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語文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誤區,認為語文不如數學、英語重要,隨便學習就可以了。
其實不然,俗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語文正在成為最容易拉分的學科,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學期到來了,家長要引導孩子狠抓以下這幾件事,孩子語文成績蹭蹭蹭往上漲。
1
抓基礎:學習必須打地基
有這樣一則故事:富翁看到別人的房子好看,也想蓋那樣好看的房屋。
他找來工匠,富翁說也想要上面的頂樓裝飾,然後工匠就準備打地基蓋樓。
但是富翁不願意,只想要頂上一層樓。
工匠反問富翁,沒有打好的地基怎麼直接蓋房子呢?
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基礎沒有打好,貿然讓孩子學習較難的知識,孩子也會一籌莫展。
因此任何學習都要從基礎抓起,語文也不例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字、詞、句、段、篇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要素,一定要重視。
要落實好課本詞語、古詩、課文內容默寫等內容,這對孩子的語文文字訓練和考試成績都有重大意義。
總之,字、詞、句、章等基礎的知識一定要識記掌握。
2
抓素材:認真用好積累本
古人常說: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想要學好語文,素材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積累,方能豐富,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揮灑自如。
引導孩子通過觀察、上網、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孩子多體驗生活。
在積累和整理素材時,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積累本,用好它。
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對不同素材的收集和記錄,要形成自我獨有的文學資源寶庫,學會思考,增強在學習中的思考分析能力等。
素材積累到一定的量,最後肯定會引起質變。
3
抓習慣:養成六大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終身,壞的習慣影響人一生。
而學習語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是推敲語言文字、積累語言素材的習慣;
二是熟讀文章,背誦古詩文的習慣;
三是記日記,鍛鍊寫作的習慣;
四是預習課文,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
五是勤於思考,敢於質疑的習慣;
六是善於動手,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養成這六大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
抓閱讀:多讀幾本經典好書
復旦大學前校長蘇步青說過:「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考試,我的意見是第一堂課就考語文,考後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學好語文,是學要一切學科的基礎。
而閱讀,就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要想學好語文,必須要靠閱讀。
小學六年是大量閱讀的最佳時間,一定要引起重視。
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閱讀。
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給孩子買一個單獨的書櫃,讓孩子在家裡都能找到合適的書去讀。
鼓勵孩子讀後「說來聽聽」,這樣能增加孩子的溝通和表述能力。
但要記住一點,閱讀千萬不要急功近利,要靜待花來。
5
抓練字:注意書寫工整規範
俗話說,見字如面,字如其人。
一手漂亮的字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與修養,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字寫得好,語文還可以多得幾分,從而拉開差距。
比如說,在語文作文中,孩子寫字潦草會吃虧,潦草的字跡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使文章寫得還行,相比其他同學,還是會多扣幾分。
而字跡工整的作文,老師看著舒服,也會多給卷面分。
因此,對於孩子書寫潦草這個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首先家長要為孩子講明寫字工整的重要性,並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練字環境,幫孩子制定一個每天練字半小時的計劃。
在練字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坐姿,握筆姿勢等。
最後要對孩子的練字結果進行及時檢查,只要發現字體不工整,就要讓孩子重新去寫,一定要把孩子的態度端正過來。
語文是一門需要下很大功夫的科目,不是隨便學學就可以的。
學要語文,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堅持就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