,地方共負擔勞務補貼9790萬元。主體工程之外,一些配套的骨幹河道和農田水利,除了國家補助的一些統配材料經費,剩餘的都是依靠地方自力更生解決的。

    凝聚著無數建設者心血和汗水的江都水利樞紐,也是江蘇兒女始於奉獻、忠於責任的鮮明寫照。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水利工地上燈火通明、號聲震天的那一幕,仿佛就發生在昨日。

    一大批招商引資項目被擋在生態紅線外

    江都區大橋鎮的長江岸邊,是南水北調的取水口。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取水的管道從腳下穿過,一直延伸到長江。取水口附近,一塊寫有「江都區生態紅線區域——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水源保護區」的藍色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不遠處的長江裡,漂浮著一排浮標。為保證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水質,有關部門在此設置浮標,隔絕過往商船產生的汙染。不僅如此,江都還禁止南水北調水源地附近建設一切非涉水項目,大批招商引資項目因觸碰到紅線,無一例外被擋在門外。

    「寧可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也要保證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水清天藍,牢牢把握『生態修復』關。」據江都區代區長朱莉莉透露,為確保一江清水北上,江都兩年內先後關停各類高汙染、高能耗化工企業214家;2017年至今,又關閉化工企業319家,關閉長江、大運河、通榆河等重要水體沿線隱患企業55家,取締「散亂汙」企業139家、整改提升214家。與此同時,江都還搬遷、關閉、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項目,確保生態紅線區域內汙染企業全部退出。「和當年建設水利樞紐工程一樣,江都人的擔當精神一脈傳承,都是從算全局帳、長遠帳出發的。」

    為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長治久安」,2013年以來,揚州又沿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規劃建設了1800平方公裡的生態走廊,將沿江岸線的82.4%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沿江縱深一公裡範圍內3.86萬畝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設區,實現了水源地生態保護從「一條線」到涵養「一大片」。

    有水調,還得調好水。源頭水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南水北調的成效。自2003年7月1日起,江蘇全省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推廣使用無磷洗滌及替代用品,以減少其對水質的破壞。今年12月20日起,我省撤銷、關停長江江蘇段設置的水上臨時過駁作業區,取締長江江蘇段水上過駁作業,進一步織牢水上環保防線。「只有源頭水質得到了保障,整個輸水線的水質才有最根本的保障。」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局長馬倩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一江碧水,一路向北,滋潤著沿線的城市鄉村,也修復著北方的自然生態。如今,歷經多年生態治理與修復,淮安白馬湖實現了從「白馬大溝」向「白馬大湖」的蝶變,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的美麗一景;碧波蕩漾的微山湖裡,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麻婆魚又回來了……

    「生命線」上書寫新時代「源頭精神」

    11月15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要求深刻理解總書記對推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的重要指示,更好地發揮江蘇在「全國一盤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地,江蘇顧大局、明大義,既要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建好,又要保質保量供水。」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勁松談及江蘇如何發揮「全國一盤棋」作用時,特別強調了「保質保量」。

    一路北上的滾滾江水,不僅有效緩解了蘇北、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城市缺水問題,還為河北、天津、北京供水創造了供水條件。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相關人士介紹,以江都水利樞紐為源頭的南水北調東線「黃金水道」,已產生巨大效益。資料顯示,南水北調工程的全面建成通水,提高了揚州、淮安、宿遷、徐州、泰州、鹽城、連雲港等7市50縣(市、區)受水區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江蘇每年可為濟南市調引1億立方米長江水,讓濟南趵突泉得以恢復昔日的群泉噴湧。

    正如江都水利樞紐入口處的「源頭」石碑所刻:「從此,淮北旱澇無虞。流泉鳴處,隴畝平添錦繡,糧倉湧立;碧波蕩時,街衢插翅騰飛,萬象更新。此則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之為也,其效其益,難述備矣。」

    一江春水北送,為有源頭活水。歷史可見,未來可期。江都水利樞紐走過歲月,歷經風雨,見證著南水北調「全國一盤棋」中的江蘇作為,書寫著新時代「源頭精神」的新擔當、新傳奇。(紀樹霞)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不只是建設一條調水線
    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之一。從江蘇揚州引來的長江水,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為兩路,一路向北穿過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則向膠東地區供水。  「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通水後,對水質的相關要求提升,推動沿線各地大力開展生態治理,包括東平湖在內的多個重要河湖溼地生態有了明顯改善,生態效益突顯。」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相關負責人12月2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2020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校園招聘37人公告
    為更好地選拔優秀年輕人才,充實公司經營發展的人才隊伍,優化人員結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決定開展2020年度校園招聘活動。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公司簡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水源公司」)是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經江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05年3月註冊登記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註冊資本金為20億元。
  • 蔣旭光調研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調水準備和運行管理工作
    本站訊 9月4日至5日,在新一年度調水工作開始前夕,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蔣旭光帶隊赴江蘇省調研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調水準備和運行管理工作情況。其間,會見了江蘇省副省長繆瑞林,並就有關工作交換了意見。  蔣旭光一行先後到金湖站、洪澤站、泗洪站等工程現場實地調研。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東線,自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沿京杭大運河及平行河道逐級翻水北送,以世界最大規模泵站群實現「水往高處流」,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中線,南水出陶岔、過啞口、飛渡槽、鑽暗涵,跋涉1432公裡潤澤京津冀豫,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394億立方米,記錄著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年來的點滴。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等具有積極作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橫跨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通過京杭大運河和輸水渠道自南向北連通高寶邵伯湖(即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三個湖泊的總稱)、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調蓄湖泊(圖1)。
  • 【深度觀察】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1.2...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南水北調工程的管理者、權威專家、受益群眾等,帶您走進這條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調水線。 「南水」水質如何? 先治汙後通水。調水全線鐵腕治汙,決不讓汙水進乾渠,中線水質優於Ⅱ類,東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 調水水質好不好,源頭是關鍵。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 探訪水源涵養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建成通水已有五個年頭。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五年來,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超過52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作為水源地,河南省南陽市區位特殊,生態富集敏感,是國家生態戰略安全要地。對南陽來說,實現水質保護和經濟發展互融互促,助推綠色發展保民生是永恆主題。
  • 南水北調東線啟動新的年度調水 計劃向山東調水6.7億方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劉詩平)23日10時許,南水北調東線臺兒莊泵站開機,東線2020-2021年度調水正式啟動。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新的調水年度計劃向山東省調水6.7億立方米,預計2021年5月底之前完成。
  • 南水北調每一滴清水都背負著重任
    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份——世紀工程南水北調的中線的源頭。這裡的每一滴水,都背負著重任,因為它的目的地是北京。南水北調是舉世矚目的創舉。12年艱苦奮戰,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於2014年12月建成通水。運行五年來,證明工程質量可靠,水質達標,移民安穩,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 漢江水既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又是引漢濟渭的水源,那麼漢江水夠用麼
    因此國家針對性地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並在源源不斷地往華北地區輸水,其中中線工程目前已經安全的向華北地區輸水3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座三峽水庫的庫容(三峽最大庫容約393億立方米)。中線工程目前每年輸水近100億立方米,遠期可達13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水量。
  • 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
    新華社鄭州12月18日電題: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發展轉型記新華社記者孫清清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守著丹江口水庫這個「大水缸」。如今,「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佔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八成以上、佔北京市主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73%,天津市14個區的居民供水也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些地區的群眾因此告別高氟水、苦鹹水。
  •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11月12日,工作人員在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檢測設備。新華社發(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供圖)中線工程更是實現了「一渠清水向北流」。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95%達到Ⅰ類水,幹線水質連續多年優於Ⅱ類標準。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東中線一期工程安全運行6年來,已經與沿線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緊密聯繫。「南水」成為沿線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受水區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⑩ )丨淮安傾力推進河湖生態修復 為永續發展留足生態空間
    如今,清退養殖水面14.16萬畝,湖區淨水面積擴大到86.7平方公裡,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白馬湖,水質由劣五類提升至Ⅲ類水標準,核心區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成為淮安市第二備用水源地。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白馬湖的水質越來越好,生態環境也逐步改善,優良溼地生態引多種珍稀物種棲息,白馬湖溼地公園現有鳥類99種,近危物種3種,易危和極危物種各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
  • 標準化管理穩固水脈「長城」——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幹線公司「三標...
    這一天,公司通過北京中水源禹國環認證中心核定的ISO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今年以來,東線山東幹線公司大力推行「三標一體」體系建設,即把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個國際標準覆蓋到公司各個管理環節和控制流程,融入到運行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綜合管理的全過程,打造公司管理的標準化、精細化。
  • 南水北調東線上的天池:東平湖喜盼一江春水(圖)
    東平湖也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上的「天池」,之所以有這個稱呼,是因為在南水北調東線上,這裡的海拔最高;稱其是南水北調東線的「分水嶺」,是因為從這裡再往北到北京、天津或往東到青島、煙臺、威海走的水就不用泵站提水了,而開始實現自流了。在南水北調東線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東平湖也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城市一樣,迎來了新的發展,湖區環境改善,漸成氣候的旅遊業都得益於將要從南方來的「一江春水」。
  • 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對此,記者走訪工程沿線多地現場,同時向水利部南水北調司等單位進行了了解。  6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東線工程從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出發,用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一級一級「託舉」長江水北上,東流膠東,北上天津,造福萬千人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上天」過渡槽、「入地」穿黃河,長江水千裡奔流,潤澤豫冀津京。
  • 南水北調山東境內水質不穩定 沿線湖泊超標因子含致癌氟化物
    南水北調是一項世紀性工程,其水質至關重要。日前,山東省政府出臺的文件中說,南水北調沿線水質不穩定,決心用兩年多的治理使其水質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不低於83.3%。南水北調東線項目是在江蘇揚州抽取長江水,經過逐級提升,在山東越過黃河後自流到京津地區。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開始調水,截至目前已經調取長江水100億立方米。但現在東線工程尚未穿越黃河。日前印發的《山東省打好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攻堅戰作戰方案(2018~2020年)》中說:南水北調沿線水質不穩定。
  • 統籌優化發展資源 打造長江生態廊道
    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的方針,揚州圍繞長江生態廊道建設,進行了系列整改與建設。揚州長江生態廊道的建設現狀圍繞長江生態保護,致力打造溝通江淮、縱貫南北的清水、安全、綠色大走廊,揚州在多方面做了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在河南焦作市的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旁,67歲的王褚鄉東於村村民張欽虎,望著滾滾江水感慨地說,「自從用上了南水,自來水管擰開就是清水,這日子也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水垢少了,水好喝了……自5年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沿線群眾飲水質量顯著改善,幸福感和獲得感隨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