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冷榨、熱榨,總該說說初榨油的。別看廣告上總說得那麼天花亂墜,實際上「初榨」就約等於「粗榨」,相當於磨坊裡打出來的粗油或毛油。所以,要不怎麼說營銷是個專業工作呢,同樣的含義,換個不同的詞,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咱們也不能造謠,稍微展開一點說說。
實際上往前數20年,沒有人知道「初榨」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完全是因為進口橄欖油之後才開始出現的。橄欖油分為兩個工藝,一個叫virgin olive oil,一個叫refine olive oil,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是「處女橄欖油」和「精煉橄欖油」。當然,這麼翻譯肯定不合適,由於封建時代的烙印,「處女」還有「未開發」的意思,我們和「精煉橄欖油」做個對比,就可以明白,所謂的「virgin oil」就是還沒有經過加工,是直接榨出來的橄欖油。
只能說,第一個這麼稱呼的人實在是太文藝了,第一個想到「初榨」這個詞的人更文藝。其他的油品,比如棕櫚油,沒有精煉的油就叫「cruel palm oil」,翻譯成中文叫做「棕櫚毛油」,一聽就讓人很沒有食慾。而在一些國產的油品中,我們一般稱其為「土法榨油」。
我們前兩期其實已經說過,小作坊的粗油味道都會更香,並以小磨麻油為例進行了分析。實際上,所有的植物油都是如此,粗油沒有經過精煉,色素和一些揮發性的香味物質都沒有去除,味道更濃,顏色也會更深。
橄欖油也不例外,初榨工藝做出來的油香味要勝過精煉油,所以在美食家眼中,初榨油顯然是更好的選擇,這就和我們很多人更願意選擇古法小磨麻油或菜籽油一個道理。
但是,我們也說過,沒有經過精煉,游離的脂肪酸含量高,再加上其他一些雜質的影響(比如色素更容易吸收光導致氧化),粗油的保質期會明顯偏短,放不了太久油就變質了,所以市面上很少會賣粗油。但是,橄欖油行業走出了不同的路,消費者可以買到初榨油。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保質期很短的食物,要想漂洋過海行銷全世界,可以實行的方案無非就兩個:一是加入各種防腐劑,但是這樣初榨的意義就不大了,好比說楊貴妃一定要吃鮮荔枝,大唐農業部長為了能夠把荔枝從嶺南運到長安,就把荔枝醃成果脯,雖然一樣能吃,但是這部長八成是要丟官的;還有一種辦法是想辦法協調各種渠道,壓縮在物流上的時間,這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成本可就上去了。對於大唐來說,這成本就是唐明皇的江山,對現在想買初榨橄欖油的消費者來說,就是錢包和信息不對稱。
不想花大錢,也不想找唐明皇這個級別的硬核關係去搞初榨油,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受騙。橄欖油是我國目前油脂市場上最混亂的一種油,沒有之一。目前,每年實際進口橄欖油大約在4-5萬噸,然而市面上以「橄欖油」名義銷售的油脂超過百萬噸。這麼大的差距,即使加上走私和國內自產的橄欖油,也遠遠不可能平衡,唯一的解釋就是,市面上的橄欖油基本為假,更不要說消費者趨之若鶩的初榨橄欖油了。監管部門雖然屢有打擊,但是一來是造假太過暴利讓一些人鋌而走險,二來是「調和油」這種商品規定,只要有某種油就可以標稱,很多油商利用這個監管盲區打擦邊球,在實際銷售的時候隱瞞自己的油是「調和油」,三來是大部分買橄欖油的人不是為了自己吃而是為了送禮,所以知假買假的現象特別普遍。
所以,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說,怎麼選擇,我相信心裡應該有譜了。
(本文是「一物一問一分享」油專題的第十二篇,原文發表在得到app的知識城邦裡,進度大約領先15天,可移步看當前更新。)
作者系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生,本公眾號無任何商業背景,請放心品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轉不轉發不重要,不影響咱是中國人。如果有興趣想交流的話,或者想看各種原創瞎寫的東西,不妨關注一下,也不是很費事,點個「在看」也是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