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Ⅰ卷作文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很高興能在班級的讀書會上和大家分享我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看法。
在這個三個人當中,我感觸最深的不是管仲,因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星光熠熠,並不缺乏像管仲這樣才華出眾的先賢。也不是鮑叔牙,因為中國人是謙虛而樂於成人之美、有容人之量的偉大人物也很多,雖說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但終究伯樂還是有很多的。
惟獨齊桓公真的是很少見,作為一個在「巔峰位置」上王者,很多王者,要麼理性過度,深信人際厚黑學,完全不相信身邊的人。要麼感性過度,容易被身邊人所左右,而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意願。
齊桓公能重用管仲,一方面是感性的表現,因為他相信鮑叔牙的判斷,相信鮑叔牙的無私舉薦必然是國家社稷之福。另一方面是理性的表現,無論胸懷再大的人,在面對曾經有可能致自己於死地的對手,多少還是會有隔閡,但理性告訴齊恆公,一切不過是「各為其主」,「對事不對人」才是王者的氣度。
在現實生活,我們能像齊恆公那樣兼具感性和理性嗎?這個真的不容易,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習慣性會對曾經與我們有不愉快經歷的人或事,多少會耿耿於懷,這是是一個天然的情緒性反應。
我們需要克服這種情緒性反應,就需要兼具「感性」與「理性」。從感性層面看,需要認識到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白駒過隙,人生赤條條來,赤條條走,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從理性層面去看,將不利因素轉變成有利因素,是最有利自己自身利益的,把曾經的對手變成朋友,把曾經的困難變成經驗,讓自己在未來更容易走向成功。
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今天很多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不過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都是利益分配使然,歷史走到了一個拐點,就需要構建一個新的「國際貿易秩序」,讓每個國家都能接受,都能受益。儘量避免被「情緒」所掌控,兼具理性與感性,我們要做新時代的「齊恆公」,大道至簡,以「王道」對「霸道」。
作者:戴斌,中宜教育及格蘭堂科技CEO、廣東省青聯委員(教育界別秘書長)
編輯:嚴慶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