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為中國飛機點讚!」 9月20日,數十名北京市延慶區劉斌堡山區小學的學生背靠大山、頭頂藍天,放飛了自己製作的飛機模型,同時喊出對中國航空事業的祝福。這一幕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華北協作區各單位團委在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之際舉辦「航空科普進校園」活動的結尾,也是這些山區小朋友航空夢的開始。
清晨,二十餘名年輕志願者帶著圖書、飛機模型風塵僕僕趕往劉斌堡小學,準備給山裡的小朋友做一頓科普「大餐」。
「1909年的9月21日,中國人馮如在美國成功試飛了一架自行設計、研製、生產的有人駕駛飛機『馮如一號』。這是中國人研製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載人動力飛行史第一頁。以馮如駕駛載人飛機這件事為標誌,中國航空事業至今已經走過了110年。」1992年出生的尹雪梅是志願者之一,她的本職工作是航空工業的一名規劃師,平時主要負責民航、通航領域空間規劃部分的設計工作,這次她要給小學生們上一堂《極簡航空工業史》課。
「非常緊張,昨晚練到10點多。」尹雪梅告訴記者。在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之際做科普,志願者馬文茂很激動:「我們希望能給小朋友們種下一顆航空夢的種子。」
劉斌堡小學教師耿豔平在這所小學工作了20年,她記得,自她參加工作起,航空工業的志願者們每年都會來「播種」航空夢,而且有些「種子」已經「萌芽」了。
「我有個學生叫楊明,他參觀了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後就決定要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樣以後也能去那裡上班;還有個學生叫劉彬,他聽了航空講座就特別喜歡飛機,把我們學校圖書館裡有關航空的書都看了,還讓媽媽帶他去外面的圖書館借書;還有一個學生叫楊可悅……」 耿豔平一一細數航空科普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
這正是尹雪梅期待的效果,她很理解農村孩子對知識的珍惜和渴求:「我自己就是個農村孩子,小時候接觸的信息很有限,從高考到上大學一直都覺得很迷茫。那時我很羨慕城裡的小孩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懂得自己做選擇。所以我希望給山裡的孩子多輸送一些信息。」
這次,年輕的志願者們除了帶來《極簡航空工業史》等書籍和「智能製造與航空」等講座,還帶來了許多殲-10飛機模型,一邊講解殲-10的發展歷程,一邊和同學們一起製作模型。
不少同學說「最喜歡做模型的環節」。這些模型教具的研發者、志願者蘭健成就感滿滿。「在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做自己的飛機模型,我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國家的航空事業是如何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以後我們的航空事業還要由大到強,一定要從娃娃開始培養。」他說。
做好模型的小朋友魚貫而出,跑到操場上,一個個迫不及待地彈射出自己的「戰鬥機」,比誰的飛得更遠。「今天我知道了殲-10飛機為中國航空的發展作了很大貢獻,如果以後我也有能力為中國航空作貢獻就再好不過了!」 一名玩得滿頭是汗的小女孩對記者說。
耿豔平老師非常欣慰,她認為孩子們除了可以通過科普活動理解航空夢,還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價值觀:「他們懂得了以後成為優秀的人,一定要回饋這個社會。」
據航空工業集團團委負責人介紹,近期還將有許多孩子從此類科普活動中受益。據悉,為了紀念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提升全民航空意識和全社會航空氛圍,航空工業各協作區在全國組織開展了科普活動20餘場,活動參加人數約1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