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6月3日訊
張善學,像他的名字一樣,善於學習、主動學習,哪怕已經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早已桃李滿天下,但是他仍從未放棄學習的夢想,在本該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時,拿起書本,一頭扎進中醫藥領域,走上了漫漫的中醫求學路。
今年66歲的張善學,是平原縣前曹鎮官道張村人。1979年,他在德州平原縣一所高中開始了教師生涯,教授學生英語課程。張善學通過自學醫學知識,獲得了「農村醫生資格考試」,並且在學校的支持下開了一個校衛生服務室,在業餘時間裡幹起了校醫一職。
在一次給學校師生做治療的時候,張善學碰到了失眠、頭痛這類頑固性的疾病,他在嘗試了西醫的療法後發現效果並不顯著,於是轉而採用了傳統的針灸療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療效。這次針灸療法的嘗試,讓他發現了中醫的博大精深,從此張善學便立志一定要學習系統完備的中醫知識,為更多人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然而為了不耽誤正常的教學工作,張善學一直把這個想法深埋在心裡。
2006年張善學退休後,就自學起了中醫課程,為大學的入學考試做準備,那時他已經53歲「高齡」。深知自己在中醫專業領域的不足,張善學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學習時間,無論是吃飯時還是睡覺前,他的手裡總是捧著一本書。
在他的家裡,做滿標註的書本與筆記也堆滿了一整個書櫃。在自學的過程中,張善學也曾遭遇過旁人的不解,但是他考學的決心卻從未動搖過。經過了三年的寒窗苦讀,張善學終於考上了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的函授本科生,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本科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張善學在系統學習了中醫的四大基礎、五大臨床以及西醫的知識之後,對專業領域的中醫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渴求,首次報考了山東中醫藥大學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資格考試。
備戰考研,跟其他的考生一樣,張善學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學習,然後再去上輔導班,一直學到晚上10點才回家。為了能系統的學習中醫,他甚至還堅持騎自行車到山東省中醫藥大學去「蹭課」。
考研之路本就充滿艱辛,於他而言更不會是一帆風順,張善學的碩士一考就是三年,但他從未想過放棄。通過總結前兩次的備考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知識漏洞,張善學終於在2013年考上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在職研究生,並於2016年順利完成學業。
於天命之年開始學習中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無論是長篇累牘的古文經典、數以萬計的各類中草藥,還是截然不同的診療方法對張善學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由於年紀大了,他的身體狀況與記憶水平都遠遠落後於年輕人。張善學告訴記者,「在堅持考研的三年裡,專業書一共翻看了7遍,書都早已翻爛。」為了記住各種繁瑣藥名,張善學將中草藥按功能分類,每類都編了一首順口溜,寫在本子上隨身攜帶。
儘管當過中學的英語教師,但考研英語中的長難句仍給張善學出了一個大難題,為此他開始研究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辦法,比如運用聯想的方式來協助自己記憶。張善學說道,「記憶力的衰退是我無法避免的問題,只能靠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於年紀漸長、氣血衰弱,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張善學便結合自己學到的醫學知識與自身的身體情況,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冒著腦出血的風險,每晚睡覺前把暖水袋放在後腦勺熱敷來擴張血管。談到熱敷的效果,張善學表示自己的大腦確實清醒多了,記憶力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為了學習這些風險都是值得的。
圖為張善學在指導學生進行中醫拔罐。
碩士畢業後的張善學並未滿足於現狀,反而有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為了把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深層次的結合與進一步的提升,張善學決定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備考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博士。2018年3月,張善學嘗試了第一次考博。儘管結果未能如願,但他坦言即便失敗自己也不會放棄,「考上了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考不上也會收穫非常多的理論知識,這對我的臨床工作與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
從本科到碩士畢業,再到博士的學習準備,張善學對中醫的學習層次一步步加深,但其初心未變,那就是傳承中醫國粹,深入探索中醫的奧秘,夯實自己的醫療技能,守護一方平安健康。
談起即將到來的高考,張善學說道,「同學們還是應該趁著年輕抓緊時間,把自己的事業規劃好,挺胸膛、笑揚眉,拿出自己全部的精神、毅力、力量,向著自己理想的高峰衝刺。」
閃電新聞記者 白少光 潘曉璐 濟南報導
[責任編輯:楊凡、韓薇、白少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