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裡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佔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裡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的兩個世紀內並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新加坡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旅客在該國販毒或犯上謀殺罪及叛亂罪,亦會被新加坡法務機關判死刑。不過新加坡政府已經廢除兩種罪犯面對的強制性死刑刑罰,讓符合條件的運毒跑腿和在較輕微謀殺意圖下致死他人的犯人有機會免除死刑,但會被判處終身監禁。
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的飲食文化,和新加坡的豐富歷史一道,打造了這座「美食天堂」。
咖喱魚頭
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與各類蔬菜燉煮,盛在一大碗熱騰騰的咖喱湯中端上桌。湯味辛辣香濃,魚頭鮮嫩美味,辣到直呼過癮。
肉骨茶
肉骨茶並不是茶,而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肉骨茶的做法有流派之分:福建派,湯濃,用中藥材和香料,加老抽,藥香濃鬱;潮州派,湯清,用豬骨和胡椒主調味,加生抽,又香又甜。無論哪種流派,味道都是棒棒的。
炒粿條
同海南雞飯一樣,炒粿條也是跟隨著中國早期移民的腳步,從潮汕地區來到千裡之外的馬來半島。炒粿條在新加坡很受歡迎,不僅有一些專門賣炒粿條的小店,很多大排檔也都有炒粿條的檔口。炒粿條的佐料主要有蝦仁、雞蛋、臘腸、綠豆芽、魚餅和韭菜。
椰漿飯
雖然是一道傳統的馬來經典菜餚,但這不妨礙它成為新加坡華人和印度民眾最喜愛的早餐選擇。顧名思義,椰漿飯得名於其烹飪方法——用椰漿烹煮米飯,再用一點香蘭葉略微調味,為米飯賦予撲鼻的清香。
海南雞飯
它做法簡單,但很見功力。白斬雞要口感滑嫩,雞湯煮的米飯要鬆軟有嚼頭,醬汁中的黑醬油濃稠,辣椒醬要味重香辣,太辣太淡都會影響整個菜的成敗。
沙爹
將鮮嫩多汁的肉類(通常為雞肉、牛肉或羊肉)提前醃製好切成小型立方體形狀串於小籤之上,在燃燒的炭火上烘烤後即散發出鮮香可口的香味。沙爹通常成10串進行售賣(也可單串零售),蘸點甜辣的花生醬口味則更加獨特,通常還搭配切碎的洋蔥、黃瓜以及馬來米糕(裹在椰子葉中的馬來式米糕)一起吃。
叻沙
叻沙為典型的「娘惹」獨創菜餚。湯料以椰漿、香料和辣椒為主,香濃辛辣,配以粗米粉,再加上蝦、蛤,是新加坡的特色美食之一。
有了美食,必有美酒,在新加坡本地華人餐桌上,不管是喜宴、私人聚餐、商業聚會,大多以洋酒或葡萄酒來配佳餚,飲用中國白酒的場合相對較少。然而,在中國新移民及中資企業的引領下,中國白酒文化在本地也開始有興起的現象,帶動了不少人開始喝白酒,也喜歡上了白酒,還專門成立了新加坡中國白酒協會,新加坡逐漸興起一股中國白酒風。
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現代化都市國家,似乎一眼就可見其全貌。然而稍微用眼觀察這座熱帶陽光下的花園城市,又似乎可以發現每一個角落都在折射著她獨特的色彩和魅力。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五彩斑斕的文化風景。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