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最受關注的新聞關鍵詞,估計除了香港就是颱風「利奇馬」。這個颱風可是一匹瘋馬,它先後兩次在中國大陸登陸,一次在浙江一轉眼又在山東青島。這匹瘋馬,可以稱之為巨型灑水車,它移動緩慢,在浙江滯留就達到了20個小時,是建國以來滯留浙江時間最長的超強颱風。毫無疑問,它也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的颱風,不僅帶來了大風大雨,帶來物質層面的損害,更讓人痛心的是還造成了相當大的人員傷亡。幾天的時間,這匹瘋馬跑遠了,但它造成的危害卻依然還在。面對它,我們得到了怎樣的提醒,它走了,告訴我們還有什麼樣的短板要補?如何在颱風中站得更穩?
氣象專家多年「追風」 植入防災減災意識
周五(16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的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利奇馬」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的颱風,在山東造成的過程降雨強度位列歷史第一、在浙江的降雨強度歷史第二,共造成56人死亡,14人失蹤。從10日凌晨在浙江台州登陸,直到13日在渤海東部減弱消逝,「利奇馬」帶來的狂風暴雨雖然停息,但對它的分析研究還在繼續。
作為台州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李建糧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去「追風」。從2004年颱風「雲娜」算起,他「追風」已經15年。台州溫嶺市是歷年颱風最愛光顧的地方之一,上一次超強颱風「雲娜」從這裡登陸,過境的13個小時裡,造成了浙江全省164人遇難,經濟損失百億。中國氣象局和省氣象局預測,「利奇馬」也將以相似的強度登陸,要求各部門嚴防死守,做好準備。
台州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李建糧:「我們原先是想到溫嶺去,結果那風速已經達到12級以上,道路也已經很難進去了,所以我們選擇了椒江口。那個地方我們有一個追風監測站,所以我們追風小組就到了那邊,看了一下風力已經達到10級,我們馬上進行拍攝。」
目前,台州境內已有200多個自動氣象站,這些氣象站可以對整個颱風進行實況記錄,但氣象站沒有視頻監測,這就需要「追風小組」選取多個現場進拍攝影像資料。與此同時,「利奇馬」已經進入24小時警戒線,台州氣象局的颱風專家陳宏義連夜寫了一封《給台州市民的信》,呼籲民眾重視「利奇馬」的巨大破壞力,儘快做好防災減災準備。
台州市氣象局調研員、高級工程師陳宏義:「像這種強颱風登陸,每個人手機都會收到相應信息,這是全覆蓋的。但是我發現了很多民眾,還是比較麻木的,可能還是一個僥倖心理,覺得歷史上經常有颱風來勢洶洶,但是臨近的時候轉向走了,加上台州已經十幾年沒有強颱風正面襲擊的情況發生,所以大家不是很關注,這是最要命的一個。」
8月10日凌晨,「利奇馬」登陸浙江溫嶺,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並帶來持續特大暴雨。兩小時後,距離登陸點80公裡的永嘉縣山早村山體滑坡造成堰塞湖,隨後突發決堤,造成29人遇難、3人失聯,這是此次颱風中最慘重的傷亡。
肆虐近20個小時後,「利奇馬」由強熱帶風暴級減弱為熱帶風暴級,不久後移出浙江。雖然結構已經非常鬆散,但北上過程中,「利奇馬」的雲系和冷空氣會師,給山東、東北等地帶來強降雨,引發了城鄉積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等地質災害。氣象部門提醒,由於北方本身承受暴雨能力偏弱,而防颱風的經驗又相對少一些,因此致災風險加大。
台州市氣象局調研員、高級工程師陳宏義:「更重要的是做好防災減災的科普工作,你做了準備沒有,超強洪水,特大暴雨來臨的時候,可能會水淹。還要考慮到這種強颱風,幾乎確定是會停電的,大範圍停電,這個停電緊接著就是停水,飲用水食物這些該準備的有沒有準備。從小在腦海裡面,就是植入這種防災減災的意識,應急求生的一些能力,我覺得是非常重要。」
相對廣東、福建、浙江一帶,中國北方面對颱風的經驗自然要少很多,不僅經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民眾防範颱風的意識,也肯定有很多不足。比如8月11號,「利奇馬」第2次登陸是在山東青島,儘管安全員拿著喇叭一直在喊,但依然有很多遊客逗留在沙灘上,這在南方颱風到來的時候,是幾乎很難看到的景象。但是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颱風影響北方的機率正在顯著增加,我們該如何提升北方防範颱風的能力?
城鄉應急差距大 鄉鎮水平待提高
為了應對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和隨之而來的洪水,國家防總和應急管理部下派九個工作組,協助指導地方的防汛防颱風工作,史培軍教授就參與其中。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史培軍:「根據我們目前看到的情況,農業設施損失很大的是山東省,颱風從青島西側登陸,穿過青島,然後再過濰坊到海邊,在海邊的萊州灣打轉轉,一天不走,山東半島三分之二的氣象站,都超過了建站以來最大降水量。最大的差異,在防災減災中是城鄉差異,這些縣級城市,排水能力和排水設施,排水裝備都很差,不僅是設施很少,準備很少,很多的地方正確使用這些排水設施都大打折扣,所以區別就在於一個經濟的能力。另外在這個能力上面,是否平時有這種應對災害的準備,我們底層的應急能力上不來,技術水平提不高,組織水平不得力,怎麼能夠有很好的應對呢。」
缺乏應對颱風的風險意識,長年缺水導致河道疏解能力下降,缺少符合所轄區域內地勢特點的防災減災模式,客觀存在的短板,面對的卻是正在變化中的全球氣候環境和未來可能更頻繁的颱風北上。在本周,已經消退的「利奇馬「,顯然是又敲響了一記警鐘。
在這次颱風「利奇馬」對山東的侵襲之中,大家格外關注的是壽光這個地區。壽光是中國著名的菜籃子。而這個菜籃子,可不止一次被颱風損傷,去年這個時候壽光遭遇「溫比亞」颱風的襲擊,損失很慘重,而這次「利奇馬」過境,壽光1.8萬個大棚進水,農田受災面積達到了13萬畝,直接經濟損失就近10億元。同樣一個壽光和去年相比,抗颱風的能力有了怎樣的變化呢?
颱風也有農業保險
這次「利奇馬」颱風來臨前,壽光紀臺鎮蘇秦村接鎮黨委通知,市委已臨時安排6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號召該村大棚種植戶於10日下午到當天晚上12點之間參保,幾乎所有大棚種植戶都投了保。
該村所投險種叫「政策性溫室大棚保險」,保一年內大棚及棚內作物若遭遇風災、雹災、洪澇等原因造成的損失。以日光溫室大棚為例,保費從240元到680元被分四檔,保費補貼政府承擔65%,個人承擔35%。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庹國柱:「1982年到2004年,全國保險費也不過2個多億 3個多億,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參加?因為農業保險從全世界範圍來考察,就是一個高風險高成本高價格的保險,我們所謂政策性農業保險,政府一般要給它立法,而且政府要拿出好大一筆錢。2007年中央財政補貼之後,我們全國農業保險費收入是8.46億,但是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571億了,所以必須要由政府建立制度,而且政府也要參與進來,不僅補貼保險費,而且還幫助保險機構宣傳組織動員農民的投保。
在壽光,農戶建棚要花上萬甚至幾十萬元,而此次政府參與的政策性參保,考慮到保險單位賠付風險,其頂額賠付只有1.7萬元到5.8萬元不等。今年,壽光約60萬畝蔬菜大棚,僅有7萬畝投保。除依然存僥倖心而不參保之外,保額不足以覆蓋成本是阻礙參保的重要原因。不斷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補貼力度,是當前增強農戶投保意願的主要方式,但該方式也遭遇挑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庹國柱:「挑戰就是地方沒那麼多資金,我拿多少錢支援農業保險我得盤算一下。目前三大主糧作物,大概保險覆蓋面超過70%。就是說70%的三大主糧作物的播種面積都買了保險,但是其它作物,蔬菜、蘋果、柑橘、水產養殖等等,這種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幾能拿保險。」
要有保險補貼力度,同時還要擴大保險覆蓋面。2018年,財政部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加上此前12年的努力,保費補貼品種已擴大至16個與糧食安全等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品種,這些品種都需保費補貼優先考慮。
16個品種意味著中央財政支持的保險標的種類依然有限,許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蔬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保險依然需要中央財政的統籌補貼。今年7月,財政部發布通知,將開展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試點,山東等10省份被列入試點名單。作為老百姓菜籃子的壽光等特色地區,其保險補貼或將被給予更多來自中央與地方財政的雙重支持。而無論是擴大農業保險覆蓋廣度還是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深度,都無疑給財政支出帶來壓力,這意味著既要吸收多元化資金支持農業保險補貼,政府部門和保險機構還要更加重視提高補貼資金的精準性與可持續性,將資金發放到真正需要的農戶身上。
這幾年,我們對颱風的重視和防範能力都在提升,但即便這樣,這次在「利奇馬」面前,我們依然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颱風每年都會來,有輕有重,這就需要吃一塹長一智,讓我們每年都持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