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健康卡之前,居民健康卡一直扮演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3521工程」框架核心的角色。其發卡目的,是實現居民全程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健康的統一服務水平。
但作為統一規劃實施的統一標準的「就診卡」,居民健康卡長期掣肘於多方因素,難以在國內的醫院內真正被應用起來。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居民健康卡的發卡和消耗成本較高,即使是龐大的人口基數也難以保證成本。
2.缺乏社保卡那樣的強制性使用機制。由於無法涉及患者的醫保支付,因此對患者而言可有可無。
3.應用場景不夠豐富。居民健康卡主要圍繞診療服務展開,在計劃免疫、預防接種和健康體檢方面涉及較少,且難以跨區域使用,因此難以讓居民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
隨著智慧卡應用逐漸從「線下實體」往「線上虛擬」加速轉型,推進安全、可信的居民健康卡虛擬化應用建設,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身份認證服務,對於促進服務流程優化,保障線上應用安全,降低發卡用卡成本,實現居民健康卡應用廣泛覆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7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和江蘇省衛生計生委聯合舉行了全國電子健康卡首發式。電子健康卡在萬眾矚目中,登上了歷史舞臺。
一年之後,也就是2018年的12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又正式發文《關於加快推進電子健康卡普及應用工作的意見》,電子健康卡被賦予的使命,至此被升華到另一個高度……
本篇文章,動脈網將深入探討電子健康卡的三種現行模式,以及推行過程中的三大阻礙。
電子健康卡,通向未來醫療的二維碼鑰匙
何謂電子健康卡?按照官方的定義,它是衛生健康部門依據居民身份證及其他法定證件為城鄉居民辦理的統一標準、全國通用的就診服務卡,旨在消除「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堵點問題,便於居民獲取連續醫療服務和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動態掌握個人全生命周期電子健康檔案,方便群眾就醫與健康管理。居民可在醫院服務窗口、自助機或通過各類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應用隨時申領使用。
居民通過電子健康卡這一入口,將能順暢連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預約掛號分時就醫、電子健康檔案授權調閱、網際網路診療等各類醫療健康服務。同時,電子健康卡全面支持金融行業支付二維碼標準,基於「多碼聚合」創新機制實現健康二維碼、醫保結算碼、支付二維碼等多碼融合應用,方便居民享受醫院就診、醫保結算、行動支付等「一站式」便捷就醫服務。
居民健康卡全國公眾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5月,全國包括江蘇、四川、青海、福建、武漢、江西、安徽、河北等22個省市已完成電子健康卡首發。
從具體的功能上看,電子健康卡可以滿足以下四大醫療服務類別:
1.就醫服務
提供基於電子健康卡的區域預約掛號、就診繳費、候診查詢、記錄查詢、服務導航及服務評價等應用,使居民可憑電子健康卡選擇區域內任意醫院享受診療流程全過程服務,實現「互便捷醫療,實現看病就診「一卡通」同時調閱查看個人就醫產生的所有電子病歷,實現跨機構共享電子病歷的「一本通」服務。
2.報告查詢服務
電子健康卡用戶在區域內任意醫療衛生機構完成就診後,系統將掛號、繳費、檢驗檢查、處方患者基本信息、醫療檢查報告、重複檢查提醒門診診斷、出院診斷等單據信息實時推送至居民個人,居民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報告查詢,可自主選擇區域內任意一家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報告查詢列印,實現在全市醫療機構內的「一單通」。
3.醫療救治聯動服務
電子建康卡存儲居民診療記錄及過敏史信息,患者患者電子健康卡二維碼獲取持卡人疾病記錄及過敏史,有針對性地實施院前急救。救護車在途中將持卡人相關信息及病情及時通知醫院,醫院準確制定治療方案,挽救病人生命。
4.公共衛生服務
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公共衛生服務,如免費首診通知、隨訪預約、疫苗接種預約、健康檔案調閱、建檔提醒、健康教育信息精準推送等服務,以網際網路手段提升市民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認知度,引導市民方便快捷的到指定機構享受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促進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化,提升公共衛生數據質量與完整性。
從系統框架上看,電子健康卡主要包含:跨域主索引系統、註冊管理系統、識讀終端、密鑰管理系統等組成部分。
主索引ID,是標識居民健康卡用戶唯一性的信息,也是最核心的系統之一。通過主索引ID,可以關聯用戶的實體居民健康卡、電子健康卡、醫院就診卡等不同類型帳戶。
電子健康卡管理系統用於標識電子健康卡帳戶唯一性的信息,ID由用戶的證件類型和證件號碼的密文組成。另外,電子健康卡二維碼電子健康卡通過二維碼的形式予以展示,通過「面對面」方式進行交互使用。
二維碼包括靜態二維碼和動態兩種:其中,靜態二維碼可通過移動APP呈現,也可印刷或粘貼於就診卡等介質上,適用於掛號、問診等非核心應用場景;動態二維碼由APP呈現,在每次使用前生成,其生命周期根據應用安全的要求限定時間範圍,適用於病歷查詢、結算交易等核心應用場景。
終端方面,電子健康卡涉及的設備主要包含三類:
機構終端:機構終端醫療衛生機構部署機構終端用於申請二維碼。機構終端可包括自助終端、掛號窗口終端等多種形式。
識讀終端:醫療衛生機構可通過識讀終端識讀用戶提供二維碼,並將二維碼信息傳輸至居民健康卡虛擬化應用管理系統,用於識別用戶身份。
個人終端:個人終端(如手機等行動裝置)運行的電子健康卡APP接入居民健康卡虛擬化應用管理系統。電子健康卡APP可註冊電子健康卡帳戶,申請電子健康卡二維碼,並可管理與居民健康卡綁定的各醫院就診卡帳戶,查詢居民在各醫院的就診信息。
電子健康卡模式,三種並行
現階段,電子健康卡的卡管系統主要有三種模式,包括以省為中心,以城市為中心和以醫院和醫聯體為中心。這三種模式,也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流量入口:
1.以省為單位,建立健康APP平臺作為電子健康卡入口。
2.以城市為單位,建立健康APP作為電子健康卡入口。
3.以醫院和醫聯體為單位,建立微信公眾號、生活號或者醫院自己的APP,通過遠程連接獨立的卡管中心作為電子健康卡入口。
形成這些入口原因在於,各省份的資金、技術和應用時機存在差異。有的省份很難以省為單位去推行,而一些城市或醫聯體卻已具備了能力,所以可先行開展試點,後再考慮省級平臺的建設。
以下,便是三種模式的實際案例:
1.省級模式,代表:福建省,關鍵詞:三碼融合
2018年11月8,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在北京召開三碼融合技術標準及項目建設方案論證會,聽取了福建省衛生健康委、福建省醫保中心關於「三碼融合」創新應用技術標準、項目試點建設方案及建設進展的匯報,觀看了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就醫全流程應用的效果演示。
根據設計方案,福建省居民可通過醫院公眾號、生活號、榕醫通APP(福州市醫療便民服務平臺)等渠道一次註冊身份認證,領取具有「三碼融合」功能的二維碼,便捷完成預約掛號、在線建檔、掃碼就醫、檢驗檢查、取藥、取報告單,以及在線醫保結算、在線金融支付等全流程操作。
患者就醫可不用辦理就診卡或攜帶社會保障卡,也不用去收費窗口繳交預交金,實現「先診療、後付費」的「一碼通」無卡就醫與結算支付便捷體驗。通過醫療、醫保數據在省級平臺層面的雙向打通,實現對就醫全流程的追溯監管,也可減少社保卡冒名頂替使用、騙保報銷等問題,有效推進三醫協同監管。
2.城市模式,代表:深圳市,關鍵詞:豐富的應用場景
依託「健康深圳」APP、深圳健康網等,電子健康卡就像一把鑰匙解鎖很多健康功能。市民不僅可以在試點醫院授權給醫生查看健康檔案,未來,市民將可以享受更多便利醫療服務,如就診提醒、慢病管理、社保卡綁定線上支付、消費帳單查詢、住院預繳金、體檢預約、智慧雲藥房、在線諮詢或診療、健康科普、健康評估等等。
據悉,電子健康卡作為開放的平臺,隨時歡迎第三方支付渠道接入服務市民,將來,電子健康卡如同一個錢包,市民可通過銀行卡、第三方支付進行線上充值,也可通過現金、銀行卡在線下充值。也就是說,未來,市民打開某個已經接入電子健康卡平臺的第三方支付APP,可直接在該APP繳費支付。
下一步,深圳將全面推進電子健康卡發行與應用,逐步以電子健康卡整合就診卡及衛生計生服務相關卡證,真正實現「一卡通用」。計劃到2020年,電子健康卡將覆蓋到90%的醫院。
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主任林德南指出「深圳市電子健康卡設計和建設具有平臺開放、發卡快、覆蓋人群廣、應用場景豐富等鮮明特點。不僅帶來了舒適便捷的看病體驗,還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站式的健康管理平臺。」
3.個體醫院或醫聯體模式,代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關鍵詞:微信入口
作為依託微信平臺、實施北京首個試點發卡的大型三級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希望藉助通過電子健康卡,助力實現患者健康信息、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幫助醫療工作者掌握患者更全面、連續性的診療數據,切實可行地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
基於微信的承載平臺的電子健康卡將成為居民握在手裡的全周期全方位的醫療健康服務「數位化鑰匙」,可以使居民與醫生、醫療健康服務機構、管理機構的連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
從醫院來看,電子健康卡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讓患者獲得全周期的健康信醫療信息,使就診體驗更連續;另一方面,微信平臺也可以方便地為跨院信息服務、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遠程醫療提供網際網路工具,幫助醫院間實現資源開放和共享。
邁過這三道坎,電子健康卡才能真正落地
基於卡管系統的三種推行模式,作為電子健康卡系統測評機構的負責人,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江平對於電子健康卡的推行難點有著三點認識。按照他的理解,電子健康卡要真正推行,至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微信和支付寶。基於微信公眾號或者支付寶生活號開發定製化應用,實現多場景融合。
2.移動應用開發廠商。幫助醫院在自己的APP中加入電子健康卡的功能,並且不斷利用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應用場景,吸引使用。
3.三碼融合。電子健康卡除了在衛生領域的一些醫療應用外,還涉及到一些跨領域的服務,比如三碼合一,如福建省的電子健康碼與社保碼和支付碼三碼合一。將三碼聚合在一起,識讀終端能夠識別出不同的卡所涉及的應用。
簡單來說,三碼融合、移動端入口和應用場景,是目前電子健康卡推行的關鍵。由於社保支付對於老百姓的半強制性機制,因此其中最核心的,便是電子健康卡與社保卡功能的融合。在國家衛健委頒布的《關於加快推進電子健康卡普及應用工作的意見》中也著重寫道:
積極推動電子健康卡(碼)與電子醫保卡(碼)、電子銀行卡(支付二維碼)的「多卡(碼)合一」集成應用,並結合探索區域共享網絡支付平臺建設,支撐基本醫保、商業健康險及金融支付等醫療費用一站式結算,方便群眾就醫。
但眾所周知的是,社保卡為人社部所管理,而健康卡則是衛健委在主導,兩者之間能否真正形成融合,背後牽扯的問題著實複雜。
對此,蘭州軍區總醫院信息科副主任曹彤表示:「單純從技術和流程的角度來看,病人無論是用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或是類似的卡片,單用一張卡完全可以走通診療繳費的環節。但目前來看,電子健康卡與社保卡在國內絕大部分地區還尚未打通。如果假以時日兩者能打通,那對電子健康卡的應用絕對是極大地推進。但目前而言,兩者只能並行存在。」
據動脈網了解,和健康卡一樣,社保卡也正處於虛擬化的進程中。
2018年4月,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人社部籤發了全國首張電子社保卡。
與實體社保卡一樣,電子社保卡全國統一、全國通用,具有身份憑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醫保結算、繳費及待遇領取、金融支付等功能。全國統一的電子社保卡,作為社保卡線上應用的有效電子憑證,與實體社保卡一一對應、唯一映射,由全國社保卡平臺統一籤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一管理。
事實上,早在2016年6月,社保卡就開始了在線化服務的探索。當時深圳人社局與支付寶合作,率先探索用支付寶綁定社保卡,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醫保行動支付城市。
隨後,各地社保局與支付寶等進行電子社保卡的可行性探索。一年多時間裡,能把社保卡「放進」支付寶的城市,包括杭州、武漢、深圳等14個。支持用支付寶辦理社保繳費的城市有南京、長沙等40多個;可以辦理社保查詢等人社服務的城市有上海、天津等90多個。
按照黃江平主任的理解:「電子社保卡與電子健康卡雖然存在重合的部分,但是大部分後臺業務卻不一樣。電子健康卡承載的更多是醫療業務,如醫院診斷、化驗信息。而電子社保卡存的主要是社保記錄,以及社保繳費的一些記錄。正是由於電子健康卡缺少電子社保卡那樣的強應用場景,因此未來兩者進行結合,將成為電子健康卡能否推行的關鍵。」
電子健康卡與電子社保卡的全面融合之路或還遙遠,但有了福建省等地區的探索試點,未來老百姓一張卡「打天下」的日子著實令人期待。
參考資料:
陝西電子健康卡即將全面上線!預約掛號、線上繳費、就診信息記錄......一碼搞定!
微信首推「全國」電子健康卡:騰訊的草原裡,北京只是星星之火
文|郝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