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資本寒冬依然沒有過去,在眾多行業紛紛涼涼之時在線教育行業卻顯得熱鬧非凡,並以一場「辯論」給2019年帶來了開門紅。
先簡單回顧下這場「辯論」起因與經過:
近日,一篇以《新東方模式 VS VIPKID模式,誰能解決聾啞現狀?》為題的商業評論,疑似VIPKID辯論新東方;隨後好未來、瑞思英語、gogokid、寶寶說英語、巧口英語、DaDa等平臺被輿論捲入其中;辯論持續發酵,進一步討論誰要為「十聾九啞的英語培訓」負責。各方行業平臺被無辜捲入,質疑聲音不斷,辯論依舊沒有結束,熱度持續上升,而旁觀的一些「明白人」心中卻早已有數:無爭議,不營銷的話,哪會有關注?憑什麼吸引流量?在這個時代之下,如此策劃出的流量的事情還少麼?誰是螳螂,誰是蟬,誰是黃雀暫時都無法確定,有一點以確定的是,「辯論」的升級與火熱預示著在線教育行業新的格局將會在2019年形成。
中國的教育市場比較分散,雖然格局還未完全成型,但已在跌宕起伏中完成了多次模式的革新。其中以新東方、卓越、好未來、瑞思英語為代表的被定義為第一代教育形態,行業稱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班課模式;以VIPKID、51Talk、DaDa、gogokid為代表的被定義為第二代教育形態,行業稱為簡單工具型的外教搬運模式;以巧口英語、寶寶玩英語及流利說為代表的被定義為第三代教育形態,行業稱為科技智能型的AI驅動模式。隨著第三代模式發展與細分,每個平臺在新模式上的探索之路略有不同,巧口英語與寶寶玩英語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打造的是AI移動學習+巧口語吧線下過關+北美外教在線翻轉課堂的O+O三板斧,既包含了第一代的傳統優勢,又包含了第二代的外教資源模式,並且還擁有較為核心的優勢:AI賦能,人工智慧,深度連接學生及家長,讓學習變得既有效又有趣;而後者靠繪本起家,它倡導低齡潛力賦能的特點區別於巧口英語的模式。
再說回辯論的焦點:新東方與VIPKID。
作為第一代教育形式的領頭羊——新東方,它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90年代的留學培訓市場,是一個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學生們的需求強烈,而合格的供應者寥寥。俞校長是第一個做廣告來推廣自己的老師,這種基於營銷創新的成功,流淌在了新東方的血液裡。
新東方進入K12,沿用的還是他熟悉的那一套:高舉高打,以品牌影響力和促銷吸引學生。並且,由校長全權負責地方的運營,急功近利。校長將重點落在招生上,管創收不管口碑,課程質量直線下降,對新技術新模式生搬硬套,直接拿來主義。在這個黑馬輩出,競爭門檻越來越高的今天,品牌和市場紅利遲早會吃完。
土地廟風雨飄搖,外來的「和尚」就真的能念好這本經?
而縱觀VIPKID發展史,首先你會發現它切入時機很好:全社會陷入一場空前的「中產焦慮」 之中,而這在中小學生的家長那裡被放大,為孩子增設培訓比重成為突破階層固化的寄託,由此K12基礎教育市場的爆發,也直接拉高了教育培訓行業公司的估值。所以,VIPKID在資本助力下走燒錢模式,處處帶著共享經濟和網際網路+的烙印,反而新問題會層出不窮:由於最初的在線教育是受到國外在線教育的影響而促成,隨後又有資本推動而「被動」發展,像某些第二代教育平臺身上帶著濃濃的國外氣息,無論是無法因地制宜的教材,還是外教直接與詞彙量本來就匱乏的孩子(12歲以下)交流,即不符合國內市場的需求,又不符合孩子學習語言的自然規律,續費率低也就不足為怪了。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有時候他們對一些平臺的青睞有加並不是這些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平臺有多好,多麼的符合中國教育行情;在線教育學習看似能夠解決時間、空間與資源的問題,可學習效果差強人意,與老師交流不夠,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通過電子設備進行學習,往往難以專心;外教噱頭的意義大於實際價值,起到的作用和價值不符,並且,外教對孩子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沒有能力也沒有責任把控,實際交流起來無論時間還是金錢的成本都很高。
其實也難怪別人,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現在的第二代,英語課外培訓的市場本來就很畸形,一是家長們沒有判斷優劣的能力,二是他們對孩子英語教育的焦慮。跟風就成為家長們的定心丸,於是濫竽充數的東郭先生照樣活得滋潤。
在新格局中最可能崛起的第三代:寶寶玩英語及巧口英語等,對於聽與說的培養更加重視,更可能解決英語教育的頑疾。
從巧口英語、寶寶玩英語的戰略布局來看,AI賦能雖然是核心,但是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完全代替人工,而它在現階段最好的作用是如何優化、提升與升級前兩代教育模式,省去前兩代教育模式中人工重複、重複再重複的機械學習環節,提升學習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環節,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節省家長的寶貴時間和金錢。讓英語學習更人性化,回歸到輕鬆、有趣與高效的場景中去。
對於兩大平臺的「辯論」,第三代平臺均保持低調、冷靜,暫不做評價的態度。而業內人士對此相當堪憂:不管是雙方爭論點在於「誰能根植聾啞英語」、「誰才是在線教育頭把交椅」等等,這場關乎流量的「辯論」正在慢慢帶偏一個行業的節奏。
在美國經典文學《殺死一隻知更鳥》中有這麼一句話:「知更鳥唱歌給我們聽,什麼壞事也不做。它不吃人們園子裡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倉裡做窩,它們只是衷心地為我們唱歌。這就是為什麼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樁罪惡。」這本書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巨大,是美國中小學生的必讀書目,在教育領域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教會孩子們在充滿醜陋與問題的世界中如何塑造自己的道德底線,保持精神的神聖、純潔與正義。而教育就像那隻知更鳥,純潔、淳樸、不可玷汙。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從來不是一個「快活兒」,也從來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但是在幾乎所有人都在快步疾行的大時代裡,人們焦慮地注視著當下,無暇理智地考慮未來。導致一個原本應該慢下來的事業,卻沾染了浮躁。辯論的多方無形之中正在慢慢「殺死」教育這隻「知更鳥」。
歷經第一代人與第二代「反常規」英語學習的人,曾被各種培訓機構、在線平臺帶歪過,所以他們也不願讓下一代走彎路。反觀兩代霸主的無畏之爭,只能寄希望於第三代教育模式能夠肩負起責任,避免前兩代教育模式的再次重演。
在寒冬中送走2018年,2019年又是個難以預估的一年,對於教育這個行業而言,寒冷並不一定是太壞的事,尤其是在「熾熱」的情況下,需要「冷靜」一下,讓眾多平臺「降降溫」,謹慎、理性的修煉內功,重新審視自我,回歸教育本質,心系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