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介紹的是二戰以後蘇軍研發、改進的幾個7.62x54mmR彈種。
二戰結束後,蘇聯對已經生產的7.62x54mmR步槍彈進行規整,取消了一些性能不佳的彈種,部分功能近似的彈種進行整合歸併,簡化彈種體系,同時又研製了一些以前沒有的新彈種,部分彈種在遊戲《逃離塔科夫》中被還原再現。
裝LPS鋼芯普通彈頭的7.62x54mmR彈
二戰時蘇軍裝備的7.62x54mmR普通彈分輕尖彈和重尖彈兩種,兩者都是全被甲彈,其中輕尖彈配發步槍、卡賓槍和輕機槍,彈頭較短,沒有船型尾,彈頭底部有一錐坑,這樣在發射時由於燃氣壓力彈底會略微擴張緊貼膛線提高閉氣效果;重尖彈配發重機槍,彈頭較長較重,為尖頭船尾形狀,遠距離存速性能較好。為了在外觀上區分這兩種彈,重尖彈彈尖塗成黃色。
二戰結束後的1953年,為簡化歸併功能近似的彈種,蘇聯設計了一種折中的LPS鋼芯普通彈頭,該型彈頭為類似重尖彈的尖頭船尾形,但質量等同於輕尖彈,為9.6g,彈道性能也近似輕尖彈,內部為被甲、鉛套、鋼芯的三件套結構,鋼芯材料是普通軟鋼,比老式鉛芯彈成本更低。這種裝LPS鋼芯普通彈頭的7.62x54mmR彈投產後,步槍、輕重機槍普通彈彈種統一,不再區分輕尖彈和重尖彈。
裝LPS鋼芯普通彈頭的7.62x54mmR彈
裝LPS鋼芯普通彈頭的7.62x54mmR彈剖面
LPS鋼芯普通彈頭剖面結構,鋼芯是平頭的,鋼芯與被甲之間用鉛套填滿。
新式LPS鋼芯普通彈投產時,老的輕尖彈、重尖彈還有相當大存量,為了與老的輕尖彈、重尖彈相區別,1978年以前生產的LPS鋼芯普通彈彈尖塗成銀白色。1987年後,由於老的輕尖彈、重尖彈已全部退役,新生產的LPS鋼芯普通彈就不再塗任何色標。
1978年前生產的鋼芯普通彈,彈尖塗銀白色
原先生產的LPS鋼芯普通彈頭彈芯材料為軟鋼,硬度低,侵徹力並未比原先的鉛芯彈提高多少。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充分挖掘LPS鋼芯普通彈頭的侵徹力,原先的軟鋼彈芯被換成經淬火硬化的鋼芯,侵徹力較之前生產的產品提高了約1.5倍。新生產的帶淬火硬化鋼芯的LPS普通彈頭在色標上並不與之前生產的軟鋼芯彈頭有任何不同,外觀上不做區分。
改用硬化鋼芯的LPS普通彈頭7.62x54mmR彈,外觀和彈頭結構都與老彈沒有明顯區別。
裝改進型B-32穿甲燃燒彈頭的7.62x54mmR彈
二戰時期蘇軍使用過帶B-32穿甲燃燒彈頭的7.62x54mmR彈,該彈的燃燒劑填充在穿甲彈芯前方與被甲之間的空隙裡,數量較少,且在擊穿裝甲時燃燒劑容易過早飛散,並未隨穿甲彈芯穿入目標內部燃燒。為改善B-32穿甲燃燒彈頭的毀傷破壞效果,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對B-32穿甲燃燒彈頭做了改進,在穿甲彈芯尾部增加一個銅盂,銅盂內也裝填燃燒劑,這樣整個彈頭前、後都裝填燃燒劑,縱火效果更好,尤其是彈芯後方的燃燒劑會隨彈芯一同穿入目標內部再燃燒,火焰更集中,破壞力更大。
改進後的穿甲燃燒彈頭仍延續B-32的編號,彈頭塗色仍是黑紅兩色。
裝改進型B-32穿甲燃燒彈頭的7.62x54mmR彈
裝改進型B-32穿甲燃燒彈頭的7.62x54mmR彈剖面
改進型B-32穿甲燃燒彈頭,穿甲彈芯後方增加了銅盂,銅盂內有燃燒劑,老的B-32彈頭只有鋼芯前方空隙內有燃燒劑。
裝增強侵徹彈頭(PP)和穿甲彈頭(BP)的7.62x54mmR彈
20世紀80-90年代各國陸軍開始普及輕型防彈衣,這些防彈衣能抵擋破片和手槍彈,對遠距離射來的步槍彈也有防護作用。考慮到擊穿輕型防彈衣的需要,俄羅斯巴爾瑙爾機械製造廠在90年代中期研發生產了一種裝PP型增強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GRAU編號為7N13。
裝PP型增強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
7N13彈的彈頭內有一用U12A工具鋼製造的尖頭彈芯,並經過淬火處理,彈芯與被甲之間有鉛套緩衝。該彈侵徹力比普通彈提高很多,在200m距離內能擊穿10mm厚度的裝甲鋼板,並能保持與普通彈一致的彈道。該彈彈尖沒有色標,但彈頭與彈殼結合部的密封漆是紫色,而普通彈是紅色。
裝PP型增強侵徹彈頭的7N13彈剖面結構
PP型增強侵徹彈頭剖面結構,注意彈芯是尖頭的,長度也比鋼芯普通彈的彈芯更長。
2002年起,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彈藥廠生產一種「裝BP型穿甲彈頭的7.62x54mmR彈」,其實該彈結構與巴爾瑙爾廠「帶PP增強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很相似,彈芯材料也是經淬火處理的U12A工具鋼,但彈頭尖部被鉛套填滿,不像7N13彈那樣留有一點空隙,侵徹性能比7N13略好,彈殼材料為覆銅鋼,而7N13為塗漆鋼。這種彈GRAU編號為7N26。
裝BP型穿甲彈頭的7.62x54mmR彈
BP型穿甲彈頭,之前的「PP型增強侵徹彈頭」相比尖部空隙被鉛套填滿。
裝T-46/T-46M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
T-46曳光彈頭是T-30曳光彈頭的改進型,結構與T-30曳光彈頭近似,尖頭平底,內部前端填充鉛芯,後端安裝曳光管,彈頭圓柱部分特別長,該彈二戰時期就已服役。到戰後的70年代,蘇聯技術人員對T-46曳光彈頭繼續改進,重點優化了該型彈的彈道性能,使其在整個射程內的彈道更近似普通彈,並且延長了曳光管發光時間,曳光距離達到850m。
裝T-46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GRAU編號為7T2,彈頭尖部塗綠色。
裝T-46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
裝T-46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剖面
1990年,T-46曳光彈頭又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主要是給曳光管增加延期藥,使彈頭飛出槍口80-120m後再曳光,避免暴露射擊陣地。改進後的T-46曳光彈頭命名為T-46M,裝T-46M彈頭的曳光彈GRAU編號還是7T2,彈頭還是塗綠色。
裝T-46M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
裝T-46M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剖面
裝BT穿甲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
T-46、T-46M曳光彈頭的填充物是鉛芯,對無防護人體目標有足夠殺傷力,但面對有一定防護的目標就力不從心。為了讓曳光彈也有較好的侵徹力,對付穿防彈衣的人員或輕裝甲目標,俄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所和新西伯利亞彈藥廠聯合研製了一種帶BT穿甲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GRAU編號為7BT1。
BT穿甲彈頭的結構與二戰時航空機槍使用的BT彈頭很相似,後半部分還是曳光管,但前半部分填充物由T-46、T-46M曳光彈頭的鉛芯變成U12A工具鋼製造的尖頭鋼芯,並經過淬火處理。這種BT穿甲彈頭擁有類似T-46M的延遲曳光能力,並能在500m距離擊穿5mm厚裝甲鋼板。
雖然是「穿甲曳光彈」,但該彈的彈頭色標還是綠色,與T-46、T-46M曳光彈一致。
裝BT穿甲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
裝BT穿甲曳光彈頭的7.62x54mmR彈剖面
BT穿甲曳光彈頭剖面分解,注意那個尖頭鋼芯。
7N1、7N14狙擊彈
伴隨著《逃離塔科夫》這個遊戲,7N1、7N14狙擊彈在軍迷中也成為熱門話題。7N1狙擊彈是配套德拉貢諾夫SVD狙擊步槍設計的高精度槍彈,彈頭重9.8g,尖頭船尾全被甲彈頭。與之前的輕尖彈、重尖彈、LPS鋼芯普通彈不同,7N1狙擊彈的彈頭結構非常特別,採用前鋼後鉛的複合彈芯,前半部分為一鋼錐,後半部分填充鉛柱,全彈重心靠近後方的鉛柱,這能儘量減小因為鋼芯裝配偏心對射擊精度的影響。
7N1狙擊彈上沒有特殊的標誌標色,但包裝箱上有俄語「Снайперские」字樣,意為「狙擊」。
7N1狙擊彈
7N1狙擊彈剖面
7N1狙擊彈彈頭,採用鋼-鉛複合彈芯,前鋼後鉛
7N1狙擊彈的鋼錐材質為普通軟鋼,對有防護的目標缺乏足夠侵徹力,所以蘇聯又研製了一種7N14狙擊彈,也就是《逃離塔科夫》中的SNB彈。7N14可看做是7N1的升級改造版本,還是前鋼後鉛的複合彈芯,但鋼錐改為U12A工具鋼製造,並經過淬火處理,硬度比7N1的軟鋼錐大很多,另外鋼錐前端不是小平頂,而是一個小錐頭。7N14狙擊彈具有在300m距離擊穿5mm裝甲鋼板的侵徹力。
7N14狙擊彈彈頭,鋼錐改為淬火的U12A工具鋼,前端有個小錐頭。
裝PRS低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
由於國內反恐作戰的需要,俄內務部作戰單位經常面臨室內近戰的環境,在狹小逼仄的室內,帶鋼芯的普通彈頭在擊中牆壁後很容易彈跳誤傷友鄰無辜。為了在狹窄室內安全射擊,在2000年由巴爾瑙爾廠和相關科研單位研發了一種帶PRS低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該彈可看做是現代化的輕尖彈,彈頭結構與1908年服役的輕尖彈非常相似,尖頭、鉛芯、底部有一擴張錐坑,只是被甲採用現代覆銅鋼。這種低侵徹彈在有效射程內彈道性能近似普通彈,發射該彈的武器不用更換表尺就能射擊,當彈頭擊中牆壁時,由於鉛芯較軟,整個彈頭迅速變形破碎,不會產生跳彈。
低侵徹彈彈頭沒有專門的色標,但包裝箱上有「ПРС」字樣。
裝PRS低侵徹彈頭的7.62x54mmR彈
PRS低侵徹彈頭,與早年的鉛芯輕尖彈非常相似,底部也有個錐坑,擊發時能在燃氣壓力下擴張緊貼槍膛閉氣。
為了小小豬的小床、推車、尿片和奶粉
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