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休息時就要遠離工作》。
在中國,有句俗語「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
這句話從我們上小學起便已經深深地植入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做好眼前的所有事情,就要有堅定的目標與鐵一樣的原則,哪怕是以犧牲快樂為代價」。
於是,我們當中的少部分人,真的沿用這種方式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以後,這種理念背後的「隱形代價」便被悄悄地隱藏了起來,直到越來越多的人:
如果你也有上述感覺,也不必擔心,並非你一個人感覺如此,精神緊張現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這篇文章裡,你將讀到的來自史丹福大學頂級心理學專家,快樂心理學課程創始人艾瑪·賽帕拉女士結合多年研究,告訴你的如何快樂地成功的竅門。
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無論是上班時作為「公司職員」,還是下班後作為「家庭成員」,或是僅僅出於對自己的要求,我們都會被「驅動力」逼著不斷地向前衝。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一點,能夠職位再高一點,薪水再多一點,體重再輕一點,大病小病再少一點,老公再體貼一點,孩子再懂事一點。
殊不知,「驅動力」在帶領著我們去往下一個目的地的同時,我們的身心早已經處在了「超速」的狀態,而長期的「超速」正在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成為慢性壓力的受害者。
所謂的壓力,就是當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由於自身資源和條件無法輕鬆勝任目前的狀況,進而產生的身心緊張的狀況。
從歷史角度的來看,人類一直處在壓力中,吃不飽飯的壓力,賺不到錢的壓力,找不到對象的壓力,孩子不懂事的壓力,養老的壓力,等等。
正所謂「成年人的世界從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我們每一個人都背負著壓力在往前走。
然而,適量的瞬間壓力,雖然能夠提升我們人體機能的保護力與免疫力,讓我們在短期內提高效率,保持專注,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會削弱我們的記憶力,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力,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與創造力。
換言之,你會更容易因為一件小事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傷害到你與你周圍人關係。
因此,無論你現在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上,都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比如:
或許你已經察覺到了你身上的一些信號:
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你常常會感到精力耗竭,面部肌肉緊張、下巴緊繃、牙關緊咬,工作上變得愛挑剔,不願意上班,對家人變得很沒有耐心。
通常,我們一想到「疲憊」,就會聯想到一些生理上的原因,如,睡眠不足,運動過量,一整天的體力勞動,等等。
但是,俄勒岡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艾略特·伯克曼在研究中發現:
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想達到完全體力透支需要很長的時間,除非你是一個農民、建築工人或是急診科的醫生,否則你的疲憊大多是心理層面的。
也就是說,你的疲憊可能來自下面三個心理因素:
1. 高能的情緒:你的興奮度,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與過度悲傷一樣,過度興奮同樣會消耗你的能量。比如,熱戀時期的宛如打了雞血一般的興奮,願意為了戀人赴湯蹈火的衝動,便是一個典型。
它會激活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更容易衝動,更容易莽撞,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雖然你會在一段時間內感覺良好,相比於保持冷靜,你註定會更快地感到疲倦。
2. 自我控制:你的意志力,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自我控制,是人在面臨幹擾的情況下,依舊專注於目標的自律機制,它是我們錯誤使用能量的第二種方式,會使得我們產生不必要的疲憊。
然而,在成功學領域,「意志力強大」的人往往都會被人高看一眼,畢竟,堅持早起、堅持鍛鍊、堅持讀書……對一個步入社會,身後跟著一堆事的成年人,都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呀。
但是,作為一介凡夫俗子,以下這些自控行為,其實都在嚴重地消耗我們的能量:
鑑於有這麼多感受、想法與行為需要你消耗精力,怎麼可能每天回到家以後不感到精疲力竭呢?
更諷刺的是,你越是自控,越是容易完全失控,陷入到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窘境中。
雖然,自律與自控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學會適應規則能夠讓我們與這個社會相處地更好,但是,過度的自律和自控,則是對精神與體力的巨大消耗,讓我們屈服那些恰恰想要避免的事情~
3. 災難化的思維,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思維並不一定和分析數據、寫報告、管理項目細節、拉投資等相關,而是你一方面憂心忡忡,擔心事情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你的潛意識裡總認為是這些事情讓你疲憊不堪。
比如,你可能會一邊想著本月度任務,一邊擔心搞砸了怎麼辦。這又會導致你的神經系統被高度激活,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身體預備進入免疫應答狀態,結果往往還沒有開始,你便覺得自己已經要完蛋了。
因此,你如果希望做成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減少內耗」,秘訣就在於保持平靜的心態。
具體來說,你可以先放下手機,把眼睛閉上,然後把注意力轉向你的內心,感受你的思想與情緒的存在,若是發現自己走神了,那便溫柔地把你的注意力給拉回到你的呼吸上。
最後,保持平靜還可以幫助你恢復能量,比方說,你可以,
等等。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成功人士都是那些一門心思鑽研自己專業領域的人:
他們盡力讓自己對領域內的書刊、文獻、博客與最新研究了如指掌;他們執著於自己的研究,以百分百的專注和精力來對待工作,小心謹慎地進行自己的研究;他們廢寢忘食,常常能夠為了一個課題連續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
對於成功,認真與專注,毫無疑問都是重要的,但是,日程若是被排得太滿,可能會讓你陷入到思維盲區裡,影響到你的效率。
因為,「線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兩種思維,在我們的大腦裡對應的是不同的神經網絡。
線性思維能夠讓你專注在某個活動上,但創造性思維則被稱為「默認神經網絡」,只會在我們放鬆的時候才會被激發出來。
因此,你需要平衡好專注與放鬆,讓你的思緒飄向更遠的地方,具體來說,你可以:
即,每天抽出15分鐘做些不費腦子的事情,如,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衝個澡、整理一下房間,等等,來主動放鬆你的大腦;
如,去別的地方旅行、讀不同領域的書、做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培養新的愛好,等等;
如,關掉手機、電視、收音機等電子設備,一個人坐在房間裡發發呆。
你在沉浸於自我放鬆與休閒時光時,不僅你的能量能夠得到恢復,還能夠迸發出靈感,讓你獲得極大的幸福感與滿足。
以上,便是全書內容。
祝好!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