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孩子童言無忌,因為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沒有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總是想什麼說什麼,說出來的話有時既是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會摻雜了家長平時灌輸的一些思想。
雖然說不會有大人真正地跟孩子去計較孩子的話,可是有時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容易讓大人在公眾場合覺得有所尷尬,甚至會引發大人之間的矛盾發生,所以家長平時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也要多加注意。
「你總來我家蹭飯害臊不?」奶奶逗3歲的小孫女
3歲的甜甜是個很惹人愛的女孩,從小是媽媽帶大的。說起來辭職帶孩子這件事,甜甜的媽媽還有些埋怨婆婆,因為婆婆只顧著帶孫子,卻不願意幫忙帶孫女。
這周末,父母帶著甜甜到爺爺奶奶家吃飯,奶奶就想逗一逗3歲孫女,說:「甜甜,你總來我家蹭飯害臊不呀?」
沒想到,一句玩笑話,甜甜卻說:「要害臊也是哥哥害臊,天天在奶奶家吃飯,他都沒害臊我害什麼臊?」孩子童言無忌的話一下就戳痛老人的心,奶奶心想這一定是孩子怨恨自己平時不疼愛她了,不過也沒計較什麼。
但是一起吃飯的大爺卻不樂意了,直問甜甜是誰教她這麼說的,可是甜甜卻說自己就是這麼想的,看來也許是平時真的感受到了媽媽對奶奶的埋怨。
分析:
有了孩子之後,婆媳關係有很多變得惡化的,這也是因為孩子,有些老人不幫忙帶孩子就惹的兒媳不高興,認為自己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婆婆卻袖手旁觀。
大人之間的一些矛盾,其實在孩子面前應該有所收斂和顧及,不要把負面情緒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案例中的甜甜才3歲,哪裡會懂得奶奶就是對哥哥偏心了呢?想必是平時媽媽在孩子面前沒少說過埋怨奶奶的話,這才讓孩子心裡對奶奶有了芥蒂,而孩子有時說的話雖然並不真的會讓大人去計較,可是卻會讓大人之間的矛盾加深。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1.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家人的是非
孩子對於察言觀色的能力是欠缺的,所以有時難免出現口不擇言的情況。作為家長,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自己不滿的家人的是非,這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
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家人的不是,孩子也會心裡對這個人產生不滿,結果導致了說話太過「直白」,讓大人覺得尷尬。
2. 讓孩子將心比心,做到換位思考
其實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畢竟有時長輩對於孩子的疼愛是真心的,拋開大人之間的過往,孩子應該用最純真的心去對待愛自己的人。
要讓孩子做到換位思考,如果自己也被別人這樣說,是不是也會有不高興或者傷心的感覺呢?只有孩子懂得在乎他人的感受,才會更能受到尊重,也能變得更加善良。
3. 教會孩子尊重他人,不能什麼話都說
尊重他人,是家長最應該教會孩子的,畢竟沒有人願意跟不懂尊重的人相處,心直口快,有時也是情商低的表現。
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品德,不要什麼話都是想說就說,說之前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避免傷了他人的心。
貼心寄語:
語言的力量不能小覷,能讓人成功,也能讓人失敗,所以對於孩子的語言教育,家長也是不能忽視的,要讓孩子明白不能用語言傷害別人。
今日話題:家長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口不擇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