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朝陽區委書記王灝率朝陽區黨政代表團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就扶貧協作工作進行對接。烏蘭察布市領導李勇,卓資縣領導王曉軍、李英,朝陽區領導席成坡、朱晟參加活動。
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朝陽區黨政代表團先後察看了十八臺鎮紅色岱村德青源金雞產業扶貧項目和金城窪村養豬場建設項目,深入了解扶貧項目的資金、技術、市場、可持續性等情況。王灝要求區相關部門與當地進一步加強對接,圍繞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搭建好產銷對接平臺,進一步拓寬當地優質農產品在京銷售渠道,幫助當地打響農產品品牌。引導農副產品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品質,穩定供應鏈條。
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位於卓資縣高鐵站西側的福康社區是該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共建設18棟住宅樓,為搬遷戶提供1364套住房。王灝走入貧困戶家中,從健康狀況、家庭收入到大家對新居的滿意度,詢問得格外仔細,得知搬遷群眾對朝陽區捐贈的家具十分滿意,他鼓勵貧困居民,注意身體、增強信心,日子將會越過越好。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去年,福康社區配建一棟扶貧加工車間,目前有盛酒皮囊縫製、汽車座椅墊編織、仿真草坪製作以及噸袋軋制等項目,便於貧困群眾就近做工增加收入。王灝一行走進扶貧車間實地察看,詳細了解該車間帶動就業人數、實現人均增收等情況,他拿起剛剛編織好的汽車座椅墊,叮囑區相關部門要用好朝陽區企業資源和市場資源,盡全力幫助扶貧車間生產出的手工藝品拓展市場銷路。
7月31日,在兩地一家親的氣氛中,朝陽區•卓資縣扶貧協作座談會召開,會議聽取了兩地扶貧協作工作情況介紹。
王灝表示,自2016年朝陽區與卓資縣建立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兩地不斷加強人員交流、深入開展產業協作,結對交流更加深入、項目扶貧更加高效、消費扶貧更加有力、幹部人才交流更加頻繁,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對口幫扶格局,推動兩地實現了要素流動、資源共享、發展共贏。
針對兩地下一步合作,王灝強調:要在鞏固成效上持續發力。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繼續在資金支持、勞務協作等方面加強對接合作,助力卓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健全幫扶項目全過程管理、消費扶貧多元化、就業脫貧常態化等工作機制,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管和效果跟蹤,確保資金用好用到位;配合完善返貧監測預警,安排防返貧基金,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邊緣人口致貧;對疫情期間受影響較大的家庭,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帶動就業,堅決防止因疫情返貧。
要在統籌聯動上持續發力。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藉助「網際網路+消費扶貧」促進卓資農產品流通在線化、數據化;繼續鼓勵區內企業到卓資投資興業,積極吸納卓資就業人員;通過定期崗位輸送、開設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加強精準勞務協作,提供信息技術與就業服務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為當地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和公益服務,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要在深化交流上持續發力。加大人才派出力度,把更多作風頑強、能打硬仗的優秀幹部派到扶貧一線去歷練成長、大顯身手;緊密對接卓資需求,選派旅遊、農牧、科技、社區工作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赴卓資學習鍛鍊,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烏蘭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勇代表市委、市政府,對朝陽區長期以來給予烏蘭察布市及卓資縣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希望兩地在更多方面加強合作交流,進一步總結工作經驗,切實將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卓資縣委書記王曉軍表示,全縣上下將進一步增強「內力」,踐行「四個不摘」,鞏固脫貧成果,更加紮實有效做好各項工作,希望朝陽區能繼續在教育、農產品推介、旅遊等方面對卓資縣加大幫扶力度,共同開啟扶貧協作新篇章。
文章來源:北京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