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32年,雖然沒有引以為豪的成就、值得炫耀的資本,但聊以欣慰的是自己還葆有一顆教育初心,能在腳踏實地的努力中堅持一份師者擔當。
本文作者: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尚思小學高級教師鄭文慶
曾有人開玩笑說:「鄭老師,你都晉升『小中高』了,還這麼努力!」其實,我之所以一直「拼」,是因為有一件事深深地影響著我。1988年秋,中師畢業的我被分配到泉州市德化縣南埕鎮蟠龍小學任教,就在即將開學的前一天傍晚,18歲的我整理好宿舍後散步路上邂逅了一位家長,聊天中他談到兒子上個學期已經小學畢業,沒考上中學,暑假讓他幫忙給家裡採松脂。我給這位家長建議:孩子年齡太小了,復讀一年吧!開學後,學校安排我擔任畢業班的數學教學兼任班主任,那個男孩成了我的學生。後來,他在學校刻苦學習,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從了教,因工作出色,先後擔任我們當地多所中學的校長。
這件事讓我感到教師責任的重大——我們的一點點的責任心可能就影響了一個孩子的一生!因此,雖然年歲日增,有時也感到力不從心,但我絲毫不敢懈怠教書育人這份神聖的工作和光輝的事業。
為了讓自己能勝任日漸複雜的教學工作,我於1999年至2009年前後共用10年時間,分別自學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專、本科24門課程,獲得了兩張自考畢業證書。參加自考那段日子的困難和艱辛終生難忘,尤其是本科英語考試更棘手,於是,我調整了報考策略:先報考其他課程考試,再集中精力攻克英語。2007年12月,我通過了除英語之外的其他課程的考試,之後,書桌上取而代之的是從初中到本科段的英語教材、相關配套練習材料以及各種版本的試題集,簡直成了英語書籍的海洋。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爭分奪秒」,什麼叫「廢寢忘食」, 什麼叫「筋疲力盡」。那10年,從大專到本科,從而立到不惑,我累並快樂著。因為我不僅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也提升了文化素養,還收穫了百折不撓的自考精神,成為人生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快樂都可以從閱讀中得到。」我非常欣賞肖川教授這句話,因此信奉書能啟智,注重閱讀。自考旅程結束後,我的閱讀之路並未停止:瀏覽文章,研讀名著,撰寫讀後感,以求提升閱讀效果。除了自身增強閱讀意識外,我還注重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從而延伸閱讀生態鏈。日常工作中,我倡導多閱讀、勤積累、常練筆的教學理念,明明知道是苦差事,卻樂此不疲。教科研是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的最有效途徑,因此,我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藉助教育寫作和課題研究,鑽研教學業務,撰寫了幾十篇教研文章,並且先後主持、參與了省市縣各級各類課題研究20多個,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
2013年秋,為了解決學校師資結構不合理問題,我服從學校安排,從數學教師轉崗為語文教師。就在我慢慢摸索、逐漸適應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隨著國家放開「二胎」政策,學校部分女同事請產假導致在崗教師的工作量激增,當學校安排我擔任五年級(2)班語文教學、班主任兼任備課組長以及習作社團輔導教師時,雖然工作量確實太大,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因為學生的課耽誤不起。於是,我付出了比之前大一倍的精力,研讀教材、精心備課、用心上課、悉心輔導。平時,只要學校有代課、迎檢、團體賽等突擊性工作任務,我都主動承擔。我想,作為學校大家庭中的一員,作為三尺講臺上的師者,只要心懷大局、樂於奉獻,自己的教育人生旅途就一定會灑滿溫馨的陽光。
作家路遙說: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種事業。是的,教育需要詩和遠方,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奮鬥。如今,我已經進入了第33個從教年頭,倘若有人問我,你還能擔當使命嗎?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延伸閱讀: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