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大宮廷政變
政變在歷史上幾乎是每朝每代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為一朝皇帝只能有一個,他們往往擁有無尚的榮耀和至上的權力,所以一職位時時刻刻被無數人所覬覦,然而導致了無數血雨腥風的政變。
七國之亂
為後來漢武帝清除地方勢力奠定了基礎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以吳王劉濞為首,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統領的六個王國參與。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八王之亂
使中國進入「五胡亂華」時代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司統治階層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內部混戰,前後歷時16年(291-306年)之久,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訌,並引發了亡國和近300年的動亂。
玄武門之變
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帝位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
神龍政變
逼迫了武則天退位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中宗復國號唐,沿用武則天「神龍」年號不改,該事件因此史稱「神龍革命」。而曾與政變的張柬之、崔玄偉、桓彥範、敬暉、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復闢後都被封王,故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又稱作「五王政變」。
唐隆政變
隨後開起了「開元盛世」時代
唐隆政變,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後、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這次政變的後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闢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
甘露之變
是安排欠周密的政變
甘露之變,公元835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
靖難之役
最初設計的制度釀成大禍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作者:神一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