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母乳媽媽在親餵的過程種偶爾會發現乳頭上出現了白色的小顆粒,有時候是一個,有時候是兩三個,有的媽媽沒在意過兩天發現白顆粒突然又消失了,有的媽媽因為太不在意了而發生了嚴重的堵奶!
這其實就是母乳餵養中經常會發生的「小白泡」或者「小白點」。
前段時間去看還在哺乳期的妹妹,她的寶寶4個月,一進門就看見她呲牙咧嘴的樣子,走近一看發現她正在用針挑乳頭,我趕忙阻止她,告訴她不能用針挑,容易感染,況且不確定是小白泡還是小白點,她很自信的說:沒事,肯定是小白泡,我經常這麼挑。
兩天後,我再聯繫她時,已經高燒39度,堵奶嚴重發展成為乳腺炎了。後來我諮詢了資深母乳指導,她告訴我,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挑破小白泡以後被感染了,也有可能不是小白泡而是小白點,很多媽媽都被小白泡和小白點困擾過,輕則堵奶,重則乳腺炎!
看來這個不起眼的「小白」不可小覷啊。
關於小白泡
1、什麼是小白泡
小白泡是一層覆蓋在乳頭上的皮,有可能是黃色的,也有可能是白色的,就像我們穿鞋把腳後跟磨出來的那個水泡一樣,只不過乳頭上的小白泡裡是乳汁,如果媽媽用手擠壓白泡,能明顯的看到白泡鼓起來,近乎透明。
2、小白泡形成的原因
形成小白泡的原因大多是乳頭被磨損受傷,乳頭受損以後會變成粉嫩的顏色,在餵奶的時候媽媽能明顯感到疼痛,乳頭受損以後會長出一層新皮,如果這層新皮恰好長在出乳孔上,就會形成堵奶,給這個出乳孔蓋了一個「透明的蓋子」。
乳頭是非常嬌嫩的,很容易因為下列這些錯誤的餵養行為造成磨損:
單次餵奶的時間過長,原則上每次單邊餵奶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但是如果寶寶吸吮無力、習慣性吊奶、奶睡,都有可能超過15分鐘,有的媽媽甚至能餵40分鐘。乳頭長時間的浸泡在寶寶口腔裡工作,肯定會受到損傷。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只含住媽媽的乳頭,用舌頭來回摩擦乳頭,引起乳頭受損。寶寶吃奶來回拉扯乳頭、拽奶頭、不斷的吃進來吐出去,會對乳頭表皮產生不同程度的摩擦,使得乳頭受損。媽媽拔出乳頭方法不正確,硬生生的從寶寶緊閉的嘴唇中間拔出乳頭,寶寶下意識的咬住乳頭,這樣也會讓乳頭受損。寶寶咬乳頭,當寶寶出牙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咬媽媽乳頭的情況,直接把乳頭咬破。有的媽媽比較能忍痛,當乳頭出現疼痛的時候覺得忍一忍就好了,所以也不會去自查乳頭疼痛的原因,比如已經很明顯的看到乳頭顏色變成了紫紅色,這個時候說明乳頭已經受損了,應該及時補救,但是媽媽沒當回事,因為疼慣了,覺得過兩天就好了,然後依舊按照錯誤的餵養方式進行。
運氣好的話,小白泡出現在出乳孔旁邊,確實可能會安然無恙,運氣不好的話,小白泡長在了出乳孔上,造成輕度堵奶,運氣再差勁一點的話,小白泡直接長在了主力出乳孔上,恰巧這位媽媽屬於泌乳量大的類型,就會迅速的造成大範圍的嚴重堵奶。
但是一旦堵奶了,如果不處理或者處理不當,結果只有一個:奔著更嚴重的乳腺炎而去。
3、出現小白泡該怎麼辦
如果出現小白泡,媽媽應該立即自查出現小白泡的原因,不要覺得小白泡還沒有形成堵奶就置之不顧,或許堵奶正在來臨的路上而已,今天沒堵奶不代表明天也不會堵奶。
我們需要分兩種情況來應對小白泡。
1)暫時沒有形成堵奶
當乳頭出現小白泡的時候,媽媽首先要自檢一下乳房,摸一摸乳房有沒有形成明顯的堵奶硬塊,或者在餵完奶以後觀察乳房是否是鬆軟的正常狀態,如果餵完以後乳房還是漲漲的,充盈的感覺,則說明有可能就是堵奶了,只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明顯的稜角分明的硬塊。
如果暫時沒有形成堵奶,媽媽需要做的是,糾正餵養方式,調整含乳姿勢,接下來可以使用乳頭修復霜抹在乳頭上,讓乳頭受損快速癒合,暫時讓寶寶吃另一邊的乳房,給受損乳房騰出修復時間。一般情況下,小白泡會被寶寶吸破,自己癒合。
2)已經形成了堵奶
以個人經驗來說,如果媽媽發現已經堵奶了,多半都是已經摸到了明顯的淤積硬塊,此時,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請一位專業的母乳指導進行疏通,而且是要儘快,因為堵奶的時候媽媽非常難受,乳房會有脹痛感,心情也是非常焦慮的,如果泌乳量大的媽媽堵奶的惡化程度會非常快。
雖然有的堵奶是寶寶可以吸通的,比如小白泡長在了非主力出乳孔上,且小白泡的表皮非常薄,寶寶的吸吮力非常強,吃了幾次就把小白泡吸破了,淤積的乳汁也吸通了,但是,大多數新手媽媽哺乳經驗不足,無法判斷堵奶的情況,所以,安全起見,直接約母乳指導上門疏通,母乳指導會用專業的手法藉助乳汁的力量把小白泡頂破。
在母乳指導來臨之前,媽媽需要做的是:冷敷或者用捲心菜緩解脹痛
注意哦,是冷敷而不是熱敷,按照常理來說,不應該是熱敷有助於散開淤積麼?但是,熱敷的前提是,散開的淤積乳汁要有能排出去的通道,此時,出乳孔是堵塞的狀態根本無法排淤,所以,應該冷敷,緩解乳房脹痛。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將捲心菜用擀麵杖擀到近乎透明的狀態,然後避開乳暈乳頭敷在乳房上,再用保鮮膜封好,一個小時更換一次。
3)不建議使用的方法--用針挑破、用指甲摳破、擠破
有的催乳師會用消毒過的針挑破小白泡,並且告訴媽媽以後也可以這麼做,從表面上看,水泡用針一挑就破,出乳孔就順暢了,但是如果是資深的母乳指導一定會告訴你:不要用針挑,一是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二是會造成反覆堵奶。
關於這點我確實是深有體會,之前我也出現了小白泡的情況,然後我自己用消過毒的針戳破了小白泡,結果不到一周,同一個地方又出現了小白泡,我繼續用針挑破,再後來,經常出現小白泡的乳房華麗麗的乳腺炎了,雖然最後保住了口糧,但是乳腺炎期間的疼痛、發燒寒戰、化膿、穿刺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關於小白點
1、什麼是小白點
小白點乍一看和小白泡有點相似,都是發白的一個小點,但是小白點卻不是一層新皮那麼簡單了,它是乳汁裡一種濃稠的白色物質,有顆粒狀的,有條狀的。
小白泡出現的地方不一定是在乳頭,也有可能是在乳腺管裡。
2、小白點形成的原因
小白點是由於乳房內過於濃稠的乳汁,在逐漸脫水以後,形成的奶顆粒物質,也有可能是乳汁中鈣的沉積物,小白點有大小之分,如果比較小,可以通過乳腺管和出乳孔,就不會造成堵奶,但是如果小白點比較大,就很容易卡住,卡在出乳孔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卡在乳腺管裡則不容易被發現,而堵奶已經形成。
下面這些行為都很容易形成小白點:
脹奶時間過長,乳汁脫水之後形成脂肪粒狀的小白點。媽媽服用鈣片,容易形成鈣的沉積物。媽媽最近吃了很多的乳製品或者動物脂肪,或者飲食油膩,使得乳汁過於黏稠。媽媽喝水量不足。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造成乳頭損傷潰瘍。媽媽的情緒不好、壓力過大、休息不充足,使得奶陣減少。曾經被暴力通乳過,被大力揉過的位置出奶不暢,造成乳汁反覆淤積,變得濃稠,從而形成小白點。可以看到,小白點和媽媽的飲食習慣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有個媽媽乳頭出現了小白點,於是約了母乳指導來疏通堵奶,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法疏通配合寶寶吸吮,才把小白點排出來,原因就是這個媽媽一周內吃了很多奶油蛋糕,幾乎是每天都吃,每頓飯還要吃很多肉,如此「豐盛」的食物最後招來了小白點。
3、出現小白點該怎麼辦
小白點本身就是有一定硬度的顆粒,媽媽在餵奶的時候會有疼痛感,仿佛乳房裡卡了一粒沙子,當出現小白點的時候,媽媽可以這麼做:
1)如果小白點在乳頭處---先讓寶寶勤吸。
寶寶的吸吮力非常強,並且下巴是最給力的地方,靠近下巴的乳房區域的出乳是最順暢的。當出現小白點的時候,可以讓寶寶採用正確的姿勢勤吸,看是否能把小白點吸破,把淤積吸通。寶寶吸掉小白點是治標治本的辦法,不會輕易的復發。
在寶寶吸之前,可以先用溫水或者植物油把乳頭的表皮泡軟,有利於寶寶輕鬆吸通,當媽媽能感受到乳頭有刺痛感時,就預示著小白點要被寶寶吃通了,勝利在望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小白點沒有小白泡那麼容易被吸破,可能需要兩天左右才能被寶寶吸掉,如果這期間堵奶情況越來越嚴重,或者寶寶處在厭奶期,並不想好好吃奶的話,就要放棄這個辦法,直接約疏通服務。
2)如果小白點在乳腺管裡
小白點在乳腺管中的情況是媽媽無法自己處理的,因為小白點卡在乳腺管中,形成堵奶硬塊,即使寶寶吸也未必能吸出來,應該第一時間約母乳指導使用專業手法排出。
3)媽媽調整飲食、情緒、作息、多喝水
媽媽的飲食要清淡,油膩、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要少吃,在堵奶期間可以先暫時不吃,以防加重堵奶,同時調整好心情、注意休息。每次哺乳之前都要喝一杯250ml左右的溫水。
4)服用卵磷脂
有的媽媽因為體質原因頻繁張小白點,這種情況可以口服卵磷脂,但是需要諮詢醫生具體的用量哦。
5)不建議使用的方法
暴力通乳,暴力通乳會造成乳腺管的損傷,把堵奶惡化成膿腫,進而發展成為乳腺炎,對乳房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熱敷,同處理小白泡一樣的道理,在出乳孔堵塞的情況下,不能熱敷,只能冷敷,冷敷是指把毛巾用常溫的水浸溼,敷在乳房上,而不是直接使用冰袋冰鎮。用針挑破或者自己擠破,小白點和小白泡的性狀是不一樣的,是偏固體的,如果用針挑破,有可能會把小白點越推越深,還有可能挑出血,增加感染的風險。看看這幾位媽媽的遭遇,就知道用針挑這個方法是有風險的,既然有正確的安全的途徑--求助專業的母乳指導,那就不要選擇這個又疼又危險的方式吧。
小白點和小白泡並不可怕,只要媽媽們具備這些基礎的科普知識,就能冷靜的應對,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發現堵奶立刻求助專業母乳指導進行疏通,她們會分辨出是小白點還是小白泡,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媽媽們需要做的是正確餵養,防止小白點和小白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