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榜樣催人奮進,奮鬥鼓舞人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部署安排,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正按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在學思踐悟中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身邊的初心使命》專欄,深入報導呼和浩特市選樹的身邊榜樣——部分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展現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忠誠、努力奮鬥、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點滴實踐,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不斷匯聚前行力量。
在清水河縣,武漢鼎這個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60年來,他堅持不懈地下鄉蹲點扶貧,足跡踏遍清水河縣的千溝萬壑。「甘為人民老黃牛,不用揚鞭自奮蹄……發展科技生產力,壯志未酬誓不休。」正是他,用自己堅實的脊梁,60年如一日,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2018年,武漢鼎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
1933年4月,武漢鼎出生於清水河縣北堡鄉大陽坪村。生於農村的他,深知貧困群眾生活的艱難和不易。為此,自1958年以來,武漢鼎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獸醫專業和不斷總結的扶貧工作經驗,為廣大貧困群眾開展脫貧服務。在職期間,武漢鼎始終把幫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為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貫穿於實際工作中。只要有益於扶貧事業,他都可以毅然放棄其他一切,因此他多次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數次失去提拔晉升的機會。退休後,武漢鼎退休不退崗,仍然堅持不懈地奔波於城鄉之間,開展扶貧工作,搞宣講、送良種、創辦武漢鼎工作室,傳承弘揚扶貧濟困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武漢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貧困群眾結下不解之緣,一次次證明了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不改的初心。
科技興農,發展生產促增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作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武漢鼎把為貧困群眾脫貧作為第一追求。他先後深入全縣5個鄉鎮30多個偏遠的自然村,騎自行車、徒步行程3萬多公裡,累計出資25萬多元,找項目,送技術,開展科技扶貧。先後為30多個貧困村辦起了科技夜校,推廣了25項農牧業實用技術和35個優良品種,受惠貧困戶高達1.2萬人。
1962年,武漢鼎剛到清水河縣盆地青鄉工作時,正趕上牛羊犯疥癬病,武漢鼎自製工具,配兌藥水,進村入戶,對全鄉的牛羊進行治療。通過冬春兩次的治療,徹底控制住了全鄉的牛羊疥癬病,為群眾保住了牛羊,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1964年,他又開始向牲畜改良發起挑戰。經過二十多年的改良、普及,盆地青鄉的綿羊品種全部實現了改良,羊肉、羊絨和羊毛產量大幅度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技扶貧工作,1985年,武漢鼎主動辭去任職三年的縣獸醫站站長職務,一頭扎進了城關鎮暖水灣村。暖水灣村距清水河縣城40公裡,耕地全部是坡梁旱地,村民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常態。為了改變貧困群眾的種養習慣,武漢鼎去山西省呂梁地區學習「豐產溝」耕作法,為了讓群眾眼見為實,他親自在暖水灣租地開展示範。當年種植的1畝馬鈴薯豐產田,秋後測產,產量竟然翻了一番。良好的效益最具有說服力。從第二年開始,全村群眾都跟著他種草養羊,種植「豐產田」。一年下來,全村糧食產量獲得大豐收。緊接著,他又在暖水灣村開展「三三制」種植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種植高產飼草,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剩下的三分之一宜地精耕細作推廣「深耕蓄水耕作法」。在他的指導下,貧困群眾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由1987年的113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十年間翻了五十多倍,徹底實現了草多、羊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村民家家接通了電,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家用電器……全村整體從舊村的土窯洞搬遷到新建的石窯洞,暖水灣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針對貧困村不同的自然條件,武漢鼎採取的脫貧措施也不同。清水河縣北堡鄉大陽坪村,祖祖輩輩都是種植傳統的糜谷黍等大田作物,單產低,收入不高。武漢鼎通過調研,引進地膜玉米種植技術。隨著全村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總產量提高了。武漢鼎動員貧困戶利用充足的玉米和稈杆作飼草料開展養殖,家裡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過越好。
播撒文明,提升素質斬窮根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大概沒有人比常年駐紮在貧困村的武漢鼎更能領悟其中的含義。武漢鼎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的同時,始終把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擺在重要位置。他在貧困村辦夜校和開展各類培訓班,並多次邀請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和農牧業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給貧困群眾講課,累計培訓貧困群眾5000多人次;他自費為貧困群眾訂閱各種報紙資料,帶領貧困群眾開展讀書讀報活動,有的村至今仍能收到他寄去的報紙。
為了改變貧困群眾的落後思想,武漢鼎把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進貧困村,開展支農、支教、捐助活動,以此改變貧困村的落後面貌和貧困狀況。因為貧窮、農活重,貧困群眾重體力輕腦力、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正常上學。武漢鼎針對貧困戶中存在的問題,採取大學生和貧困戶孩子結對子的辦法,幫助孩子們學習,開導感化村民,轉變他們的落後思想。在大學生們的帶動影響下,這些貧困村由過去大學生空白村變成現在的大學生村,累計有225名學生考上大學。
提起武漢鼎當年資助孩子們念書的事兒,清水河縣大陽坪村的武忠維激動不已,「20多年前,我家裡三個孩子都想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就得五六百塊錢。我那時窮得連化肥也買不起,咋能供得起娃念書?如果當年不是武老幫忙,就是砸鍋賣鐵我也供不出兩個大學生呀!」每當聽到貧困戶的孩子因貧困輟學,武漢鼎總會伸出援助之手,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們。截至目前,武漢鼎累計資助54名貧困失學兒童。
在武漢鼎蹲點過的地方,這樣的暖心故事說也說不完。
武漢鼎的心早已融入了農村,他和貧困群眾有著割捨不斷的血肉親情。
示範引領,凝心聚力謀發展
「對於這樣的選擇,我從沒後悔過。」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比熱愛,懷著一定要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雄心壯志,懷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的一腔熱情,武漢鼎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脫貧攻堅事業中。
武漢鼎十分重視黨員的帶動作用,每確定一個扶貧村,就要利用黨支部這個「支點」,把全體黨員緊緊團結在黨旗下,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開展。他為黨員訂報、購買學習資料,抽時間與支部書記、黨員談心談話,為黨員們講黨課,建立黨員與貧困戶「一幫一」扶貧幫困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在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他被五個行政村聘請為基層黨建義務指導員,幫助32名積極分子加入了黨組織。他經常深入各學校、各單位講黨課,作報告。從2017年開始,他把韭菜莊鄉座峰村作為「兩學一做」聯繫的重點黨支部,自掏腰包2萬元購買「德美亞」玉米良種450斤,地膜55捆,並親自送到貧困戶的手中。
近年來,清水河縣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開展,作為一名扶貧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武漢鼎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主動參與到各項扶貧工作中,助力全縣脫貧攻堅事業。他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所蹲點的貧困村糧食增產了,牧業增收了,貧困群眾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家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與此同時,武漢鼎還將精神扶貧融於實際工作中,在貧困村中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工作。通過評選推薦,一批先進典型得到市縣的表彰,貧困村的鄉風文明改善成效顯著。
這兩年,武漢鼎又把幫扶的重點放在了異地安置、轉移進城的貧困人口身上。他在貧困戶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區——清水河縣城關鎮昆新社區,建立了武漢鼎工作室,組織五色志願者服務隊,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活困難和就業問題,引導農村貧困群眾適應城鎮生活。自2017年5月武漢鼎工作室成立以來,來這裡找武漢鼎嘮家常、講故事的群眾變多了,這裡也成了社區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武漢鼎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到昆新社區的「五色志願服務隊」,他們或上門服務、或主動撿拾垃圾、或扶老攜幼,在社區中傳播正能量,引領新風尚。
武漢鼎用盡一生的精力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幫助貧困群眾走出困境」,這也成為他終生奮鬥的目標。
武漢鼎常說,人總得有點精神和追求,沒有精神和追求,就得軟骨病。在扶貧過程中,武漢鼎教育貧困戶一定要學習、實踐、解放思想。他說,「不學習,拉車就看不清路;不實踐,就不能創新發展;不解放思路,就跟不上形勢。」為了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武漢鼎把這一扶貧思路貫穿於工作中。
不忘初心,意味著責任如山,是入黨宣誓時的承諾;不忘初心,要做到奉獻如常,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武漢鼎把60年的歲月奉獻給了貧困地區,奉獻給了貧困群眾。這位耄耋老人雖早已滿頭白髮,但仍然堅持不懈地奔波於城鄉之間,搞宣講,送良種,傳承弘揚扶貧濟困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記者劉軍 梁婧姝)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