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集古村落古樸優雅,寫滿故事。這裡有永安碼頭、芙蓉河、國學堂、風雨水車、定安古井等近30處景點,可謂步步如景,處處堪畫。此外,這裡還流淌著魯北民居特色的血脈,融和烏鎮江南水鄉之風韻,一派小橋流水,古樹環繞,幽遠寧靜的景象。可以說,這裡是一個來過就會被鐫刻在心上的人間仙境,同時也是「濃得化不開」的鄉村記憶。
很多時候,作為山東尤其濟南一帶的人,都喜歡往東走或者往南走,慢慢地很多人習慣了一種目光姿態,東面看大海,南面看孔府。殊不知,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認知。其實,在濟南周邊有很多容易去好玩的地方,比如惠民的魏集古村落就是這麼一個好地方。9月28日-29日,「秋風習習·邂逅魏集古村」全國自媒體採風行在這裡舉行,來自國內十餘名旅遊自媒體達人和攝影師,一起體驗了景區內不一樣的風景。
魏集古村是國家級4A景區,是黃河古道所在地。黃河入海、魯北最大的港口均從這裡經過。「古廟、古街、古牌坊、古井、古車、古碼頭」,再現了千年古村原貌,因此當我來到這裡後,感覺猶如穿越到千年前的夢幻大唐。
佔地300畝的魏集古村落,一路走下來,我發現這裡有小吃街、手工作坊街、民俗主題街、酒吧街、民宿農家樂的五大旅遊區,也就是說「吃、住、行、遊、娛、購」在這裡都全了,因此這是一處可以休閒度假的好地方。所以,那就沿著我的腳步移步換景慢慢地欣賞吧。
來到有著「魯北第一街」美譽的手工作坊街,就會聞到特有的香氣,它時刻地勾引著你的味蕾。這是景區內特有的一條街,視覺、味覺、聽覺要經歷著多重考驗。
進入街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魯北第一街的木質牌樓。因此,很多遊客朋友們都選擇在此拍照留念。這條街道歷經1400多年沉澱,街道兩旁店肆林立,呈一字型排開,每一家店鋪均有歷史記載,在唐朝時分布於永安古鎮中。
如今根據歷史文獻將古鎮上的店鋪進行重新修建,現匯聚於手工作坊。魯北大地上的摔碗酒文化也在這裡得到展現,很多遊客都來這裡體驗一把,摔出激情與福氣。其中,辣子坊,香油坊,醋坊等作坊內的農副產品按照古法壓榨、碾磨、釀造、淘瀝等原始工藝加工而成,為保證產品質量,從原料到成品,每一個環節都做到可查,可控,可追溯。
在這些作坊,所有的產品都採用的純手工製作,並且店主都做出了鄭重承諾:所有的產品保證無添加、純綠色、純手工。如有虛假,甘願三輩為奴,後輩沿街訖討等毒誓。這是古村落特有的毒誓文化!有了這層保障,大家可以在此選擇兩三種產品送人或是自己享用。同時在每家店鋪後面都有加工作坊,可以為遊客進行現場製作,這將魯北乃至齊魯民間作坊的傳統製作工藝,流程,活靈活現的展現給大家,更留住了千年的記憶符號。
元溢祥(辣子坊)
我們的元溢祥辣子坊的辣椒都是來自陝西的秦椒,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辣味濃鬱,體形纖長,肉厚油大,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稱。相傳是300年前有一位酷愛吃辣椒的小夥子名叫魏為創製。
萬厚和(香油坊)
香油,在我們當地多稱為芝麻油,麻油。香油坊也是有故事的,據說是唐朝宣宗時期,魏徵次子魏叔瑜的五世孫魏流鄉創製。後來,他的香油傳到宮裡,被宣宗欽賜招牌「萬厚和」,時人皆稱他所產的香油「萬厚和,胃留香」。
協盛昌(油坊)
油坊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期間,當朝大將軍張亮帶領大隊人馬攻打東高麗。途徑黃河北岸永安鎮(今魏集鎮)時,舟車勞頓,軍糧匱乏,於是紮營安宅暫時休養生息。發現當地種植的花生長勢很好,於是到民間走訪,當走到姚性人家,在其胡同口就能聞見令人垂涎的花生香氣。原來這裡的人家一直以壓榨售賣花生油為生。張亮便把他的所存花生油全部買走充公。從此,姚性人家花生油名聲大噪。後來姚性人家自創商號「協盛昌」。
懿景源(粉條坊)
魏集古鎮的王家粉條以純手工、無汙染、無添加、純綠色仍被視為上品。王家後人將王家粉條製作這一工藝加以研究傳承至今。
老古井(酒坊)
老古井的天然優勢在於:緊靠黃河,多次河水淤積,沙土層較厚,天然水經沙土層過濾,雜質少、無異味、無土腥氣。古井水質甘洌,汩汩做湧,正是這清涼甘甜的泉水,釀造出老古井酒的醇醇芳香。酒坊的酒由澱粉或糖質原料製成酒醅或發酵醪經蒸餾而得,均為純梁釀造,具有味辛、甘,性溫。能和血通脈,祛寒壯神的功效。
和寶昌(醋坊)
永安陳醋少了山西陳醋的那種強烈的酸度,卻是更加的醇厚且帶有絲絲甜味。正是因為永安陳醋的這些特點亦因為永安陳醋更加適合山東百姓的口味,故而在民間有些這樣一句話:山西陳醋甲天下,永安陳醋冠齊魯。
鴻澤昌(醬油坊)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村落作坊街的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品質上乘。
德裕豐(磨坊)
石磨麵粉採用傳統石磨在低速度、低溫度的狀態下研磨而成,使小麥在研磨中的遍數大為減少,麥胚的香味、蛋白質、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完全保留。石磨麵粉呈自然的白色且微泛黃色。用石磨麵粉和面時,吃水多而且面和好後醒面的時間短,無論拉、扯、搓,麵條都能保持柔韌且不斷,麵條或面片煮熟後,口感柔韌且筋道。用石磨麵粉做成的各種麵食,麥香味很濃,口感好,有嚼頭。
鑄豐堂(鐵匠鋪)
打鐵像一支交響曲。風箱拉起,曲子奏響。隨著加熱的需要,那風箱會在平緩均稱的節奏中加速,強力的節拍中充滿希望。那爐中的火苗,一起隨風箱的節拍跳躍,在勁風的吹奏中升騰。待鐵器熱至通紅,鐵鋏快速夾至大鐵墩上,一番鐵錘上下,一串釘鐺聲響,一陣汗雨飄下,那鐵件便成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時需要,師傅會把鐵器放入水槽內,隨著"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淬火完成。淬火和回火技術,全憑實踐經驗,一般很難掌握。
各種鐵器,雖然外型製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師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術不過關,製作的鐵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我國"王麻子剪刀"之所以聞名於世,關鍵技術也是在於淬火和回火技術上。
寶和成(醬菜園)
醬園始營於明代天啟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當時武定州(今惠民)「寶和成」和「武定府」商號均頗負盛名。醬香味濃鬱,脆嫩可口,開胃增食,雖長儲而不減香脆。抗美援朝期間,寶和成醬菜作為慰問品批量運往朝鮮,受到中朝官兵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