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
今天一早,當記者站在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校門口時,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小木屋式的校舍,配上26種顏色,仿佛來到童話世界:
這所鹿姐姐見過的最美鄉村小學,是淳安縣花費1000萬元進行改造的。原先只有118名學生,22名教師的鄉村學校,因此一下子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成為「小而美」的典範。
據了解,該校師生11月就將搬入新校舍。今天,這所最美鄉村小學迎來了許多國內教育界的大咖——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後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浙江省教科院院長、省教育學會會長朱永祥……
吸引他們前來的,是今天上午舉行的一個籤約儀式——淳安縣教育局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籤訂委託管理的協議。
在託管協議中,淳安縣教育局將下放富文鄉中心小學的自主設計辦學路徑權、自主安排工作時間權、自主分配辦學資源權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將組建專家團隊,深入研究並實踐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治理機制,助力學校教職工積極主動地推進綜合改革,將富文鄉中心小學的辦學品質提高到新水平,總結提煉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淳安樣本」。
原來,富文鄉中心小學漂亮校舍的背後,正在推動著一項實現鄉村教育「換道超車」的教育改革。
在中國,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有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佔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數量為384.7萬人。
正是這些學校,滿足了農村20%沒有能力進城上學的弱勢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生活在邊遠農村地區的學齡兒童「有學上」。
「進行底部攻堅,將這些學校辦好,是教育公平的底線所在。」楊東平表示。
楊東平認為,小規模學校不是一個過渡形態,它將長期存在,不會隨著教育現代化而消失。他不認為小規模學校必然是落後的。「在教育現代化的維度上,小班小校將是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如德國、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的小學,學生定額就是150人左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學術委員蔣莉,是大力推動富文鄉中心小學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人物。她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振興鄉村教育,而且是大有可為的。
「如果我們在農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現代性的小規模學校,它就有可能成為從應試教育突圍的創新模式,從而影響城市學校的教育變革。」
蔣莉說,為了實現富文鄉中心小學的「換道超車」,除了進行校舍改建外,更重要的是對學校原有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吸引外部教育資源及專業力量對學校進行引領和指導,把它打造成鄉村學校3.0版。
她堅信,通過5年的實踐,學校會有更多的學生回流,並有城裡的孩子選擇來這裡讀書,富文模式或許可以成為全國小規模鄉村教育重新崛起的一個模板。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小規模學校在教學上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資源,使得教師難以用更為開闊的視野來進行教學活動。
為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委託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和長江實驗小學組織老師研發了1500個適合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進行線上學習的資源,包括微視頻,課件和教學設計等,目前所有學習資源已上線杭州市中小學雲平臺,以方便學校和老師隨時使用,有效地彌補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困境。
同時,富文小學還全面啟動了教師培訓:先後選派四位老師到崇文實驗學校跟崗一年,熟悉包班協同教學策略與特點;參加21世紀教育研究院組織的農村小規模教師培訓活動……
參觀完這所學校,長江實驗小學校長丁杭纓感嘆:「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3.0形態,校園功能改造提升、線上學習資源建設、全科教師培養、綜合主題課程實施、學習型家校社區建設、貧困學生健康成長資助......最重要的是打開鄉村師生精神的窗戶,讓學習生活充滿溫度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