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名為《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的報告,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它也是「教育4.0計劃」的首份成果。
2020年春節,武漢封城。熟悉的日常染上沉重的色彩。艱難情境中,人們審視、追問、求解,那些或已知或未知的問題。
禁足期迅速衝擊教育系統,時空的枷鎖更拷問其運轉方式和根本價值,全國學校積極行動。
停課不停學時期,全國各地學校或被動、或主動探索線上教學,並湧現大量智慧。
隔離與封閉,恐慌與壓力,每個人被迫直面「孤獨」和「關係」,學校迅速注意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
生命消逝的數字不斷增加,哀慟將生與死的終極問題推向每個人。生命成長的使命驅動各地學校將生命教育放在第一位。
居家隔離與開學複課的界線不明,教育系統各個細胞組織開始未雨綢繆。
時間進入4月,全球疫情爆發,高考時間破例延至7月7日。被拉長的戰線,對2020屆考生身心健康形成巨大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最高層面首次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全國各地學校迅速開展研討,交流經驗。
疫情對教育的深刻影響超出想像,其存在與程度隨全國各地恢復教學秩序鮮明示人。今昔對比之下,教育工作者開始探尋未來教育變革方向,並尋求解決之道。
公民同招政策的執行推進至深水區,一些地方政策設計與執行 「力保不打折扣」,儘量降低「操作空間」,從而催生了「史上最嚴」的2020年招生新政。
受疫情影響,兩會不僅要面對常難題,還要面對新挑戰。「教育新基建」成為此次兩會高光。
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對「如何看待學生」提出的新命題,亟待學校教育作出回應。
為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綱領性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這是2020年最重要的政策文件,關於評價的探究討論,半年來熱度不減。
2008年於華坪建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此後十幾年紮根大山,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張桂梅校長的事跡引發了社會巨大反響。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高考結束後,一篇關於「小鎮做題家」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當前教育系統下的個體命運走向促發一輪對「教育意義」的討論。
中國當代情感教育先鋒朱小蔓辭世,而疫情的餘震尚在,人們深刻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支持教育長期戰略思考的工具,《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於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報告。
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關乎核心課題的「教育上位政策」開始重磅而密集地出臺。
學生跳樓事件頻發,「抑鬱症」成為教育圈熱詞。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從話題升級為戰略布局。
10月15日,中辦、國辦《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年初雲南省發布的「中考體育新政「,成為打響體育教育變革的第一槍。
10月15日,中辦、國辦《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於幾年前在部分地區試點的美術中考方案將落地全國各地。
《未成年人保護法》(簡稱未保法)於10月17日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次修訂。「超越『保護主義』」「回歸『監護人是第一責任人』」「打造『同心圓』」和網絡保護是新的亮點。
對系統、生態的思辨成了工作、生活的常態。」內卷「等詞引發全網共振。
家長退作業群事件登上熱搜,背後是家校關係適切性和學校公關危機管理問題。各界開始尋求構建愛的關係的方法。
退群事件持續發酵,各地教育局陸續發布政策劃清底線,學校積極反思作業布置和批改的科學性。
為切實推進教育深化改革,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全國多地密集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
• 重建生態 | 價值與系統的力量——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11月9日,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在重慶市渝北體育館正式開幕,會議持續28天後,於12月6日盛大落幕。本屆年會囊括了從文明的底層邏輯出發的20餘場主題峰會、16個區域論壇,呈現近500份一線教育實踐報告,構成2020年基礎教育重建生態的前沿樣本、多維透視和行動建議,引發了基礎教育界一場學習的「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