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起,湖南、湖北、河北、遼寧、重慶、江蘇、福建和廣東開始首次實行3+1+2的新高考模式。該模式要求學生在高一下學期從物理、歷史中選定一科,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選定另外兩科,再加上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形成「3+1+2」的高考科目。
同時,對於物理和歷史採用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而對於另外兩門選考科目採用「賦分」機制將原始分轉換後,計入高考成績。
那麼,該如何選擇科目組合呢?
筆者用四篇系列文章進行分析,本文為第一篇。後三篇請為:
「3+1+2」設計的初衷是期望能夠依據孩子的興趣、特長,進行職業方向的初步確定。反映到高考中,選科與可選擇的專業是密切相關的。即:每一種選課組合都或多或少影響到可選高校、可選專業的類別和數目。
其次,既然是高考,那麼分數一定很重要。決定分的首先是孩子對科目的成績優勢(一般來講興趣與成績也是正相關的)。從這個角度講,應該依據孩子科目成績的好壞進行選擇。
但是,由於地理、政治、生物、化學四科採用「賦分」機制進行分數的處理。如下簡單介紹下賦分制,已經明白的家長請無視略過即可。
賦分這個東東簡單講就是把這某一科目的原始分按高低排序後:
1)按15%、35%、35%、13%和2%的人數比例劃分為5個檔次,每個檔次設定分數區間為100~86、85~71、70~56、55~41、40~30;
2)原始分排位落到哪個檔次裡,就把原始分線性拉升到這個檔次的區間裡,得到賦分。該分數用於計入高考總成績用於錄取。
舉個例子:某省一共1萬個考試選了生物。小明考了80分在該省生物的位次為1000名,那麼他在第1檔人數比例為15%即有1500人。這1500人裡第1名的分數為95,第1500名的分數為73。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95~83的原始分,通過線性拉伸的辦法轉換到100~86的範圍內,最後算出來小明的分數為:90.45。
由於賦分採用原始分排位劃分檔次、檔次內「線性拉伸」這樣的機制,因此它的結果會受到如下兩種因素的影響
1、選擇科目的人數。人數少,從每個個體講拿賦分高分的概率會變小。比如,10000人選生物,要想拿到100~86分,必須是前1500名;而若20000人選生物,則前3000名即可拿到100~86分。當然這個因素並不是非常具有決定性、並且僅當科目選擇人數有顯著差距時才有意義;
2、科目原始分的分布狀態。每個科目都有一定的分數分布規律,我們把分數差距小稱之為分數集中度高。那麼,科目分數集中度越高則在「線性拉伸」時原始分每1分會被拉伸成賦分的差距越大。
同樣的,這個因素也並非決定性的。並且在3+1+2模式下,為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應該會在考題設計上充分考慮避免分數集中性過大。
我們總結下,選科的依據應該有4個:學生的興趣及優勢、選擇科目的人數、科目的分數分布狀態、高校和專業的覆蓋度。
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後三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