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恩,瀋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陵民間皮影」代表性傳承人,13歲便追隨瀋陽著名皮影師高祥學習技法。出師後,時常跟著皮影班到省內各地演出。其子顧鵬飛繼承父親全套皮影戲技法,並將這項古老傳統藝術帶入社區、學校,從2010年授課至今,舉辦皮影課堂1500餘場。
顧景恩(右)、顧鵬飛父子在展示皮影作品。
有人說,皮影是燈下的精靈;有人說,皮影是比電影更具靈魂的動作片。沒有哪種藝術造型一直都是側面,只有皮影能做到。傳承千年,一代代人提起皮影,嘴角依然揚起向上的弧度。
在瀋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陵民間皮影」代表性傳承人顧景恩、顧鵬飛父子眼中,皮影是道不盡的人生,那是刻刀下一個個「影人」、一件件道具,經年堅守刻下的滿臉皺紋、食指關節處慄子般大小的骨節……他們用精湛的技藝和超常的耐心,守護著中華文化古老的技藝和精髓,企盼精美絕倫的皮影技藝留存永久。
拜師學藝
年過古稀的顧景恩,從13歲拜師學藝開始,跟皮影已經打了60多年的交道。在許多人眼中,他是一個痴迷於皮影的「老倔頭」,就連親人也不能理解他這一輩子是為了什麼。
「我從小就喜歡看皮影戲,常常追著皮影戲班子跑,有一次在別的村子看戲看晚了,居然睡在戲場了。」那時的顧景恩,最喜歡望著戲臺上晃動的皮影,那些栩栩如生的小人深深刻在了心裡。當父親問他,長大想幹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皮影。
13歲那年,顧景恩遇到了師父高祥——一位在當地很有名氣的皮影戲老藝人。「一開始,師父並沒有答應收我為徒,礙於我母親和他是遠親,才允許我幫忙打雜。」時至今日,顧景恩仍清晰地記得,進師父家門前母親的叮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藝的日子,顧景恩手勤腦勤,看到師父表演抑或是刻皮影,他總會偷看偷學,自己暗地裡練習。
三年之後,顧景恩已經學會了從熟皮到雕刻等十餘種技藝。
精湛技法
在顧景恩家中,有一箱子珍藏多年的「寶貝」,裡面疊放著幾十本影卷和一件件精緻的古法皮影。
這些影卷內容大多是歷史傳奇故事演繹而來,包括《白蛇傳》《三請樊梨花》《穹花觀》《鐵樹開花》《五鋒會》等等。對皮影藝人來說,影卷等同於劇本和教科書,字裡行間批註的小字,是演唱者們在轉換唱法時提醒自己的標記。正是影卷一代代的傳承,才得以延續古老皮影的原汁原味。
距今兩千年前,皮影戲在西漢時期誕生,經過演變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皮影戲。顧景恩所學的冀南皮影劇目豐富,影人造型多樣,製作過程繁複。通常一隻皮影要經過選皮、泡皮、熟皮、描樣、雕刻、漿洗、晾曬、著色、熨燙等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一周左右才能完成。
驢皮經過雕刻後,最纖薄處不過0.5毫米。人物服飾上的花紋全部鏤空處理,並採用套色和暈染的方式上色,精美程度令人讚嘆。
子承父業
然而,曾有過輝煌歷史的皮影戲,近年卻陷入十分尷尬的生存境地。
大多數皮影藝人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顧景恩坦言,傳統皮影需要多人配合演出,需要10個人演出的劇目,卻連5個人都湊不齊,很多經典段子根本就演不了。
皮影學藝過程寂寞辛苦,製作皮影成本又高,現在一張驢皮要賣到3500元左右,如果精心使用,能做10個「影人」。做皮影最難受的是熟皮環節,需要把帶著血肉和毛的驢皮放在古法配製的藥水裡,浸泡三四天,反覆刮皮,那股臭味,洗澡都洗不掉。而電腦製作的皮影,又缺少了手工製作的靈性,年輕人學了幾天就放棄了。
顧景恩的無奈,大兒子顧鵬飛看在眼裡。從小跟隨父親的皮影戲班走鄉串村,搭臺唱戲,他深知「老手藝絕不能失傳」的道理。2010年,顧鵬飛辭掉了工作,專心陪伴父親做皮影、演皮影、講皮影。
開拓市場
顧鵬飛意識到,皮影戲要傳承下去,必須要真正走入人們生活中。
「皮影戲沒有市場,那麼我們就開闢市場。」篤定這個想法,顧鵬飛先從社區入手,免費開辦青少年皮影戲班課程,系統講解皮影戲的製作與表演,沒想到,第一次課學員爆滿,孩子們圍著皮影團團轉。
這給了顧鵬飛極大的信心,從社區服務站到幼兒園,從兒童之家到學校,他常年奔走在傳播皮影技藝的路上,先後受聘於遼寧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瀋陽市26中學、和平一校、市兒童圖書館等單位,擔任皮影藝術指導教師。授課十多年來,已舉辦皮影課堂1500餘場。
顧鵬飛還在皮影產品的開發上下工夫,創新研製出可DIY的組裝皮影,獲評2018中國(瀋陽)東北亞旅遊產業博覽會「最具設計感旅遊產品」,把大舞臺變成了一個可攜式的小舞臺,一點點拓寬傳統皮影的生存空間。
如今,顧鵬飛的女兒也跟隨著爺爺、父親的腳步,學習祖傳皮影技藝。一家三代人堅信,皮影戲終究會有一天能再次發揚光大。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曉詩/文 李浩/攝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來源:瀋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