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顛覆傳統成功理論的心理課:會休息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2020-09-12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休息時就要遠離工作》。



在中國,有句俗語「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


這句話從我們上小學起便已經深深地植入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做好眼前的所有事情,就要有堅定的目標與鐵一樣的原則,哪怕是以犧牲快樂為代價」。



於是,我們當中的少部分人,真的沿用這種方式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以後,這種理念背後的「隱形代價」便被悄悄地隱藏了起來,直到越來越多的人:


  1. 筋疲力盡,但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無法擺脫這種生活狀態;
  2. 陷入無休止的激烈競爭中,很多事情都必須去完成;
  3. 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反而覺得沒時間去做;
  4. 對自己所愛的人,沒有太多時間陪伴;
  5. 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先產生的是負罪感,而不是樂在其中;
  6. 日復一日,找不到意義感與滿足感。



如果你也有上述感覺,也不必擔心,並非你一個人感覺如此,精神緊張現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這篇文章裡,你將讀到的來自史丹福大學頂級心理學專家,快樂心理學課程創始人艾瑪·賽帕拉女士結合多年研究,告訴你的如何快樂地成功的竅門。


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01.

有壓力才有動力?


無論是上班時作為「公司職員」,還是下班後作為「家庭成員」,或是僅僅出於對自己的要求,我們都會被「驅動力」逼著不斷地向前衝。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一點,能夠職位再高一點,薪水再多一點,體重再輕一點,大病小病再少一點,老公再體貼一點,孩子再懂事一點。


殊不知,「驅動力」在帶領著我們去往下一個目的地的同時,我們的身心早已經處在了「超速」的狀態,而長期的「超速」正在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成為慢性壓力的受害者。



所謂的壓力,就是當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由於自身資源和條件無法輕鬆勝任目前的狀況,進而產生的身心緊張的狀況。


從歷史角度的來看,人類一直處在壓力中,吃不飽飯的壓力,賺不到錢的壓力,找不到對象的壓力,孩子不懂事的壓力,養老的壓力,等等。


正所謂「成年人的世界從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我們每一個人都背負著壓力在往前走。



然而,適量的瞬間壓力,雖然能夠提升我們人體機能的保護力與免疫力,讓我們在短期內提高效率,保持專注,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會削弱我們的記憶力,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力,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與創造力。


換言之,你會更容易因為一件小事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傷害到你與你周圍人關係。



因此,無論你現在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上,都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比如:


  1. 定期進行呼吸訓練,進行「深而綿長」的呼吸,激活迷走神經,使得交感神經與腎上腺素的反應變化,從而迅速使得我們平靜下來;
  2. 去大自然裡散步,如果你住在都市裡,那就選擇一個公園或是一條有樹的街道;
  3. 照顧好你的身體,吃健康的食物,戒菸戒酒,堅持每周3次的鍛鍊;
  4. 嘗試慢節奏的活動,如,瑜伽、長跑等不需要太高強度體力要求的活動;
  5. 擁抱你的愛人、孩子與朋友。



02.

被吃掉的能量,被小看的平靜


或許你已經察覺到了你身上的一些信號:


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你常常會感到精力耗竭,面部肌肉緊張、下巴緊繃、牙關緊咬,工作上變得愛挑剔,不願意上班,對家人變得很沒有耐心。


通常,我們一想到「疲憊」,就會聯想到一些生理上的原因,如,睡眠不足,運動過量,一整天的體力勞動,等等。



但是,俄勒岡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艾略特·伯克曼在研究中發現:


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想達到完全體力透支需要很長的時間,除非你是一個農民、建築工人或是急診科的醫生,否則你的疲憊大多是心理層面的。


也就是說,你的疲憊可能來自下面三個心理因素:


1. 高能的情緒:你的興奮度,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與過度悲傷一樣,過度興奮同樣會消耗你的能量。比如,熱戀時期的宛如打了雞血一般的興奮,願意為了戀人赴湯蹈火的衝動,便是一個典型。


它會激活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更容易衝動,更容易莽撞,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雖然你會在一段時間內感覺良好,相比於保持冷靜,你註定會更快地感到疲倦。



2. 自我控制:你的意志力,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自我控制,是人在面臨幹擾的情況下,依舊專注於目標的自律機制,它是我們錯誤使用能量的第二種方式,會使得我們產生不必要的疲憊。


然而,在成功學領域,「意志力強大」的人往往都會被人高看一眼,畢竟,堅持早起、堅持鍛鍊、堅持讀書……對一個步入社會,身後跟著一堆事的成年人,都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呀。



但是,作為一介凡夫俗子,以下這些自控行為,其實都在嚴重地消耗我們的能量:

  • 控制你的衝動,堅持工作,不放棄,不向幹擾妥協;
  • 控制你的表現,輕傷不下火線;
  • 控制你的行為,尤其是表達情緒,內心MMP,臉上笑嘻嘻;
  • 控制你的想法,即使腦子已經在世界遨遊,身體也要在辦公桌前,如,「好累,怎麼還不下班」「國慶節還有多久到???」


鑑於有這麼多感受、想法與行為需要你消耗精力,怎麼可能每天回到家以後不感到精疲力竭呢?



更諷刺的是,你越是自控,越是容易完全失控,陷入到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窘境中。


雖然,自律與自控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學會適應規則能夠讓我們與這個社會相處地更好,但是,過度的自律和自控,則是對精神與體力的巨大消耗,讓我們屈服那些恰恰想要避免的事情~



3. 災難化的思維,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思維並不一定和分析數據、寫報告、管理項目細節、拉投資等相關,而是你一方面憂心忡忡,擔心事情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你的潛意識裡總認為是這些事情讓你疲憊不堪。


比如,你可能會一邊想著本月度任務,一邊擔心搞砸了怎麼辦。這又會導致你的神經系統被高度激活,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身體預備進入免疫應答狀態,結果往往還沒有開始,你便覺得自己已經要完蛋了。




因此,你如果希望做成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減少內耗」,秘訣就在於保持平靜的心態。


具體來說,你可以先放下手機,把眼睛閉上,然後把注意力轉向你的內心,感受你的思想與情緒的存在,若是發現自己走神了,那便溫柔地把你的注意力給拉回到你的呼吸上。



最後,保持平靜還可以幫助你恢復能量,比方說,你可以,


  • 做些積極向上的事情,如,散步、休息一下、看一下愛人的照片,等等;
  • 把你想做的事情變成正在做的事情,少想多做;
  • 不忘你出發的理由,用「使命感」而不是「自控力」去工作;
  • 學會感恩,多對你周圍的人說「謝謝」;

等等。


03.

什麼都不做,才能做更多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成功人士都是那些一門心思鑽研自己專業領域的人:


他們盡力讓自己對領域內的書刊、文獻、博客與最新研究了如指掌;他們執著於自己的研究,以百分百的專注和精力來對待工作,小心謹慎地進行自己的研究;他們廢寢忘食,常常能夠為了一個課題連續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



對於成功,認真與專注,毫無疑問都是重要的,但是,日程若是被排得太滿,可能會讓你陷入到思維盲區裡,影響到你的效率。


因為,「線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兩種思維,在我們的大腦裡對應的是不同的神經網絡。


線性思維能夠讓你專注在某個活動上,但創造性思維則被稱為「默認神經網絡」,只會在我們放鬆的時候才會被激發出來。



因此,你需要平衡好專注與放鬆,讓你的思緒飄向更遠的地方,具體來說,你可以:


  1. 豐富生活,分散注意力;


即,每天抽出15分鐘做些不費腦子的事情,如,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衝個澡、整理一下房間,等等,來主動放鬆你的大腦;



  1. 開闊視野,體驗多種人生;


如,去別的地方旅行、讀不同領域的書、做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培養新的愛好,等等;



  1. 騰出時間擁抱平靜,保持安靜;


如,關掉手機、電視、收音機等電子設備,一個人坐在房間裡發發呆。



你在沉浸於自我放鬆與休閒時光時,不僅你的能量能夠得到恢復,還能夠迸發出靈感,讓你獲得極大的幸福感與滿足。


以上,便是全書內容。


祝好!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相關焦點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不過有一本書的成功學觀點,顛覆了傳統的成功學,值得一讀。比爾·蓋茨曾讚賞過一本成功學的書,他這樣說到:「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而這本書是影響了美國一代人的勵志讀物,也是霸佔美國亞馬遜心理暢銷書榜單10年的佳作,其成功學觀點被無數次引用。這本書正是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的《終身成長》。教授在書中的成功學核心——「成長型思維」,是總結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突破性研究,其還榮獲了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
  • 「流量變現」理論是對傳統「成本加成」理論的顛覆還是擴展?
    蒂克託克公司剛上市時,並沒有做廣告或替代商品,人們經常問我他們賺錢賺了什麼,我的解釋是做流量,問更多的人,我問的是賺錢,但是你得到一個流量出來,那是一回事?我的回答是:這是一回事,又不一樣。讓我們談談流量的實現。
  • 石熙玉減肥超10000人瘦身成功 徹底顛覆傳統減肥方法
    在短短七天之內就能減去七斤體重,而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自問世以來,已經幫助超過10000名肥胖患者告別肥胖,這就是徹底顛覆了傳統減肥方法的石熙玉7天去抗體減肥法,被各方瘦身專家稱為
  • 顛覆常春藤教育的未來大學,靠什麼吸引了哈佛、斯坦福的教育大咖?
    顛覆常春藤教育的未來大學,靠什麼吸引了哈佛、斯坦福的教育大咖?這次,外灘君就跟他深入聊了聊Minerva這所顛覆傳統的「未來大學」。Stephen認為,以往的大學教育存在許多弊端,而整個教育運作系統是很難進行徹底改革的。因此,Minerva通過從零開始建設一所學校的方式,試圖解決幾個相關的問題。
  • 英國科學家成功降低真空中光速 或將顛覆愛因斯坦理論
    原標題:英國科學家成功降低真空中光速 或將顛覆愛因斯坦理論 圖片來自赫瑞瓦特大學論文   原標題:顛覆愛因斯坦理論?科學家成功降低真空中光速   中新網1月27日電 據外媒26日報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任何參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但是科學家最近卻成功讓光在自由空間(free space,完美真空)中的速度降了下來。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赫瑞瓦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
  • 馬雲談教育:乖孩子情商不太高,調皮的孩子才更容易成功
    馬雲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是成功的。但是他的身份卻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他還是一位教育家,他曾經給孩子們上過課,批改過作業。再加上每年阿里巴巴要招收幾萬年輕人,想必馬雲在教育方面很有發言權,也懂得如何教育出一個高情商,更容易成功的孩子。
  • 傳統高中將被顛覆?斯坦福在線高中,全美排名第四
    但在很多人看來,教育在線化僅僅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形式,並不能真的取代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然而,在美國,在翻轉課堂理念下興起的在線高中正在以一種新模式,逐漸步入教育體系的常態化序列之中。以斯坦福在線高中為首的在線高中的畢業生們,每年也跟普通高中的畢業生們一起,向常春藤院校發起衝擊。
  • 信心不足,更容易成功
    在商業心理學上,最常見的一句老生常談就是:信心十足是職業成功的關鍵。如今,該打破這一神話了;事實上,信心不足,更容易獲得成功。
  • 沃頓商學院受歡迎的成功課】給予和獲取 英文原版 Give and Take 網盤資源
    Give and Take《沃頓商學院受歡迎的成功課》為我們身處的商業世界帶來一個顛覆傳統觀念的道理:更懂付出的人,往往反而能夠獲得更多!付出者、互利者、獲取者,你是哪一種?而哪一種社交風格,才能你獲得持久的成功?《沃頓商學院受歡迎的成功課》顛覆商業世界遊戲規則,重塑未來商業倫理,重新定義「成功」方程式:成功=努力+智慧+幸運+大氣。
  • 心理學:「一萬小時理論」真的靠譜嗎?天才更容易成功嗎?
    百忙之餘看一看那些聚光燈下的成功人士、勵志人物的激情宣講,或者是溫一杯心靈雞湯,但往往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追逐夢想的熱情。有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 從史丹福大學園區的成功看中國高校改革
    在矽谷有個說法,如果召開一個高層的會議,休息期間大家一起喝咖啡隨便閒聊,會發現有一多半的人都是從仙童公司出來。正如仙童(Fairchild)這個名字一樣,由公司出走,日後得道成仙的傑出子公司真的是無數。因此,如果特曼是矽谷之父,我們可以把肖克利和仙童公司稱為「矽谷之母」。肖克利的這個貢獻可比獲得諾貝爾獎大太多了。
  • 有這幾個特點的人,會比別人更容易成功!
    基於這一點,大家更應該學習成功之人身上所具有的優點,通常情況之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的人都會比別人更容易成功。這種人要麼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特差的貧苦家庭,要麼出生在一個特別富有的家庭,前者是因為環境所迫逼著他們成熟,後者是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讓他們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可不管是因為哪一個原因,這樣的人都更容易成功,一個思想成熟且有長遠眼界的人本就會做出比別人更加睿智的決定,他們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 為什麼午睡的人更容易成功?
    為什麼你每天會覺得累到散架?當今的職場使我們「開歷史的倒車」,精神狀況每況愈下。我們誤以為,只有那些最累、最忙碌的員工才是工作最認真的。每個努力上進的職場人進入公司就如同上了戰場,但回到家中依然躲不過各種工作的思考或執行。由於缺乏正確的休息方式,很多人的休息質量並不高。
  • 為什麼低學歷的人創業更容易成功?
    通過考試成績篩選出來的人,大致基本上可以證明其自身的素質是不錯的。但這不是經濟社會運轉的邏輯。經濟社會的運轉邏輯是這樣的:從給別人提供產品或價值的交換中獲利。會讀書的人,通過層層選拔,最終佔到了一個成功企業裡面的一個高管的位置。他通過企業的獲利,獲得自己的報酬。他個人肯定是非常的能幹。
  • 鬼谷子:在這4方面「小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更容易成功
    2、對生活小氣生活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對生活「小氣」並不只是單指這一點,除了不過分追求物質消費,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一些無用的社交和聚會以及消費方面。面對現在社會中的眾多誘惑,很多人容易在繁華亂世中迷失自我。
  • 不會讓人成功的「成功學」
    書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古往今來書畫家層出不窮。例如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可入木三分,這絕不是一步登天的成就,而是日積月累不斷磨鍊的。但最近有些人,渴望上一次「成功學」培訓課就走向人生巔峰,結果交了百萬學費不說,還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
  • 為什麼自卑的人更容易成功?
    自卑,搞得不好會變成自閉。但如果向良性發展的話,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許多在世界有卓越成就的人也曾「自卑」。愛因斯坦、巴菲特等等許多成功者,其實他們的內心十分的孤獨,性格也比較內向,這也是外人看來的「自卑」。那為什麼說「自卑」的人更容易成大事呢?
  • 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必須警醒!
    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應當學習的品質有人總在抱怨: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卻默默無聞,老老實實付出反而沒有回報。甚至有人把成功的原因歸為心狠手辣,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不夠狠。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社會學前沿課中文版《做,就對了》出版
    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恐怕都逃避不了吧。對此,美國史丹福大學賴安教授和約翰教授,合開了一門課程——「Fall Fast ,Fall Often」,翻譯成中文就是「快速失敗,經常失敗」。這門課程通過從理論與實踐上指導人們如何從失敗中獲取成功,並且結合心理學及社會學的前沿理論,提出:很多時候,過多的計劃非但不能使我們更成功、更幸福,反而會阻礙我們遇見新的可能性,錯過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門充滿正能量的課程,加上兩位教授的風趣和幽默,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門課程。為了讓更多人受益,這門課程最終被整理成書,在美國引起很大的反響,並且獲得《紐約時報》的重磅推薦。
  • 網際網路變革傳統行業 轉型成功的「新貴」一飛沖天
    陳曉根攝(人民圖片)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為了求變,相繼湧入網際網路創新大軍中。部分處於風口的傳統行業變化尤其劇烈。轉型成功的企業化身「新貴」一飛沖天,失敗的企業則被時代的浪花「拍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