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醫生 心理科陳博士
文:陳發展
她一個特別勤勞的母親,和丈夫做著小生意,在小鎮上蓋起了四層樓的別墅。
她白天做生意,晚上打掃房間。
四層樓十多間房子,她每天都要仔細地擦洗一遍,即使從未有人住過的房間。
否則,她就會不安心,很難入睡。
每天她都要到凌晨才能睡覺,天微亮就要起床準備店裡的貨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有人覺得她的行為有問題。她是鄉親們眼裡賢惠的媳婦。
可是她說:我一點都不幸福,我的女兒得了精神病。
女兒五年前八歲時,因為在學校調皮搗蛋,經常和同學打鬧,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佳,在兒童醫院心理科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接受了藥物和心理治療,效果並不好。
此後她帶著女兒輾轉在上海各大醫院就診,先後被診斷為:強迫症,情緒障礙,抑鬱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還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療過多次。
但是,女兒的病卻越來越重。
兩年前,女兒徹底不去上學,天天躺在床上看手機,個人衛生不自理,全身都有酸臭味。她不吃家裡的飯菜,只吃外賣。一年四季在家裡都光著身子,不穿衣服,嫌衣服髒。
女兒還有一個怪癖,經常向床上吐口水,出門時,也會向衣服上吐口水,她說:吐口水意味著乾淨。不然她就不上床,不出門。
近年來,女兒從原先配合就診,聽媽媽話的「壞孩子」,逐漸變得不聽話,不接受治療,不吃藥,不看醫生,和父母擰著幹。經常對父母破口大罵,甚至打父母。
鄉親們都知道,這個家有一個小魔女,這個家的幸福被女兒破壞了!
她第一次來到我的診室時,我能夠理解這位只有小學文化,卻特別勤勞的媽媽,她畢生的心血付諸東流了!
通過媽媽的描述,女兒有很多無法理解的怪異行為,她可能是一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我建議這對焦躁無助的父母,既然女兒不願意來,那你們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生活還要繼續,孩子還需要你們負責,有一個讓你們如此操心的孩子,你們要付出比別的父母多的多的耐心和精力,看得出來,你們很愛女兒!
一個月後,女兒走出家門,來到了我的診室。
女兒很漂亮,和我依據媽媽的描述想像出來的形象完全不同。
她穿著一套洛麗塔風格的泡泡群,頭上戴著一個布制的頭箍,搭配的很是好看。
女兒願意來看醫生,媽媽很興奮:我也很奇怪,我們見了你兩次,女兒就好了。
女兒願意穿衣服,願意出門,願意和家人說話,願意來上海看漫展了。這是她兩年來最大的變化。
女兒的回答很簡單,在家呆久了太無聊,她們答應帶我出來玩,我就來了。
這一定不是她走出家門的全部因素。
女兒說,她有記憶開始,媽媽就像個蒼蠅,天天盯著她。以前做家務是她最重要的事,這幾年帶我看病成了她的頭等大事。現在我不看病了,她就坐在我房間門口唉聲嘆氣,天天哭,我都快被煩死了。
我問女兒,你覺得自己有病嗎?
我不確定,我覺得自己沒有,但是他們都說我有病。女兒有些無奈。
如果你的病好了,你的媽媽可能就會生病,比如焦慮症,強迫症,甚至會有抑鬱症,你願意嗎?
這個女孩笑了起來:醫生你說的太對了,我覺得我媽媽才有病需要治療。
你用了這麼多年的病,保護了你的媽媽?我問女孩。
女兒眼圈紅了:她以前打我,罵我,逼我寫作業,每天都要到凌晨才能睡覺。我除了上學,哪裡都不能去,天天都需要在她的視線中,我就像一條被拴了繩子的寵物。
但是你又不忍心離開她,你知道,你一離開她就會惶惶不安,心情難過,所以你也心甘情願守候著媽媽?
不是,那是以前,我現在特別討厭你們,討厭家裡所有的人,我想把你們都殺了。這個十三歲的蘿莉塔在提到她為媽媽的情緒做貢獻時,暴跳如雷,對著媽媽怒吼道。
媽媽很無奈:醫生,你看就是這樣子,一發病就說要殺了我們。
我對媽媽說:她這不是發病,她是想讓你們看見她有多辛苦,你為她付出多少,她就為你付出多少,甚至更多!你們應該向女兒說聲對不起,為你們過去對她的打罵,也要對女兒說聲謝謝,為女兒一直以來對家的貢獻。
我問女孩:你還想做媽媽的寵物嗎?
不想!她斬釘截鐵地回答。
不想?我反問女孩:如果不想,就離開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困難,你可以繼續來找我。假如一直呆在家裡,你不想成為寵物,事實上就是一個寵物。
我理解你為自己的成長權利在做鬥爭,你不想傷害她們,尤其是母親。你知道,一旦你擁有獨立的自我,你的媽媽將會繼續重複強迫的行為,你看到了她的辛苦和痛苦。
你的病是你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迫使她們放手,卻不曾想,越病她們就越抓的牢固。
但是,起碼,你的病讓你媽媽從強迫症裡走了出來。
請放心,如果你的媽媽再有強迫症,可以讓她來看心理醫生,你不需要為她的情緒買單。
女孩猶豫了一會:醫生,那你給我開藥吧,我要好起來!
這個小寵物的獨立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起碼可以不用病的方式來對付家庭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