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盆地西南隅,春寒料峭,陰溼連綿。滿月圓瀑布浩浩蕩蕩衝刷而下,蚋仔溪襯著滿山浴雨的林木,一反平日的枯瘦,暢快潺潺流過,潤澤了中低海拔天然的闊葉林。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細數欣賞那些臺北走不完的美景吧。
雨下了整個下午,森林裡的五色鳥和綠繡眼也躲起來了。「有五色鳥的地方,證明環境品質有八十分以上,」林務局滿月圓管理站站長徐聰華說。
出了林木蔥鬱、鳥類繁多的三峽有木裡,喧囂的三峽鬧區,一下令人錯愕:溼漉漉的街頭,三座跨過大漢溪的老橋,車流濺水噴了路人一身。出了民權街(三峽老街),就沒有古式建築的騎樓了,所以沒處躲雨;就這樣,遊客冒雨逡巡大河邊歷史古鎮的景點,從暗暗的陰雨天色下,想提煉出一點淡淡的思古幽情。
祖師廟前,三位年輕白人遊客指點著已故畫家李梅樹生前的傑作之一——祖師廟。按古法的雕梁,刀法比較沉鬱厚重,建材的色澤也比較古樸,耐得住時光淘洗;就這樣,讓這座名剎,突出於臺灣眾多廟宇之上。在20世紀第一年出生的李梅樹,遺留的苦心孤詣仍在,直到如今,三峽祖師廟仍是專業宗教美術研究者必看的典範。
祖師廟前百年光輝
雨中信步從莊嚴肅穆的祖師廟轉過來,穿越時光隧道的氣味——舊年代的木頭香氣,在民權街的巷弄間徘徊,不由自主地探入老三峽的經濟史遺蹟:這氣味是新開的幾家賣二手老家具的味道?還是那家顯眼的春源葬儀社的棺木氣息?怎麼興隆宮旁邊就是捷安特腳踏車專賣店?整個老街幾步一家的仿古工作室,把老街裹在深深的古老氛圍裡。
山嵐幽林何似人間
三峽舊稱「三角湧」,淡水河上遊的大漢溪和兩條支流大豹溪、蚋仔溪形成的內陸水利大碼頭,開發史超過三百年。穿過時光隧道,看到茶葉、樟腦、相思木木炭,一船船由此運送出去。
山中一夜雨,山色疊成多層次的藍、綠、翠、紫,山嵐如薄紗,美得不似在人間。緊臨著大豹溪,背擁著玉女峰,只要拜訪廣達20公頃茂密森林的大板根森林山莊,就可輕易走進熱帶雨林裡。現代化的旅館旁,竟然就有滿布著蔓藤、蕨類、雞藤的雨林氣息,更可貴的,是數十棵國寶級的「板根」榕樹。和一般榕樹的曲折多須不同,板根的樹幹一片片橫切如夾板,又栩栩如生滿是筋絡,人的合抱還不及樹的壯碩。演化史的異類美感,再次證明造化奇蹟。
放下大臺北都會的競逐,來到山谷裡自在徒步,三峽森林的幽深意境,令人忘返。臺北那些走不完的美景,不想離開的人間仙境,小編覺得這樣的人間美景真的不能錯過,有機會要親自去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