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交通道路安全,4月21日,公安部交管局發布有關部署「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的規定,要求6月1日起,凡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和汽車駕乘人員未按照相關規定佩戴好安全頭盔和使用安全帶,將進行依法處罰。(現規定已經過調整,處罰範圍僅限於摩託車)
政策執行雷厲風行,市民買盔火急火燎。京東大數據顯示,5月以來摩託車及電動車頭盔搜索量達到了去年周期的8倍,成交額同比增幅接近400%。隨著銷量暴漲的是頭盔的價格,原先20至50元不等的頭盔幾天內漲至上百元,有的漲幅甚至高達500%。
在沒有控制與規範的情況下,需求量的增長勢必會導致商家的惡意抬價。從口罩、消毒液、熔斷布,到如今的頭盔,一波又一波的搶斷風潮出現,一方面是由於需求量的迅速增長,另一方面離不開商家惡意造謠、製造恐慌、過分哄抬價格。
早在政策剛出臺時,便利用微信、微博、瀏覽器等傳播媒介過分渲染誇大不戴頭盔的後果,到處散播頭盔缺貨斷貨的信息,帶起一股「頭盔購買潮」。
而針對市場的自發性、逐利性,有關監管部門需進行嚴格查處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除了漲價問題之外,關於頭盔新規,我們還需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從政策制定出發點上來看,該政策無疑體現了政府部門對交通道路安全的重視。但是如果前期沒有進行過充分有效的宣傳,沒有使配戴頭盔的意識深入人心,單純依靠強制力的推動作用,或許會引發部分民眾的不適。政府應該制定政策緩衝期,並步步落實才能取得更有效的社會效果。
另外還要注重理性執法與柔性執法相統一,在考慮民眾接受程度的基礎上推行的政策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法律、社會效果。柔性即給予一定的包容度不能過度嚴苛,也不能過於寬鬆,應該尋求中間的緩衝地帶。
正如最近熱議的地攤經濟,適當改變過去「趕盡殺絕」的做法,指定攤位點以滿足攤販的要求,規定擺攤時段,在多方平衡中尋求最優治理方案。
其次,趕工趕貨、大量生產出來的頭盔是否真的能符合安全標準?在該政策剛發布時,不少三無產品以次充好,一些「頭盔」由安全帽改裝而成,藉機流入市場。
有一些商家在庫存不足的情況下,故意延長發貨時間,甚至收款後便銷聲匿跡。這些「假頭盔」和之前的「假口罩」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利益,還有整個市場的口碑形象。
為此,「打假行動」同樣刻不容緩,有關部門需嚴厲查處無廠名無產品合格證的偽劣產品,把好質量關,讓安全頭盔切實發揮保障安全的作用。
同時,我們在購買頭盔時需要注意,儘量選擇有3c認證(即「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英文名稱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產品,關注頭盔的生產信息是否明確;內墊透氣性是否良好;護目鏡視野是否開闊;重量是否適宜。儘量通過實體商家或者正規電商平臺下單,選擇安全有保障的產品。
目前,針對市場的價格亂象和廣泛市民的擔憂,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已做出相關調整,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切實加強對頭盔市場價格行為監管,積極做好市場巡查和輿情監測。
相信在公安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協同努力下,頭盔的價格很快會有所回落,「一盔難求」的局面將會得以解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符曉冬 | 文字
派大星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