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子槍也叫交槍,其特點是在槍管前下方帶有兩根像象牙一樣成雙成對,但更加尖細的叉狀物,是一種極有中國特色的武器。特別是在西藏地區,有長期使用叉子槍的傳統,肩背帶有長長叉子的步槍或火槍,曾經是藏區的典型標誌之一。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20世紀之初赴西藏探險時,所畫的牧民和藏兵形象,基本上都背著這樣的叉子槍。
凡是熟悉打槍的人,多半都聽說過一句話:「跑動對跑動,等於打不中」。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射擊時的穩定性。大家都知道楊子榮打虎上山的故事,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其中一個細節,那就是楊子榮第一次發現老虎時,不是直接掏出二十響來掃射,而是先用了威力更大的步槍。《林海雪原》中是這樣描述的:「他用力地把身體貼緊樹幹,把匕首用力向樹上一插,把槍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槍身的抖動,壓住了緊張的呼吸,從側面瞄準了虎頭,滿有把握地一扣扳機……」雖然這一槍因為瞎火沒有打響,但這個動作卻是很實用的,就是為讓槍身穩定,以便打的更準。叉子槍上的叉子,就是起到同樣的作用。使用者在遇到獵物或目標時,先下馬,然後把叉子向下扳開抵在地面上,然後用半跪或半臥的姿勢進行瞄準射擊。與楊子榮的辦法相比,兩股叉支撐對於提高射擊穩定性的效果更好,相當於現在輕機槍和有些狙擊步槍上的兩腳架。
叉子槍的真實歷史要比藏區使用這種武器的歷史長得多,是正宗的槍械「活化石」。早期的火繩槍比較笨重,點火過程又格外繁瑣,因此槍手會在槍口下方加裝一根木杖,把槍架在上面,以便有精力進行仔細瞄準,並騰出手來點火發射。一根木杖並不穩固,慢慢並成了兩根,這樣和槍手的肩膀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三角支撐。為了攜帶方便,兩根支架被轉軸固定在前護木的下方,中間穿上一兩根橫杆加以固定,這就形成了叉子槍的叉子。最早的叉子槍形象,早在明代人編著的火器圖譜中就已經有了。清代來華的外國使節、傳教士和探險家,在其畫筆記錄下的清朝兵丁形象中,也多次把他們火繩槍上所帶的叉子一併畫了下來。即便是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在他們個人把玩的御用鳥槍上也有同樣的裝置。
近代的叉子槍實際上就是明清時代叉子火槍的遺存,不過使用範圍已經大大縮小,多半是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中使用。不過從保存下來的實物看,300多年來叉子的形狀、材質、固定方式倒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除了藏族之外,西北的哈薩克族,以及東北的一些民族,只要有遊牧和騎馬狩獵傳統的,都使用過這種武器。只不過在空闊的草原、山地,因為不易鉤掛,使用叉子槍要比林區更加方便,也更加廣泛。
在網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那就是叉子槍的叉子可以當作刺刀使用,其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從材質上來看,叉子都是用木頭、還有部分是用獸角製作的(這就是有時寫作杈子槍的原因),根本不具備刺戳目標所需的強度,極少數看起來像金屬材料的叉子,其實只是出於裝飾或加固目的,特意包上的銀皮或銅皮。其次,叉子槍的叉子並沒有向刺刀那樣的固定裝置,大多數都是靠轉軸處的摩擦力以及靠繩子綑紮固定的,少數靠木託上的突起限制,一旦遇到強大外力就會折回。第三,叉子槍的叉子長短不一,但很少有超過三分之二全槍長的,也就是說,架槍射擊時槍手都不能完全站直,而短的叉子即使伸直也達不到槍口的長度,必須架在矮牆或石頭上才能使用。最後,叉子的形狀也不適合刺殺,所有的叉子都是帶有弧度或角度的,而不是像刺刀一樣挺直,無法有效傳遞力量。
其實,叉子的另一個真正用途,和上面講到的叉子特意做成彎曲形狀,有著直接關係。如果注意觀察的話,所有的叉子的弧度或折角都是朝向槍手自己的。因為它們除了當作支架外,另一個用途是作為勞動工具,只要把叉子槍槍身翻轉過來,就可以在必要時客串一回草叉,為馬匹添加草料之用。相對於草的分量,叉子的強度還是足夠的。對於草原上牧民或騎兵而言,最重要的裝備就是三樣:長槍、腰刀和馬匹,馬的體力如何,直接決定了自己的機動能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駐紮下來之後,必定要將馬匹餵飽,與其隨身攜帶專用的草叉,不如讓它與長槍的支架合二為一,這也就是遊牧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經驗。
在斯文·赫定探險的時代,他所遇到的牧民和士兵所用的,仍是落後的火繩槍。但隨後線膛連發步槍,如英式恩菲而德和德國毛瑟步槍,也大量進入這些邊遠地區,取代了火繩槍的位置。不過,這些步槍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按照傳統,裝上了各式各樣的叉子,這樣在很少有樹木,也不一定隨時能夠找到合適的石頭依託的情況下,隨時可以打開架槍,提高遠射的精度。關於這種「現代版」叉子槍的記載,在很多參加過相關地區剿匪、平叛戰鬥的老戰士的回憶錄中都能找到。比如1959年解放軍騎兵一師在青海果洛州班瑪縣境內追剿叛匪,發生過一場激烈的九河溝戰鬥,時任一團四連二排五班自動槍手的陳麥志後來回憶道:「叛匪的槍法非常準,那個槍叉子往地上一支,指哪打哪。」時任連指揮員的郭文忠也說:「叛匪的步槍前端有個叉子,往地上一架,排子槍打的很兇,機槍手是重點目標,一挺機槍連續傷亡一個射手、兩個連級指揮員。」
叉子槍消失最遲的仍是藏區,到1970年代,藏區民兵手中仍然有加裝叉子的五三式步騎槍。但對於後來裝備的五六式半自動、五六式衝鋒鎗來說,槍身比較短小,即使加裝叉子也難以使用,對提高精度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別是牧民逐步改為定居後,背負叉子槍進出房屋不方便,加上對狩獵活動和槍枝管理日益嚴格,叉子槍被最終淘汰出牧民的日常生活也是難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