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傳承是信託業的藍海,平安信託、北國投、中信信託、中融信託等多家公司紛紛在此布局。但三五千萬元起步的家族信託在國內推廣時,仍然受到觀念接受程度、財富積累階段等的考驗。因此,一些Mini的家族信託開始出現。18日,中行信託20位客戶通過眾籌方式成立3500萬元的家族信託,而中信信託、外貿信託等則從家族信託的分支入手,推出保險金信託、養老信託。
「無論是保險金信託還是養老信託,大家是想抓住機會,為家族信託業務開展打基礎。」位於中部一家信託公司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隨著我國超高淨值人群的增長,市場對財富管理以及傳承的需求將日益旺盛,未來家族信託也將大有可為。
儘管如此,家族信託作為新興事物,推進並不可能一蹴而就,中信信託負責人指出,人們接受家族信託同樣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由於國內對信託制度的認識還不夠,法律條款也不夠完備,預計家族信託市場的培養需要5-10年。
與此同時,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需要與時俱進。
「對於家族信託,國內這種受託意識以及財富管理能力都需要一個提升的過程。」誠壹千合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道茗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國內信託公司主動財富管理能力與市場需求並不能完全匹配,家族信託的發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探索過程,短期內家族信託難以成為主流業務。
多款類家族信託問世
2014年,中信信託率先在國內推出保險金信託,隨即百瑞信託等也推出保險金信託,本月中信信託推出保險金信託的升級版—生存金信託。
升級後的保險金信託在已有的身故保險金信託基礎上,完善了生存保險金信託的服務和功能。可將保險產品給付的生存金直接進入信託,在資產獲得保全與持續增值的同時,通過信託合同約定信託受益人可以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獲得信託資產。
所謂的保險金信託是指投保人在籤訂保險合同的同時,將其在保險合同下的權益(主要是保險理賠金)設立信託;一旦發生保險理賠,信託公司將按照投保人事先對保險理賠金的處分和分配意願,長期且高效地管理這筆資金。
其實,無論從概念還是形式上,保險金信託並不難理解,主要是將保險金藉助信託模式進行管理,使保險金能夠按照投保人的意願進行運用,比如可選擇在子女入學、創業、結婚等不同人生階段,通過給付生存金信託,從而防止大額保險金到期後不當使用或被揮霍。
值得關注的是,保險金信託同樣解決了財富傳承的問題,可以算作家族信託的範疇,不同於家族信託的幾千萬門檻,其保險金額只要幾百萬元便可設立保險金信託。
華中一家信託公司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近幾年信保合作不斷升級,保險金信託只是其中模式之一,它算得上家族信託的一個細分,但卻將家族信託的門檻大大降低。」
除了保險金信託之外,外貿信託與興業銀行聯合推出養老信託—安愉信託。其在設立上同樣借鑑家族信託的模式,起點金額600萬元,委託人一次性交付信託財產,成立後封閉3年,3年後按照委託人意願,以類似年金的方式每年定額向指定受益人分配信託利益,財產權利全部歸於指定受益人。
據外貿信託負責人解釋,目前市場上有不少消費型的養老信託產品,其目的主要不是養老資金的保障和權益傳承,而是讓投資人獲得消費權益和服務。安愉信託是立足於貨幣性質的金融養老產品,其從投入、運行、支付到清算,全流程均以貨幣資金形式完成。
此外,安信信託正在積極籌劃推進養老信託。經時代周報記者核實了解,其養老信託產品將在2016年亮相。據悉,經過長期的規劃,安信信託不僅做養老金的管理,還將整合社區周邊的醫療等社會資源。
五至十年市場培育
事實上,繼平安信託2013年率先在國內推出家族信託,北京信託、中信信託、外貿信託、中融信託、紫金信託等紛紛展開布局。但目前國內信託公司在不斷探索推進,而信託公司之間也在進行財富管理能力、信譽度等軟硬實力的較量。
「無論是保險金信託還是養老信託,大家是想抓住契機,為家族信託業務開展打基礎,即挖掘家族信託的潛在用戶。」上述華中某信託公司負責人指出,隨著我國超高淨值人群的增長,市場對財富管理以及傳承的需求將日益旺盛,未來家族信託將大有可為。
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的高淨值人群規模已超過100萬人,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112萬億元,其中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規模達32萬億元。
儘管我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在不斷積累,但將動轍上千萬元甚至更多的資產交由信託公司來打理,並不能一蹴而就。
「隨著財富的積累,人們接受家族信託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中信信託負責人指出。而且目前我國對信託制度的認識還不夠,法律條款也不夠完備,預計未來,我國家族信託市場的培養可能需要5-10年。
「目前推出的保險金信託,比開拓家族信託用戶更為容易。」上述信託公司負責人進一步解釋稱。同時保險本身就在於客戶的資產配置當中,並不需要拿出額外的資產進行打理,因此用戶更容易接受;保險金信託是藉助信託使保險金保值、增值,從信託公司的角度,也可以在此過程中讓用戶了解其資產管理能力。
信託公司資產管理能力同樣需要一個階段。
「由於多年來信託公司主要以產品發行為主導,而家族信託中信託公司要充當財富管家的角色,需要很強的資產管理能力,國內這種受託意識以及財富管理能力都需要一個提升的過程。目前國內信託公司主動財富管理能力與市場需求並不能完全匹配。」誠壹千合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道茗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家族信託的發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探索過程,短期內家族信託還難以成為主流業務。
法律制度完善成關鍵
2014年上半年,銀監會發布的《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即銀監99號文)明確指出要推動信託業務轉型,並探索家族信託。
逐漸向「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源回歸的信託業,下一個發力點或是家族信託。
特別是伴隨著我國第一批「創富者」面臨退休,他們對財富傳承等需求有所增加,家族信託迎來發展機遇。不過,目前國內家族信託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且家族信託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將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一對一的定製服務。
而在家族信託推進過程中,除了客戶的觀念需要不斷的轉變外,我國信託制度和法律上還不完善,這讓家族信託的優勢難以體現。
儘管近年關於我國徵收遺產稅的傳言不絕於耳,而避稅則是家族信託的一個主要功能。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遺產稅短期內在國內很難試行,目前,家族信託最主要的功能仍是財富傳承及風險隔離,特別是在第一代創富人難以找到合適接班人的情況下,借道家族信託可實現將財富傳承多代,這也是目前很多超高淨值群體考慮採用家族信託的核心因素。
不過,中信信託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由於國內遺產稅尚未實施,因此家族信託的避稅功能無法顯現,但徵收遺產稅只是時間的問題。
「國際上的家族信託,其資產是屬於受託人所有。但受限於我國信託登記制度的缺失,從法律上而言,我國的家族信託資產難以做到真正的所有權轉移。」資深理財規劃師陳雲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