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尺晴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 | 晨夕
又是一年緊張的高考出分日,你還記得自己當年查分的情景嗎?
全家人圍在一起,恨不得把電腦盯出一個洞。
帳號輸入了一遍又一遍,愣是擠不進查詢頁面,空氣中瀰漫著緊張感,仿佛隨時要炸掉!
成績出來了,你捂著眼睛不敢看,爸媽早在一旁歡呼起來。看著屏幕上出乎意料的高分,你一時愣住了。
媽媽打電話把七大姑八大姨通知了個遍:
「還行哈,正常發揮吧,嘿嘿!」
爸爸拍了拍你的肩膀:「辛苦了!」
你「哇」一聲哭了出來……
你家歡喜別家愁,鄰居家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畫風:
失望、嘆氣、焦慮、打罵、哭泣……
像極了電視劇《小別離》中媽媽面目猙獰的那句:
「考不上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其實啊,高考本就是「如願以償」和「陰差陽錯」的結合體,成績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是唯一,有些東西,和學習成績同樣值得家長關注!
分數高低,並不能定義一個人優秀與否
網上有個段子,特別逗!
班主任發了一條微信:
高考結束了,考上大學的同學注意了,要記得和沒考上的同學搞好關係,等畢業了好去他們公司打工!
考上一本的要經常聯繫二本的,未來家鄉的領導沒準兒就是他們!
二本的要跟大專的搞好關係,他們很有可能將來就是你們孩子的老師……
雖是調侃,倒的確反映了一個現實:
並不是成績好,就能事事順遂;也不是考砸了,就徹底人生無望。
知乎網友@一步步往上爬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高考失利後,她選擇了一所「寬進嚴出」的中外合辦英式大學,開啟了漫長而艱苦的「逆襲」之路。
英語不好,她就天天泡圖書館,聽雅思,練口語,連睡覺也戴著mp3放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上海世博會招募外賓接待的隨身翻譯,她一路過關斬將,從1680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11名幸運兒之一。
為了去英國交換,她每天只睡5個小時,一邊學習,一邊管理社團,最後不僅成功拿到交換名額,還成了社團俱樂部第一任理事長。
到了英國,她自己做飯、修馬桶、參加支教,考下CMA(美國管理會計師)、FRM(金融風險管理師)等一切可以加分的證書。
還接到了來自密西根大學、波士頓學院、南加州大學等多家高校的碩士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
此外,她會利用一切空閒的時間去旅行:三個月走過英國25座城市,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結識新的朋友。
她還去美國求職,從芝加哥、舊金山輾轉來到加州,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拿到大公司的offer,慢慢站穩了腳跟。
人啊,就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正如姑娘所說:
高考不能定義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只有我有權來抒寫。任何失敗都不能摧毀我,只要保持堅韌,不斷尋求改變的契機,就能絕處逢生。
成績固然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但並非唯一標準。
姑娘在高考成績上的遺憾,早已被她的閱歷、格局等綜合實力彌補。
就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得那樣:
「一個人的優秀不止取決於成績,還來自內心想變得更優秀的強烈的渴望,和對生命追求的火熱的激情。」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著ta的優秀程度
人們總愛把「成績好」跟「優等生」劃等號,可單憑考試成績,就能定義一個人的優秀嗎?
未免有些片面了。
哈佛大學的校長福斯特每年都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用學習的方式旅行,促進個人成長,她也鼓勵她的學生們這樣做。
只因她認為:「一個人見識的廣度決定了Ta的優秀程度。」
可見,優秀的標準並非只有「成績」,還包括眼界和見識。
說到眼界和見識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得不提到文學大師沈從文。
一部短短的《邊城》,寫盡了多少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可你怎知,這位大師只有小學學歷,他當年去考燕京大學國文班的時候,是直接被刷掉的。
但沈從文有見識、有思想,特別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6年的從軍經歷,讓他對磨難有一種天然的樂觀,跟著部隊看遍萬水千山的眼界,也讓他對生活始終保有赤誠和從容。
沒被錄取,沈從文並不氣惱,乾脆跑到北大旁聽,寫了東西就給報社投稿。
一次次被拒絕,又一次次堅持,最終成了我國 ,還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沈老的見識,就是他逆襲的資本。正如他所說: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並不比一株花更經得住年月風雨,用對自然傾心的眼反觀人生,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
知乎網友@沐楚也講過,她有三個同學高考同時失利,其中兩個一蹶不振,到了大學渾噩度日,整天打遊戲、逃課,掛科,連畢業都成問題。
而另一位同學L君,卻利用高三假期跑去旅行。他看了很多風景,聽了很多故事,也徹底轉換了心態。
來到大學後,L君不像其他人一樣虛度光陰,而是嚴格要求自己,入社團、競選學生會、泡圖書館……
最終,他十門課程中有八九門是專業第一,加權成績也永遠是第一,不僅被順利保研,還順利拿到了大公司的實習offer。
大學期間,L君依然四處旅行,不斷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他還考了很多證書,只要能給未來加分的選項,他都會去試一試。
正是這樣的心態、眼界和格局,才讓L君徹底從高考成績的失利中逆襲,重新書寫了人生的新篇章。
知乎上有人問:一個見過世面的人,長什麼樣?
有個高贊回答,或許能概括沈老和L君的共性:
見過世面的人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能接受大千世界,也承得起人間冷暖;溫和而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如何成為一個「見過世面」的人?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爸爸問年幼的兒子:
「你長大了要幹什麼?」
兒子漫不經心地回答:
「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爸爸卻嚴肅地說: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我想,每個家長都應該像這位爸爸一樣,端平「成績」與「成長」的天平,在關注分數的同時,關注孩子的成長、眼界和格局。
畢竟在人生的馬拉松中,成績的爆發力和成長的持久力,同樣重要。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呢?
第一,最好的教育,是了解孩子的心。
知乎網友@軟蘇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高考數學失利,高三暑假是她人生最昏暗的時光。結果她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就丟下她爸和她弟,帶著她跨大半個南方看海去了。
媽媽說:
「我生下你不是為了讓你去考名牌大學或者去賺大錢的,什麼東西都沒有我女兒的開心重要!」
那段時間,軟蘇的情緒狀態非常糟糕,失眠、吃不下飯、暴躁,把自己手臂掐得一道一道的,就是發洩不出來。
媽媽一直陪著她:
「堅持不住了一定要和媽媽講,媽媽帶你去和心理醫生聊聊,不能讓我女兒生病了都沒人管……」
這位媽媽沒什麼大文化,卻能以平等、獨立、信任、尊重的態度去愛孩子。
讓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沒有孤立無援,知道自己總有退路和依靠,這樣,他們才能放心往前飛。
第二,身體和靈魂,至少有一個要在路上。
《最好的教養在路上》一書的作者樸善娥,為了實現心中「最好的教育」,辭掉了從事20多年的工作,帶著7歲的女兒純陽,進行了一次長達80天的環球旅行。
這一路當然辛苦:
在埃及,她被騙,還進了急診室,卻讓孩子在旅行中看到了埃及的落後,學會了用心對待他人,勇敢面對困境;
在英國,她沒房間住,吃不飽飯,還差點弄丟孩子,卻讓孩子體會到了陌生人的溫暖,增進了母女間的感情;
在土耳其,她們看到了絕美的風景,結識了許多可愛的人,讓孩子的心智漸漸成熟,懂得對世界報以善意……
一路行走,一路成長,一路驚喜,一路收穫。
純陽也從最初那個遇事愛哭鼻子的小姑娘,長成一個遇到困難,能冷靜思考、勇敢面對的小大人!
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成績固然重要,但它並不能定義一個孩子。
因為除了成績,孩子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遇見過的人同樣重要,這些東西最終會匯總到一起,成為孩子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說到底,「見世面」跟「學習成績」就像一根繩子的兩端,必須同時發力,才不會被任何一端拽偏方向。
成績好的人,大多自信,見過世面的人,更自帶一種向上生長的力量,如同身姿綽約的芭蕾舞者,踮起腳尖,氣質盡顯。
能把握「成績」與「成長」二者平衡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他們謙卑、自信、不慌張,在層層苦難裡溫柔了歲月,在重重坎坷中驚豔了時光。
如今,又到一年出高考成績的日子,在此祝福所有學子,都能得償所願。
若沒考好,也沒關係,畢竟除了成績,這世上還有很多事情都值得。
只要你想,前路仍舊坦蕩,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