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二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得如火如荼,大批農村男女帶著激情,懷揣夢想,湧進了前沿城市——深圳,不同的人生畫卷由此展開。
他們,忙碌在流水線上,他們奔跑在城建工地上,他們的汗水灑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新生的城市,年輕的心,催生了許多不同省份的組合家庭,他們不知不覺的選擇了在深圳呆下去。文化程度的差異,命運的多舛,有的人買了房,有的人進了深戶,大多數繼續努力在金字塔的底座,擁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非深戶。
孩子慢慢大了,非深戶很清楚,唯一要求就是有學上就行,幼兒園基本不用操心,小學只要跑全幾個證,也沒什麼問題。小升初卻成了懸在非深戶頭頂的一把刀,沒有社保,沒有房產,積分不夠,大批孩子進公辦學校的夢在此腰斬。
非深戶更清楚,孩子的未來靠的是文化教育的程度,更不想讓孩子步自己的後塵,學一定要上,咬咬牙,上民營學校吧,由此又分化出兩類人,條件稍好的進高價民校,稍差的進普通民校。說直白了,民校其實就是為非深戶而設,是非深戶的集中營。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的經濟狀況不佳,疲於工作而巰於管教,大多數非深孩子的成績都很一般。普通民營學校的師資力量眾所周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更苛刻的是中考,拿今年來說,假如深戶最後一名學生與非深戶最後一名學生同座一條板凳,非深戶要比深戶多考45分才有資格,而且8個學位的話非深戶只得兩個。
在種種因素的擠壓之下,每年中考過後,非深戶就是一地雞毛,黯然離場。
這是今年某民營學校的一則喜報,說是喜報,看著令人心酸,在比往年成績大幅提升的前提下,一個學校只有6個人能上高中,錄取率不到6%,還有大部被勸退未參加中考的,按在校生計算,錄取率2%,這樣的結果,誰敢直視?
有人說,為什麼不回老家去讀,也許大家都是不想缺失那三口之家的溫馨天倫,或許其他種種原因,但是我相信每個決定一定有艱難的權衡,有不為人知的緣故。
非深戶,留不得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敢問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