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幅配圖:神情肅穆的「詩聖」杜甫端坐在巖石上,形銷骨立,帽帶飄揚。
這幅配圖由已故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先生繪製,它早已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定格為憂國憂民的經典形象。但是,詩聖杜甫或許沒想到,時值他誕辰1300周年,他卻成了再創造的「插圖模特」第一人,從課本上馬不停蹄地跑向網絡,杜甫變成了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短裙女郎,還有更高難度的高達戰士、傑克船長等影視或動漫角色,甚至「懷抱小姐」……
對於這一系列名叫「杜甫很忙」的「惡搞」,有的網友持寬容、理解的態度,認為這表現的是近年來流行於亞洲歐美的「漫畫減壓」風,通過塗鴉來發洩情緒,投射了當代人的生活審美觀念,是對教科書人物形象再創造的創新欲望,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
正在籌備紀念詩聖誕辰1300周年活動的成都杜甫草堂方面認為,這種惡搞杜甫的塗鴉很「不雅」,呼籲網友對杜甫以及傳統文化保持尊重。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則發表聲明,「如果有人惡搞杜甫,惡意醜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底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
對於用漫畫形式惡搞杜甫,網絡上、媒體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評價和反應,以至有人發問:「如無塗鴉,誰還記得杜甫誕辰1300周年?」
這樣的發問,的確需要我們深思。這幾年來,我們的文化學術思想界,曾經有過以「惡搞」、「顛覆」先賢哲人為標誌的否定傳統文化的潮流泛濫。現在,不論怎樣認為「杜甫很忙」反映的是當下年輕人的娛樂心理,有著積極的一面,但我們仍然無法不想到把這樣的「惡搞」、「輕薄」文化經典人物的事件,與這種潮流的影響聯繫起來看待。
或許我們不能否認這樣「惡搞」杜甫,僅是一種娛樂,一種文藝減壓,或者也可以寬容地理解為是充滿想像力的創造需求。但是,借古人惡搞了,娛樂了,狂歡了,宣洩了,我們又獲得了哪些關於杜甫、關於詩歌精神、關於古典人文情懷、關於歷史文化傳統的重新認知和記憶呢?
我們應該懂得,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從祖先那裡接受來的客觀精神的禮物。在這種文化中,我們的基礎是由整個民族世世代代經歷的經驗和發明所積累起來的財富,我們是這些文化和精神財富的受益者。民族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樣交織於我們每個生命的個體之中,構成我們的「血管」系統。我們通過它才使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直立起來,我們就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中自由呼吸、發揮精神的創造力,尤其文化歷史上那些遙不可及的文化先賢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照耀當下,讓我們的生命歷程,因為多了傳統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
對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敬畏的心,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向傳統、向古典、向文化表達敬意。傳統、經典,是我們精神的根,文化的根。
對於我們後繼者來說,我們應該以捨我其誰的精神,把整個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用身體作圍欄,保護著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精神家園。而擁有了這樣的「敬畏的心」,相信那些「惡搞」、「顛覆」等諸如此類的輕忽態度、娛樂行為就會減少許多吧…… (許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