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盡的人生故事,顧氏皮影:遊走在光與影的藝術之間

2020-12-19 瀟湘晨報

顧景恩,瀋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陵民間皮影」代表性傳承人,13歲便追隨瀋陽著名皮影師高祥學習技法。出師後,時常跟著皮影班到省內各地演出。其子顧鵬飛繼承父親全套皮影戲技法,並將這項古老傳統藝術帶入社區、學校,從2010年授課至今,舉辦皮影課堂1500餘場。

顧景恩(右)、顧鵬飛父子在展示皮影作品。

有人說,皮影是燈下的精靈;有人說,皮影是比電影更具靈魂的動作片。沒有哪種藝術造型一直都是側面,只有皮影能做到。傳承千年,一代代人提起皮影,嘴角依然揚起向上的弧度。

在瀋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陵民間皮影」代表性傳承人顧景恩、顧鵬飛父子眼中,皮影是道不盡的人生,那是刻刀下一個個「影人」、一件件道具,經年堅守刻下的滿臉皺紋、食指關節處慄子般大小的骨節……他們用精湛的技藝和超常的耐心,守護著中華文化古老的技藝和精髓,企盼精美絕倫的皮影技藝留存永久。

拜師學藝

年過古稀的顧景恩,從13歲拜師學藝開始,跟皮影已經打了60多年的交道。在許多人眼中,他是一個痴迷於皮影的「老倔頭」,就連親人也不能理解他這一輩子是為了什麼。

「我從小就喜歡看皮影戲,常常追著皮影戲班子跑,有一次在別的村子看戲看晚了,居然睡在戲場了。」那時的顧景恩,最喜歡望著戲臺上晃動的皮影,那些栩栩如生的小人深深刻在了心裡。當父親問他,長大想幹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皮影。

13歲那年,顧景恩遇到了師父高祥——一位在當地很有名氣的皮影戲老藝人。「一開始,師父並沒有答應收我為徒,礙於我母親和他是遠親,才允許我幫忙打雜。」時至今日,顧景恩仍清晰地記得,進師父家門前母親的叮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藝的日子,顧景恩手勤腦勤,看到師父表演抑或是刻皮影,他總會偷看偷學,自己暗地裡練習。

三年之後,顧景恩已經學會了從熟皮到雕刻等十餘種技藝。

精湛技法

在顧景恩家中,有一箱子珍藏多年的「寶貝」,裡面疊放著幾十本影卷和一件件精緻的古法皮影。

這些影卷內容大多是歷史傳奇故事演繹而來,包括《白蛇傳》《三請樊梨花》《穹花觀》《鐵樹開花》《五鋒會》等等。對皮影藝人來說,影卷等同於劇本和教科書,字裡行間批註的小字,是演唱者們在轉換唱法時提醒自己的標記。正是影卷一代代的傳承,才得以延續古老皮影的原汁原味。

距今兩千年前,皮影戲在西漢時期誕生,經過演變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皮影戲。顧景恩所學的冀南皮影劇目豐富,影人造型多樣,製作過程繁複。通常一隻皮影要經過選皮、泡皮、熟皮、描樣、雕刻、漿洗、晾曬、著色、熨燙等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一周左右才能完成。

驢皮經過雕刻後,最纖薄處不過0.5毫米。人物服飾上的花紋全部鏤空處理,並採用套色和暈染的方式上色,精美程度令人讚嘆。

子承父業

然而,曾有過輝煌歷史的皮影戲,近年卻陷入十分尷尬的生存境地。

大多數皮影藝人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顧景恩坦言,傳統皮影需要多人配合演出,需要10個人演出的劇目,卻連5個人都湊不齊,很多經典段子根本就演不了。

皮影學藝過程寂寞辛苦,製作皮影成本又高,現在一張驢皮要賣到3500元左右,如果精心使用,能做10個「影人」。做皮影最難受的是熟皮環節,需要把帶著血肉和毛的驢皮放在古法配製的藥水裡,浸泡三四天,反覆刮皮,那股臭味,洗澡都洗不掉。而電腦製作的皮影,又缺少了手工製作的靈性,年輕人學了幾天就放棄了。

顧景恩的無奈,大兒子顧鵬飛看在眼裡。從小跟隨父親的皮影戲班走鄉串村,搭臺唱戲,他深知「老手藝絕不能失傳」的道理。2010年,顧鵬飛辭掉了工作,專心陪伴父親做皮影、演皮影、講皮影。

開拓市場

顧鵬飛意識到,皮影戲要傳承下去,必須要真正走入人們生活中。

「皮影戲沒有市場,那麼我們就開闢市場。」篤定這個想法,顧鵬飛先從社區入手,免費開辦青少年皮影戲班課程,系統講解皮影戲的製作與表演,沒想到,第一次課學員爆滿,孩子們圍著皮影團團轉。

這給了顧鵬飛極大的信心,從社區服務站到幼兒園,從兒童之家到學校,他常年奔走在傳播皮影技藝的路上,先後受聘於遼寧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瀋陽市26中學、和平一校、市兒童圖書館等單位,擔任皮影藝術指導教師。授課十多年來,已舉辦皮影課堂1500餘場。

顧鵬飛還在皮影產品的開發上下工夫,創新研製出可DIY的組裝皮影,獲評2018中國(瀋陽)東北亞旅遊產業博覽會「最具設計感旅遊產品」,把大舞臺變成了一個可攜式的小舞臺,一點點拓寬傳統皮影的生存空間。

如今,顧鵬飛的女兒也跟隨著爺爺、父親的腳步,學習祖傳皮影技藝。一家三代人堅信,皮影戲終究會有一天能再次發揚光大。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曉詩/文 李浩/攝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來源:瀋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在光與影裡看人間百態——皮影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而小編對皮影戲第一次感性的認知,是源於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活著》。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揭牌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長叉棒槌、獸皮小人,在京腔京韻的念白間,不到30平方米的影窗前正在上演一場激烈的武戲,演繹出乾坤萬象。幕布背後,「拿線」藝人操縱著竹籤,配唱演員將運河兩岸的傳說故事與歷史變遷娓娓道來,可謂「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
  •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長叉棒槌、獸皮小人,在京腔京韻的念白間,不到30平方米的影窗前正在上演一場激烈的武戲,演繹出乾坤萬象。幕布背後,「拿線」藝人操縱著竹籤,配唱演員將運河兩岸的傳說故事與歷史變遷娓娓道來,可謂「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
  • 皮影「女掌門」:演繹光與影 老手藝變身「潮玩」
    一方幕布,一束燈光,幾隻影人上下翻飛,李娟靈活地操控著手中的道具,同時配上原汁原味的濟南方言和唱腔,一場活靈活現的光與影的大戲精彩上演。「說起皮影,我能講的故事太多了。」85後李娟如今已是濟南皮影戲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百年來濟南皮影的第一位「女掌門」。在她的演繹下,皮影不再僅僅是一門「老手藝」,更成為流行「潮玩」,而說起李娟的故事,也如同皮影戲一樣精彩。
  • 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石家莊8月5日電 題: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新華社記者高博「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謎語。小小的剪影,經那一雙雙巧手擺弄,在方寸之間演繹出人生百態。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
  • 用皮影講好運河故事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
    皮影演員們正在講述皮影故事中國民協皮影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策展人林中華介紹,京杭大運河沿岸是我國皮影藝術重要分布區,有多個流派皮影文化遺存。由北向南分布著京城影戲(東派、西派)、灤州影戲(冀東影戲)、冀南影戲、山東影戲(濟南、泰安、棗莊)、中原影戲(信陽羅山)、南京皮影戲、浙江海寧影戲以及上海七寶影戲,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藝術,造型不同,腔調各異,表演方式也各具特色。「我們發現,南北皮影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運河碼頭商旅往來繁華,為皮影藝術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很可能是皮影戲南上北下的重要載體。」林中華說。
  • 聽非遺講故事|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小小的剪影,經那一雙雙巧手擺弄,在方寸之間演繹出人生百態。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老藝人李建章在家中教孩子們鏤刻皮影人。
  • 長沙皮影:光與影的絢麗史詩
    日前,「廣陵杯·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閉幕式在江蘇揚州大劇院舉行,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原創大型皮影戲《人魚姑娘》囊括最佳劇目、編劇、導演等所有獎項。這是湖南木偶皮影藝術歷史上首次獲得「大滿貫」的驕人佳績。湖南木偶皮影的創作實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長沙這座美麗的星城中,也有屬於長沙特色的非遺項目皮影劇。
  • 對話皮影藝術人生 傳承千年文化精品
    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一千五百餘年前的中國古都長安。陝西的皮影以西安為界,分為東路皮影和西路皮影:東路皮影雕刻精細,色彩斑斕,富麗堂皇;西路皮影形體略大,裝飾簡約,氣派大方。中國皮影尤以陝西華縣皮影最為有名,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的皮影藝術鑑賞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 皮影裡話故事 皮影外話傳承 創意設計傳承千年皮影古韻
    在參賽作品中,眾多湖湘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得具有湖湘元素的文創產品迅速風靡日常生活,銅官窯瓷器、黑金首飾、非遺手繪地圖、湘繡禮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作品,聆聽創作品背後的故事。 讓精彩設計變成生活用品,讓文化創意成為生活方式。
  • 大唐不夜城:參觀西安市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
    在熱鬧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角落裡,西安音樂廳北側的西安當代戲劇中心二樓,有一家低調的西安市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2020年5月9日下午,在朋友的帶領之下,我有幸參觀了這座博物館——
  • 道不盡世間的滄桑訴不完人生的悲涼歌曲介紹
    道不盡世間的滄桑訴不完人生的悲涼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道不盡世間的滄桑訴不完人生的悲涼歌曲介紹。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道不盡世間的滄桑訴不完人生的悲涼歌曲介紹。
  • 傳經典揚文化遊「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
    (記者:田璐 仵敏峰)「華州非遺·影動神州」2019傳承技藝 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4月28日在渭南市華州區少華山景區205庫群文化創意園拉開帷幕。此次文化藝術周,將舉辦華州皮影精品展覽,全國各地皮影代表作品與雕刻技藝展示(北京、浙江、四川、山東、河南、雲南、河北等),這位老人今年75歲,是泰山皮影傳承人範正安,掌握著最複雜的表演技藝:十不閒。說到今天來參加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非常激動。
  • 古老的華州皮影
    精美的皮影華州皮影為世界皮影之先,源於西漢,成於隋唐,傳於宋元,盛於明清,至今已兩千餘年歷史,藝術水平出類拔萃。文字記載則是《漢書·外戚傳》裡「武帝招魂」,宋人《事物紀原·影戲》記敘更為詳盡,當時招魂用的葛布影人來源長安東部京畿華州。布紙換皮、皮影成戲,還經過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漫長的發展過程,融合吸納了手影幻術、美術繪畫、神話故事、音樂戲曲、儺舞小調、說經道情、木偶造型、祭祀民俗等門類,成為一個綜合的表演藝術。皮影戲定型隋唐,可觀《封氏見聞記》。
  • 文化丨留住皮影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走近冀南皮影戲
    冀南新區花官營鄉屯莊村的冀南皮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小麥收穫,千百年來,每到這個季節,農民藝術家們都要聚集在一起,在光影搖曳中吹拉彈唱,用「皮影戲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慶祝屬於他們的豐收和歡樂。
  • 範正安 泰山皮影的執著人生
    與泰山皮影結緣60餘年,範正安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他想讓更多人認識和關注這項傳統藝術。表演皮影戲用的影人等道具,都是範正安親手製作而成。範正安表演皮影絕活「十不閒」。範正安 生於1945年,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啟幕
    張一辰 攝中新網陝西渭南4月28日電 (記者 張一辰)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等承辦的「華州非遺·影動神州」2019傳承技藝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4月28日在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