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拆解了抖音上博物館類帳號的運營案例,並對其中的亮點展開了說明,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
你知道嗎?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旨在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的活動」。
之所以聊起這個節日,是因為博物館+抖音的組合玩法,不止一次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還記得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麼?
抖音聯合七大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山西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和浙江博物館)發起#嗯~奇妙博物館#話題活動,同步推出的活動預熱H5《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這支博物館H5從5月17號晚上上線,就在朋友圈裡被廣泛傳播,後續遭遇微信兩次封殺,成為被自媒體一時熱議的話題。
首屆抖音✖博物館的活動上線兩天,就有3萬多人次參與,幫助@國家博物館的抖音帳號4天圈粉25.4萬,其中單條視頻播放量1042萬。至今 #嗯~奇妙博物館# 這個話題下已有超7.7億次播放。
2019年,全國各地博物館更是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創立帳號,致力於在短視頻平臺上宣傳當地歷史文化。抖音✖博物館的組合已然成為每年度吸睛的重要活動之一。
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抖音上的博物館類型的帳號漲粉的難點,以及優質類博物館帳號是怎麼漲粉的,文末會提到素人如何巧妙借博物館熱度打造爆款視頻。
抖音上熱門的博物館帳號有哪些?抖音發布的《2019抖音數據報告》中統計了19年度點讚最多的博物館top10,雖然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人氣最高,但是按粉絲數量來看,當前聚集粉絲量最多的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抖音上各地區博物館的帳號,雖然時有爆款頻出,但是真正把粉絲做到百萬的帳號寥寥無幾。原因主要有三:
故宮在博物館圈子裡是一個破次元壁的存在,它突破了地域文化的限制,作為一座皇城擁有的600年悠久的歷史,故宮沉澱了很多的歷史故事和有趣的謎團,它不單單是古文物的展覽陳列地,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 相較於故宮,其它各地域的博物館帳號,更多的是作為分舵宣傳當地的文物和歷史,除了當地人大概率會關注之外,其它區域的用戶很難建立文化歸屬和認同感。
(各省博物館抖音帳號)
博物館的帳號基本都認證成了官方藍v,內容上相對分散,館內講座、新聞動態、參觀通知、文物隨拍等都有涉及,有趣度上不足以打動用戶,內容的細分垂直度上也不夠聚焦。另外,局限於機構號,用戶很難在這個號上感受到人格化的魅力,如果內容呈現形式上也沒有太大的突破,想要從諸多有趣的文化類帳號中脫穎而出,會比較難。
文物是死的,但是文物背後關聯的人物、實際、創作背景和過程,才是真正有靈魂、能吸引人關注的點。單純地文物拍攝和展示,跟用戶隔著屏幕就如同隔了一個異次元空間,少了線下實際的深入逛博物館體驗,用戶很難對一件冷冰冰的器物從內心升騰起膜拜嘆服之情。在這點上館藏資源豐富、歷史文化資料齊全、文物鑽研透徹的博物館更能佔據優勢,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和維度推出吸引人的精品文物視頻。
博物館搬到短視頻上,儘管有其自身面臨的難題,但仍舊有一些帳號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借著沉澱的文化藝術作品圈住了一大波粉絲。
國博抖音主頁的合集《國博珍藏雲欣賞》,每條視頻介紹一個文物,專注於介紹文物的來歷,文物的構造及設計,功能以及珍藏意義。比如解說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時,會用「他們的兄弟非常多,有八千多個」,「兩位秦兵小哥哥,與真人一樣高,衣著不同,仔細觀察長的還不一樣呢」,這樣的科普解說,十分接地氣,赤裸裸的全是乾貨。簡直可以直接作為下次耍博物館的功課書來預習了。
宮殿君的帳號如其名稱一樣,全視頻只有人物的聲音沒有真人,都說沒有人設的帳號很難吸引粉絲關注,這個帳號卻展示了什麼叫做實力漲粉,沒有人聲反而讓用戶的視線更加聚焦到建築、文物的本身上,配合作者的講解,看完能給人一種「長見識了」的充實感。加上視頻呈現的都是建築或文物的實景,能激發用戶的點讚收藏或分享,下次實地遊玩博物館,大概率能想到這類帳號翻出來重看。
(左:非真人出鏡; 右:真人出鏡)
直接把藝術品裡的人物變成「戲精演員」,進行真人與虛擬人物的小情景劇,這樣的玩法把大眾常見的藝術品比如肖像畫等變得活靈活現,原本靜止不動的假人似乎也有了真實的個性:朱元璋吐槽網友說他長得像便池;當皇帝接到詐騙電話,竟然會困惑不知道把銀子打給哪個孩子(因為生的孩子太多了~);如果整個博物館都斷網的話,能開熱點的耶穌才是眾人的大救星……
這樣有腦洞的劇情設定,把藝術品玩活起來,更容易讓大家覺得新奇從而關注。
通過解讀古風人物畫裡的諸多細節來講述古人的生活,從衣服、髮飾、娛樂方式、習俗等細節著手展示,專用有趣的點來吸引用戶,比如:你想知道清朝大家閨秀的生活嗎?你想知道乾隆和他的后妃們長什麼樣嗎?古代女子的五大娛樂方式,等等。拍攝簡單,內容巧妙就妙在細膩的選題點上。
關於古人的一切,現代人可能多少都會有些好奇,就跟大多數人都喜歡聊明星聊八卦一樣,加上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的不同,都讓古人的生活顯得神秘又有趣。
古人在有限的科技之下,都發明出來了怎麼樣的器物?這些器物在古代都被用來做什麼用呢?國博的合集對器物的科普,以及陝西博物館曾發布的國寶「倒流壺」原理的視頻,嚴謹的科普加上器物本身的獨特構造都能滿足用戶的求知慾,從而收穫一大波的點讚。
國博發布過一條讓文物動起來的視頻,歡快的音樂加上大量的文物切換,在人物動作上形成快節奏的切換,看起來就好像古文物動了起來,顯得十分的魔性,引得用戶紛紛好評「這是個性的展示文物」,「國博有毒」。33號博物館帳號更是直接放飛名畫,把蒙娜麗莎、耶穌、梵谷都變成自己的個性演員,靠十足的創意劇情圈粉百萬。
抖音上關於博物館的挑戰賽話題有很多,疑似官方舉辦的優質活動我整理了7個。
今年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抖音上線了#雲端博物館話題活動,跟以往的玩法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挑戰賽活動主要聚焦在在線直播上。主流媒體、博物館機構都紛紛攜手文化名人參與其中。
首場直播由故宮博物院領頭於5月17日開啟,有超50萬網友湧進直播間在抖音觀看故宮直播,跟隨講解員了解故宮的百年的文化積澱和春景之美。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宮博物院正式實施每天8萬人次限流措施,這也意味著,直播當天的觀看人數超過了故宮平時一周的客流量。
直播的形式讓線上逛博物館的顯得十分熱鬧,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被講解員圈粉」、「之前自己逛故宮的時候沒看出這麼多門道」。可見,文物永遠不會過時,只是在不會說話的器物之間,需要有懂歷史會講解的人在做解讀,向用戶傳達出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
比起首屆參與活動的博物館數量,此次參與的博物館在數量上增至20多家,包括:圓明園、敦煌研究院、山西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院、陝西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廣西自治區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西安博物館、成都博物館。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借力短視頻平臺讓自家珍藏的珍稀文物展示出來。
抖音×博物館的系列活動,已經是抖音每年必推上熱門的重要活動之一。作為一個素人,如果不是專注於知識文化領域做科普或解說類帳號,還可以怎麼花式蹭博物館的熱點呢?
據我所了解的就有:故宮的第一場雪,故宮元宵節亮燈、在故宮穿古裝仿佛穿越了、故宮細節等熱門話題。
(故宮下雪,素人/官方都能蹭的熱點)
(發現故宮裡的小細節)
如果你還沒有做出一個爆款,不妨在下次的營銷日曆中試著跟博物館做個乘法吧。
以上,是我拆解的抖音博物館類帳號運營案例,下一個博物館節日到來之前,記得抓住熱點喲。
作者:田心,微信公眾號:運營人手記(ID:Operator-notes),成功孵化百萬抖音粉絲矩陣帳號。分享短視頻運營方法論、爆款案例。
本文由 @田心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