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這個春節長假最火的玩意肯定是紅包。這個小遊戲不僅成功吸引了大批用戶琢磨如何綁定銀行卡發紅包,也似乎一下子拓寬了大家對網際網路金融模式的認識,原來遊戲還可以這樣玩啊。
不過,微信團隊卻依舊顯得冷靜——確實,綁卡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下一步怎麼玩?
事實上,這個壓力正在與日俱增。一方面,春節正在一天天遠去,派紅包的情景和激情正在慢慢消退;但另一方面,客戶和市場的期望值卻已經被煽動起來,還有比紅包更好玩的東西嗎?微信支付還能做到什麼?
有意思的是,市場縱橫的想像力在春節假期似乎得到了充分釋放,大家都在積極為企鵝出主意。筆者略作梳理,也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湊個熱鬧猜一猜,「紅包」還能做些啥?
第一個問題,年過完了怎麼辦?很多人或許會不以為然,年過完了,微信還得用啊。但關鍵是,除了紅包,還能用啥?在支付領域長盛不衰的秘訣,一是緊緊抓住最基本的服務需求,二是不斷地別出心裁博眼球。但實際上,由於後一條路很難走,所以緊抓最基本需求幾乎就成了唯一的路。
什麼是支付界最基本的服務需求?還是那三個字——存、匯、結。紅包解決了第一個字,存。但後面兩個字,卻還無法做到。支付寶好一些,存和匯兩個功能基本都已經解決。結算,目前則似乎形成了分層作業的格局——銀行管銀行卡的結算,網絡支付工具管網絡支付工具的結算,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存,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上分別延伸出了淘寶和紅包兩個工具。當然,微信支付還在努力加載購物功能,而支付寶非但已經有了餘額寶,甚至還有了淘寶貸款和阿里貸款,這是馬雲花了多年時間逐步構建起來的。如果不出意外,已經超速完成開戶作業的微信支付,會在這些功能模塊上繼續加快腳步。
第二個問題,紅包是朋友圈中的遊戲,陌生人怎麼辦?支付的終極功能,是要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價值交換的需求。朋友圈更多是精神層面的需求,每個人的吃喝拉撒還得分包出去,而面對陌生人怎樣進行交易?現實生活中我們依靠銀行,馬雲依靠支付寶,微信支付依靠什麼?
當然微信可以不管這一套,就像銀行的手機錢包一樣,丟了就丟了,因為小額支付再綁定信用中介就損失了效率。但如果可以通過支付有效盤活龐大的QQ用戶,進而構建新的電商帝國,微信會止步於小額支付嗎?如果不止於此,問題又回到原點——怎樣為陌生人之間的交易進行增信?
第三個問題,微信支付究竟要變成什麼?這就好像現實世界中銀行和銀行不同,微信支付如果最終獲得成功,它一定也與市場現有的支付工具不一樣。其中根源,是各自的成長基礎不同,微信是從企鵝衍生出的應用工具,它最大的資源正是每個人的朋友圈。但已經存在的支付寶,卻一開始就是為陌生人做生意而構建的工具,它最大的資源其實是現實中可能過剩的生產能力。將二者直接類比,就像將招商銀行與民生銀行相提並論一樣,用對手的經驗來審視自身的潛力,往往都會產生錯位。
如是盤點一番,紅包能做和要做的事情似乎還不少。你不妨也猜一猜,它究竟會變成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