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 嘉
編者按:美術高考是美術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各大美術院校的校考考題也在或多或少地變化著,這些變化並非只是來自美院的行為,同時也關切著教育部的相關政策。需要面對諸種變化的不只是廣大美術類考生,招生單位也在積極地適應時代、應對變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為招生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可以說,美術校考的變化起於美術教育領域,但帶來的波動卻已是在整個美術界,甚至跳出了美術界。本文從考生、考題、招生單位等方面探討美術校考的相關問題,並思考美術教育的初心與使命。(吳彧弓)
縱觀近幾年國內各大美術院校的校考考題,大概呈現出如下的趨勢和特點。
首先,考題緊隨時代、貼合生活。如四川美術學院2019年造型類速寫考題「廣場舞」,2020年造型類速寫考題「午夜便利店」、設計類設計基礎考題「5G速度」;廣州美術學院2020年設計學類創意設計考題「未來社會」,在科技、環保、信息中選其一;魯迅美術學院2020年創意設計考題「我的2020」,要求利用手機(必選)、體溫計、洗手液瓶、日曆、護目鏡、運動鞋中的三種素材完成;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年的考題中都出現了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內容。
其次,考題注重考查考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闡發能力,強調與美術相關的多方面素養。如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中國畫專業書法創作考題要求現場創作詠春七絕一首;四川美術學院先後以高鼎的《村居》等詩詞作為繪畫考題內容;廣州美術學院2018年素描人物頭像造型的考題描述中有「清癯文雅」「投筆從戎的書生」「懸膽般的鼻梁」等文學性很強的字眼。其實不只是文學,近些年的美術校考越來越重視「跨界」,在中央美術學院2019年實驗藝術專業的美術鑑賞與思維活力考試中,除了美術史的知識外,還出現了披頭四、圖靈測試、AlphaGo;四川美術學院2019年造型類的速寫考題則是根據周杰倫《稻香》的歌詞來作畫。
另外,校考考題會根據不同地區做出調整,探討一些有地域特點的內容。比如四川美術學院2018年設計類(川美考點)以「熱辣生活」為設計主題,要求考生根據飲食文化中的「大鍋」,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和認知經驗進行設計表達,這是很符合川渝一代飲食文化的。
從以上的列舉可以看出,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院校的考試內容比較新穎,有的院校考題也相對傳統,更加側重考生在藝術的基本功。但考題上未出現明顯變化並不代表降低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如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表示:「考題設置萬變不離其宗。學校希望通過考題的引領,提醒考生在考前培訓的時候,不斷加強美術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這就需要考生根據自己所報考的心儀學校加以側重。另外,在各專業中,設計、實驗藝術等專業的出題思路更為靈活,拓展新的考試內容的空間更大,這與學科本身的特性有關,而傳統的造型類等藝術門類則相對改動較小。這些門類如何適應時代而創新考試方式,可能是今後的美術考試和招生工作需要思考的。
考題涵蓋範圍愈加廣泛,不再標準答案化,不僅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還常常關注宏觀的理論問題,較具社會意識和前瞻性,這就要求考生在保證基本功紮實的基礎上提升綜合素質,注意對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了解,培養電影、音樂等其他藝術領域的審美。舉例來說,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藝術設計專業造型基礎考題為根據鮑勃·迪倫的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蕩》(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詞繪製畫面。鮑勃·迪倫在2016年成為有史以來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他的歌詞一直以詩性表達而著稱。這從側面說明,美術這種視覺形式的表達完全能夠與文學、音樂等門類互聯,這個時代也需要能夠打破各領域壁壘的人才。
儘管大部分考生只是十幾歲的孩子,但在考場中面對的往往是藝術和社會領域的大問題,因此要培養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提早做好以藝術從業者身份進入「藝術世界」的準備。如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藝術設計專業的設計基礎考題「幸福指數」在當年非常「出圈」,有微博網友戲言:「這是研究生考題嗎?」「這很央美。」但若對這一考題進行分析,則不免看出中央美術學院對潛在生源的設想。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根據2017年版《世界幸福報告》顯示,幸福的主要元素包括:自由、慷慨、誠實、健康、收入和良好的國家治理。考題的設置就是引導學生對抽象的因素做具象的、形式化的呈現,要求學生有情感體驗,對社會生活保持敏感。同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考題「我是策展人」,次年藝術設計專業的造型基礎考試和設計基礎考試分別以「我的群體」和「我的有趣時代」為題,這些考題都與策展、參展等藝術活動有關。其中,「我的有趣時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為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主題,考題設想學生受邀在雙年展展出作品,並根據主題設計作品方案,這對考生而言就需要有遠超於學生身份的意識。
長久以來我們都能聽到一種聲音,認為藝術類考生學習不好,似乎從藝是高考成績不夠優秀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事實上,好的院校門檻一直都很高,各大美術院校也一直在為提高生源素質做努力。美術校考領域的變化其實是與高考整體的改革緊密相連的。開始於2014年9月的新高考改革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改革,以浙江、上海作為試點地區,從2017年高考開始實施。同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啟動新高考改革,到2020年為首次實施新高考。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指出,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其中「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是關於高考「怎樣考」的問題,事實上也是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應根據各地情況逐步提高藝術類各專業高考文化課成績錄取控制分數線,儘管從今年高考的相關數據來看,多個省份多個專業藝術類文化課錄取控制分數線仍明顯低於普通文理類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但這一政策本身仍然是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的強調,在「畫得好」的基礎上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質要求。
對於一些看似奇異的考題,其實本不應該驚訝,能夠就一些深刻的、複雜的命題進行思考、展開創作,本就是藝術從業者的基本素養。中國古代也有「畫者,文之極也」這樣的理解,遠溯北宋徽宗時期翰林圖畫院,選拔繪畫人才就已經很注重文學等多方面因素,會有「踏花歸去馬蹄香」這樣詩意的、需要想像力的考核方式。
各大美術院校改變考題本無意使考生措手不及,但確有很多學生感到力有不逮、招架不住,甚至一拿到卷子就離開考場。那麼這真的只是因為學生能力不夠嗎?院校在未來的招生工作中,若有一些巨大的改動和對學生的設想,是否可以有與考生更好的交流通道,一方面讓考生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適合目標院校,另一方面也讓那些還有幾年才參加考試的學生能夠提前做好準備、提升自己。另外,隨著考題的愈加開放,有關評定標準的問題也愈發突顯。當考生在考場上需要大把時間來思考創意,而考核標準也不再只是「美術」中的「美」(美觀)和「術」(技術)時,是否會走向評定標準的相對性、主觀性呢?
隨著考題變化的還有考試的「周邊」。擁有了更高的考試要求,下一步要考慮的便是能否招收到符合要求的考生。各大美院周圍的「高考畫室」也早已成為一種生態,雖然一直以來對於這種有些流水線的培養方式褒貶不一,但這似乎也是大家能想到的最直接有效的進入美院的路徑。那麼面對「變聰明」的招生院校、「答案在風中飄蕩」的考題,培訓畫室要如何做出應對呢?此外,這些考試變化是近些年才開始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有與招生考試相適應的教學上的變化?著名的「棒棒糖一代」(2015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去年才剛剛畢業,似乎還需要些時日才能看到這種考試改革帶來的更明顯的效果。從長遠來看,各大美術院校在全國具有藝術方面的示範作用,其所做出的招生考試的變革,短期和淺層次影響的是考生,更深遠的則將是對整體的美術教育和美術行業的影響,美術校考也因此嵌入到整個美術和教育行業發展的宏大敘事話語中。較為理想的狀態是,從美術校考這一環節開始,不再只專注應試技巧,而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素質考查,並由此帶動基礎美術教育的進一步提升,培養學生的美育,加強通識類藝術教育。同時,各院校在面對新招考思路下所選拔來的考生時,也應不斷更新具體的培養和教學內容,為社會輸送優秀美術人才,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藝術生態循環。
從最近幾年的考題可以看出,學校關注的話題越來越新,還經常出現科幻題材以及很貼近年輕人心理的流行文化元素。學校不只是在招收新時代的學生,其實也是在轉變自身,積極應對新時代的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學校。
2020年的情況較為特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大美術院校的校考不僅被推遲,還有很多學校改為網上考試,這對學生和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首先,需要保證所有考生都能有機會、有條件參與考試,網絡考試也要兼顧到一些貧困、偏遠地區的考生,為他們提供最基礎的或是其他備用的方案;另外,網絡考試沒有以往的現場考試提供的一個相對封閉、安全的空間,考生自己布置的考場可能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這就要求考生對考試要求有充分的理解,這種考試規則的解讀和適應變化的能力也成為應對考試的一部分,能夠考驗考生的心理綜合素質。而學校也需要給考生最大程度的支持,並保證考試紀律和考試公平,杜絕舞弊抄襲。
疫情期間採取的網絡考試可以避免外地的考生長途跋涉,但遠程考試維護考場紀律的難度較大。同時,相比於其他考試,美術考試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如果是郵寄試卷,如何保證快遞環節的安全?如果是提交圖片,如何進行不失真地評判?這些問題都需要逐步完善。
從微觀層面來說,高考和美院校考是個人讀書奮鬥的人生軌跡的一部分,從宏觀層面來看,則承載著社會公平性和流動性的重要意義。不難看出,美術考試的各種改革都在竭力改變應試的考核方式,希望招收的不只是考高分的學生,更是未來有可能成為優秀藝術從業者的學生。然而,這些訴求都無法迴避一個問題,那就是仍然要考試。其實,只依賴一次考試,容錯率是極低的,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高考仍然是唯一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巨大且深刻的改革無法在朝夕之間完成,對應試的各種改良無法迴避應試的本質。儘管如此,也不代表院校可以無作為,對教育機制和選拔人才中所存在的問題置之不理。教育的根本不在於淘汰一部分人,而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惠及大眾,讓那些有志於學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對於美術教育而言,需要包容一切的藝術想像力,注重人文關懷,促進美的發現與創造。令人欣慰的是,幾乎所有的美術院校都在考試方式、考題設計等方面做著積極有效的改變,考生也在積極提升藝術素養,面對新時代的美術校考和藝術世界。
孫嘉 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