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Int. Ed.| 多層π堆疊分子作為高效的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

2021-02-15 董宇平課題組

Angew. Chem. Int. Ed.| 多層π堆疊分子作為高效的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發表在Angew上的一篇文章,通訊作者為蘇州大學蔣佐權。

基於電子供體(D)和電子受體(A)的推拉系統的分子內電荷轉移(ICT)在光電子學的各種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D-π-A結構的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因其高電致發光(EL)效率和低成本而作為第三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種π共軛推拉分子通過減少最高佔據分子軌道(HOMO)和最低未佔據分子軌道(LUMO)之間的重疊,使單態三態能量分裂(ΔEST)最小,從而加速反向隙間穿越(RISC)過程,充分利用電產生的單態/三態激子。除了D-π-A體系中具有鍵合電荷轉移(TBCT)的π共軛TADF發光材料外,通過空間電荷轉移(TSCT)材料也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實現TSCT的結構是由空間密集堆疊的D/A單元組成的。這些π-堆疊的D/A材料可以實現較小的ΔEST值,因此構建了各種適合TSCT機制的框架。然而,它們的效率並不令人滿意,除了低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外,這些材料在OLED器件中還表現出低亮度和嚴重的效率下降。

本文作者研究發現空間限制電荷轉移(SCCT),其中D/A部分的自由旋轉受到固定連接物的極大限制,距離較短是實現高發光效率的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設計合成了兩個具有SCCT特徵的多重π-堆疊分子:(DM-BD1)和(DM-BD2),其中特殊的D/A/D單元在空間上排列分布(圖1)。雖然這些分子是異構體,但它們的空間構象完全不同,因為它們的單晶結構明確。DM-BD1具有雙層π-堆疊構型,而DM-BD2具有三層三明治構型。基於DM-BD1和DM-BD2的EL器件在500 nm處表現出同樣的青色發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s)分別為28.0%和26.6%,均高於之前報導的D/A空間結構更簡單的器件。

圖1. TPA-QNX(CN)2、S-CNDF-D-tCz(前期工作)和DM-BD1、DM-BD2(本工作)的空間D/A/D分子。

在合成過程中,DM-BD1可以以兩種同分異構體的形式與兩個供體同時出現,同側的syn-DM-BD1,或相反側的anti-DM-BD1。用單晶x射線衍射晶體學證實了兩個π-堆疊D/A/D分子的三維結構。如圖2所示,DM-BD1具有D/A/D構型的雙層準平行結構;但是,只觀察到了syn-DM-BD1,由於空間位阻不允許異構體,DM-BD2表現出典型的夾心D/A/D結構。DM-BD1和DM-BD2在芴基與TPZ的單鍵接合處的近垂直扭轉角分別為81°和87°。結合給體與芴基之間的正交螺旋結,TPA和TPZ單元可以形成面對面的D/A空間格局(圖2)。這種扭轉角大於DM-B(70°)和DM-Bm(77°)。DM-BD1和DM-BD2的D/A距離也比其D/A類似物短(DM-B為3.16 Å,DM-Bm為3.06 Å),這對SCCT是有利的。作者認為DM-BD2中緊湊的夾層結構進一步壓縮了D/A空間,並將TPZ扭曲成更垂直的構象。然而,在DM-BD1中,這種效應比DM-B稍微增強。兩種系統的D/A排列都是傾斜的(30°為DM-BD1,25°為DM-BD2),這對自旋軌道耦合中的電子自旋翻轉至關重要。此外,與D/A類似物相比,多供體的存在也改變了DM-BD1和DM-BD2的排列方式,尤其是DM-BD2。相鄰分子之間的C-H…π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更多,這有助於限制取代基的運動,通過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的幾何形狀變剛性。

圖2. DM-BD1(左)和DM-BD2(右)的單晶結構(氫原子略)。

為了更好地理解π-堆疊發射體的幾何差異和光物理性質,採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和時變DFT (TD-DFT)方法進行了量子化學計算。DM-BD1和DM-BD2的結果如圖3所示。對於DM-BD1,作者在分子模擬中構建了其反式構型和順式構型。根據能量最低的原理,我們發現syn-DM-BD1的基態能量比anti-DM-BD1低5.76 kcal mol-1。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單晶結構中觀察到syn-DM-BD1構型。從DM-BD1和DM-BD2的前沿分子軌道來看,HOMO主要分布在TPA供體上,而LUMO則完全集中在TPZ基團周圍。氟烯基作為純未共軛的鍵,既沒有HOMO也沒有LUMO分布在它們的平面上。與單晶結構一致,在供體/連接體之間的大二面角(由於螺旋鍵)和受體/連接體之間的大二面角(由於空間扭轉),共同在DM-BD1和DM-BD2中形成平行的D/A空間構型,並抑制了連接端π系統上供體/受體上的HOMO/LUMO的離域,從而導致一個非常小的HOMO-LUMO重疊。由於HOMO和LUMO分布幾乎完全分離,因此ΔESTs很小(DM-BD1的為0.05 eV,DM-BD1的為0.04 eV),從而保證了TADF的有效性。另外,如圖3所示,在絕熱最低激發態的單態(S1)和最低激發態的三態(T1)中,電子大多集中在受體部分,空穴集中在供體部分,表明兩種分子都存在分子內的CT相互作用。芴基橋上的過渡密度很小,DM-BD1和DM-BD2的TSCT比例分別為96%和99%,說明D/A之間的電荷轉移主要通過空間轉移。

圖3. S1和T1的空穴(藍色)和電子(綠色)分布分析及DM-BD1(左)和DM-BD2(右)的軌道分布計算。

作者還測定了DM-BD1和DM-BD2在10-5 M甲苯中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強烈的π-π*吸收可以在UV區域中觀察到約300 nm的摩爾吸光係數ε約為7×104 M-1cm-1和大約4×104 M-1cm-1。而在380 nm左右屬於弱分子內CT躍遷的吸收則要小兩個數量級。TD-DFT模擬也支持了吸收的貢獻,這種吸收帶起源於供體到受體的空間相互作用。DM-BD1和DM-BD2在10-5 M濃度的甲苯中的光致發光(PL)光譜如圖4所示。兩種材料在495 nm左右都表現出相同的寬而無特徵的發射波段。此外,DM-BD1和DM-BD2還存在正的溶劑化效應。當溶劑由甲苯變為二氯甲烷時,DM-BD1和DM-BD2的發射峰分別從495 nm向535 nm和522 nm移動。與D/A類似物相比,DM-BD2和DM-DB1的紅移更小(同樣條件下,DM-BD1的紅移為69 nm, DM-BD2的紅移為51 nm)也歸因於額外引入的供體。在固態薄膜中,DM-BD1和DM-BD2的CT發射與溶液中幾乎相同,峰值位於495 nm。傳統共軛D/A單元中前體的位置異構體,如對位鍵或元鍵,由於軌道耦合的顯著不同,對PL性質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在SCCT系統中,D/A的交互依賴於封閉和封閉的空間,這解釋並進一步支持了雖然有不同的連接方式,但對TBCT的貢獻很少。

圖4. DM-BD1和DM-BD2在不同溶劑和摻雜膜中的甲苯(10-5 M)吸收和激發波長為340 nm的PL光譜。

作者又製作OLED器件來測量其EL特性。在器件製造之前,通過循環伏安法(CV)估計能級,以匹配各層之間的能級。OLED的結構和細節如圖5a所示。作者分別採用mCP和DPEPO作為電子/空穴阻擋層,以避免激子遷移。利用DPEPO的高T1 (3.10 eV)作為宿主,製備了激子約束結構。隨著摻雜劑與基體比例的變化,電致發光性能也隨之變化。為了獲得最佳的設備性能,以10 wt%的間隔將摻雜劑的濃度從20 wt%增加到50 wt%。在EL光譜中(圖5b),當摻雜濃度從20 wt%增加到50 wt%時,會出現輕微的紅移,這可能是因為剛性的3D結構防止了分子內的堆積,減少了多個C-H…π鍵造成的非輻射能量的耗散。如圖5c-f展示了兩種不同摻雜濃度的發射極器件的電流密度-電壓(J-V)特性。DM-BD1和DM-BD2在3.1 V時的通斷電壓相同,即使在1000 cd m-2時,驅動電壓在4.6 V和4.7 V時仍然較低。隨著摻雜比的增加,驅動電壓的降低表明發射體有更好的載流子遷移率和直接的電荷捕獲。所有摻雜濃度從20 wt%到50 wt%的器件都顯示出超過20%的結果,表明兩個器件的激子利用率很高。在30 wt%摻雜濃度下,器件DM-BD1和DM-BD2的最大等效係數分別為28.0%和26.6%,最大功率效率(PEs)為71和63 lm W-1。在該濃度下,在1000 cd m-2時,兩個器件的滾轉率分別為18.9%和15.8%,DM-BD2的滾轉率相對降低可能是由於TADF組件壽命較短及其特殊構型導致的三重態-三重態湮沒減少所致。基於DM-BD2的器件比DM-BD1實現了更大的EQE的增加,因為在三明治構象中的雙供體在進行平行面D/A/D構象方面發揮了更好的作用,可以進一步限制各層的自由運動,防止能量損失。相比之下,與DM-BD2相比,DM-BD1實際上在D/A相互作用方面的構象變化更小,但EQE仍然增加,這歸因於額外供體導致的D/A距離更短。這些器件的特點表明,這種多層分子具有緊湊的D/A/D結構,是實現高效器件的理想選擇。


圖5. a. 器件結構:1,4,5,8,9,11-六氮雜三苯二腈(HAT-CN)/1,1-雙[(二-4-甲苯氨基)苯基]環己烷(TAPC)/ 4,4,4 -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N,N -二氨基苄基-3,5-苯(mCP)/DPEPO:發射體/DPEPO/1,3,5-三[(3-吡啶基)-苯-3-基]苯(TmPyPB)/8-羥基喹啉喹啉酯(Liq); b. 摻量為30%時DM-BD1和DM-BD2的EL光譜。c,d. 不同摻雜濃度下DM-BD1的EQE-L和PE-L曲線。e,f. 不同摻雜濃度下DM-BD2的EQE-L和PE-L曲線。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1384

DOI:10.1002/anie.202011384

相關焦點

  • 【高分子】D-A型共軛高分子:空間鎖定實現高效率的摻雜和非摻雜熱活化延遲螢光
    D-A型共軛高分子是一類主鏈中含有電子給體(D: donor)和電子受體(A: acceptor)作為重複單元的聚合物材料,其光學帶隙能夠通過
  • Angew. Chem. Int. Ed. | 通過取代基調節氧雜蒽類衍生物的RTP性質
    圖1.在螢光衰減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這些結果應與晶體中氯原子誘導的強分子間相互作用有關,該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分子運動可能的非輻射過程,這在77K時磷光的發射強度大大提高中得到了證明。如果通過研磨使晶體破碎,則粉末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RTP發射。
  • 諸法實相之: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論文,清晰描繪了室溫磷光的詳細光物理過程及其分子二聚體扮演的具體角色。通過巧妙的分子設計,研究人員首次獲得了一個同時具有室溫磷光、熱活化延遲螢光和單線態激基締合物發光的純有機化合物,實現了對三重態激子和單重態激子衰減行為的深度解析。
  • 【材料】從單分子到聚集態:熱活化延遲螢光和室溫磷光雙發射的可控調節
    有機發光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光電器件和生物技術領域。其中,能夠利用三重態激子發光的純有機發光材料,如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以及室溫磷光(RTP)材料極大程度地滿足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生物成像以及光熱/光動力治療等技術對於高效率低造價的需求。二者都無需貴金屬的參與,即可實現100%激子利用。
  • 【Angew. Chem. Int. Ed】7月24日材料類文獻匯總
    相關資源已上傳到材料人論壇,下載附件請「閱讀原文」跳轉到材料人論壇Angew. Chem. Int.滲透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表明,發生了新的納米流體現象,由此使g-C3N4納米片膜的水輸送以超低摩擦發生。
  • 【材料】「面對面」解決空間電荷轉移激發態輻射躍遷和非輻射躍遷的競爭難題
    純有機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被寄予厚望取代貴金屬銥、鉑配合物發光材料,在過去
  • OLED發光材料TADF進展
    ,本文主要介紹近幾年OLED材料研發中較受關注的TADF(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的進展。熱活化延遲螢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ADF)材料的優勢為內部量子效率接近100%,遠高於第一代螢光材料的25%,又沒有第二代磷光材料需使用重金屬而有成本較高的問題,因此TADF材料被譽為OLED的第三代材料,其發展沿革可參考《工業材料》雜誌378期〈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之最新發展〉文章。
  • 文獻分享| Angew. Chem. Int. Ed.:利用鄰近PAINT成像技術實現超解析度空間鄰近檢測
    空間鄰近距離經常被作為研究生物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重要參考,是理解細胞生命在分子尺度的關鍵,了解細胞內這些相互作用的精確位置,可以獲取有關潛在分子機制的基礎信息,因此開發能夠可視化和量化生物分子鄰近程度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
  • 文獻分享| Angew. Chem. Int. Ed.:基於寡核苷酸可交換螢光標籤的多色,抗光漂白超分辨光學漲落成像
    在眾多超分辨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是一類建立在檢測隨機單分子發射事件基礎上,通過對螢光團閃爍和發射事件的時空分離實現對單個分子的精確定位的技術,如STORM,DNA-PAINT等。超解析度光學漲落成像(SOFI)則是另一種能夠生成超分辨圖像的替代性方法,SOFI基於軟體分析,從一個時間序列的受衍射限圖像集合中計算出增強解析度的圖像,並提供時間和空間解析度之間的權衡。
  • 華南理工大學蘇仕健教授課題組綜述:藍光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進展
    鑑於此,使用具有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特性的純有機發光材料是一個潛在的既實現100%激子利用率又兼具低成本優勢的解決方案。TADF材料由於具有極小的單三重態分裂能(ΔEST),其T1激子可以在熱能驅動下反向系間竄越(RISC)來到S1,進而發生螢光輻射過程,實現100%的激子利用(圖1(c))。
  • 上海大學王子興博士課題組:在TADF材料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 【成果簡介】近日,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子興博士課題組在熱活化延遲螢光
  • 【材料】雙重「籠閉」螢光連接基元:高效生物綴合與原位效率的定量
    這幾類綴合物的製備關鍵是恰當地選擇連接基團與高效的「點擊」反應。此外,該領域的另外一個挑戰是如何簡便、實時、原位地監控蛋白/抗體綴合物製備中的綴合效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化學與超分子功能材料研究團隊的劉固寰博士在該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清華大學張強Angew. Chem. Int. Ed.: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1)和電極電勢低(–3.040 V vs.標準氫電極)的特性,成為負極材料的最佳選擇。然而,鋰化學性質活潑,易於電解液反應在鋰負極表面生成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由於SEI的組成和結構上的不均勻性,鋰在沉積過程中容易生成枝晶,從而造成電解液損耗、電極粉化以及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其不能應用於商業化電池。
  • Angew. Chem. | 光控激活的gRNA實現時空可控的基因編輯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篇發表在angew上的文章:'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CRISPR/Cas9 Function in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Chem. Int. Ed.、TrAC-Trend Anal. Chem.期刊連續提出功能核酸...
    該綜述明確了「功能核酸納米材料」的概念,將功能核酸與納米材料的相互關係以「陰陽五行八卦圖」的形式概括總結。之後指出了將功能核酸與納米材料進行結合的緣由與必要性,即功能核酸具有優良且易於修飾的官能團、靈活的結構、高效的催化能力和構建各種複雜圖案和結構的潛力,而納米材料的基團分布、電荷特性和結構特點決定了如何將它們與功能核酸進行結合。納米材料為功能核酸的錨定、切割、連接、摺疊、展開和遞送提供了穩定的平臺,而功能核酸提高了納米材料的靶向性和遞送能力,大大拓寬了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
  • 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
    新型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電晶體是控制電流開/關的重要元件,它內置於PC和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中。實際使用中的大多數電晶體由諸如矽之類的硬質無機材料製成,並且以較少的能量穩定地工作,但是近年來,可以在更廣泛的應用中使用的柔性器件已經變得柔性。與當前的矽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晶體相比,基於有機導體的系統可能更加靈活柔性且易於安裝。但是其缺點是可通過的電流量很小。有機電化學電晶體(OECT)作為解決此問題的一種裝置而出現,它可以承載的電流是傳統有機電晶體的1000倍,但電流開/關時的響應速度更快。
  • 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林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螢光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在超分子配位組裝機理研究
  • 化學所實現三重態促進的高效有機固態雷射
    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高增益、易加工、機械柔性等優點,基於這些材料開發的有機固態雷射器已在生物化學傳感、光子學通訊和雷射顯示等領域展示出應用潛力。然而,作為有機固態雷射器邁向實際應用的關鍵,有機電驅動雷射器仍未被實現,其核心問題包括載流子遷移率不平衡相關的極化子損耗以及三重態累積引起的吸收損耗和單重態激子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