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生數據分析: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了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江蘇南京,第八屆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海內外博士項目洽談會開幕。參會的博士後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項目詳情。(資料圖片)視覺中國供圖

  博士人才是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受到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對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刺激,以及眾多一、二線城市加速經濟動能轉換升級,不斷加劇的城市人才爭奪戰的影響,學術內外部的博士人才市場需求迅速擴大。一時間,博士畢業生成為勞動力市場中的「香餑餑」。

  博士的就業選擇和去向不只是影響個體和家庭發展的個人行動,更成為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和各級政府等眾多相關利益方關注的重點。在我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數量只有研究生畢業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佔比不及大學畢業生總量的百分之一。其中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博士更是少之又少,是名副其實稀缺的高層次人才資源,他們的去向與發展關乎國家高等教育、科技系統和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實力雄厚、類型齊全,可以較好代表當前我國知名大學博士畢業生的情況。為了釐清當前我國高水平大學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筆者選擇2018年5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4856名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作為樣本,約佔當年全國博士畢業生總量的41%。筆者在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狀況與態勢、職業選擇和地域選擇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博士畢業生就業選擇與流動趨向特徵的分析,為博士生教育改革、城市引才策略和區域均衡發展提供參考。

  博士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通常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畢業生的主要去向,不過由於近10年來博士生培養規模的快速增加,高校教職需求的緩慢增長導致學術勞動力市場開始飽和,致使博士畢業生獲得學術職業的難度逐漸提高。

  筆者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選擇學術職業的比例只有50.2%。據蔡學軍和範巍等人的統計,1997年、2007年博士畢業生選擇學術職業的比例分別為74.6%、54.3%。綜上所得,筆者認為,近20年來,我國博士生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

  對於學術界就業溢出的博士畢業生來說,博士後是有志於學術但無法直接獲得理想研究型大學教職的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選擇,因此正常情況下,隨著博士畢業生數量的快速上升,選擇博士後職位的比例就會越來越高。但蔡學軍等人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後職位的比例一直不高,在2008年之前,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後的比例始終低於5%。近年來攻讀博士後的比例雖然有所提升,201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中深造的比例約達到11%,但與美國高校同期博士生中39%的畢業生攻讀博士後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企事業單位成為博士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去向

  受到博士生培養規模快速增長和知識經濟興起的影響,現代博士與學術職業之間的聯結開始出現鬆動,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生傾向到工業領域、政府部門和第三方組織等機構中就業。

  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畢業生在1997年時選擇到工業界、政府部門和各類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分別只有4.2%、5.5%、1.6%;到2007年博士畢業生中選擇到企業、政府部門和各位事業單位就業的佔比依次達到5.9%、6.2%和15%。在此10年中博士畢業生選擇到事業單位的比例出現較快的上升態勢。

  到2018年時,從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來看,除政府部門就業較為穩定外,流向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趨勢更加明顯,其中選擇到工業界就業的比例急速攀升到19.39%,選擇到各類事業單位就業的佔比也達到20.66%。

  如果與同期美國博士生的就業流向相比,可發現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從學術界流向工業界的比例雖然低於美國,但增長速度更快;而在非營利組織就業的比例,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要高於美國博士畢業生。

  學術單位屬地及所在區域是博士生就業的主要選擇

  受到前期學術資本積累、地緣親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地選擇呈現出非常強的屬地就業特徵,筆者的研究發現: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在屬地的就業率平均達到51.67%。其中,屬地就業率超過60%的高校達到5所,主要集中在東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和京滬行業特色高校,例如東南大學(73.85%)、北京中醫藥大學(72.09%)、合肥工業大學(69%)、山東大學(68.97%)和上海財經大學(62%)等。屬地就業率在50%到60%之間的學校達到了11所,在該區間除了四川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兩所西部地區高校之外,均為東部地區高水平大學。

  除了優先選擇屬地就業外,就讀地所在區域也受到了博士畢業生的青睞。筆者統計發現,博士畢業生在屬地所屬區域(不包括屬地)就業的比例平均達到17.8%,除天津大學博士畢業生在華北地區就業比例低於華東之外,其餘各高校在屬地所屬區域的就業比例均超過了其他區域。其中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圍繞屬地省份就業的比例較為接近,基本都在18%左右。西北和西南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在屬地周邊省份就業的比例相對較低,不過也都超過了10%,蘭州大學和重慶大學畢業博士生在屬地周圍區域就業的比例接近14%。

   來自中部地區的博士畢業生傾向於選擇到東部發展

  在屬地及所在區域就業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到其他地區謀求發展。這種就業遷移到底是受生源地吸引還是外部發展機會驅動?

  為了探究背後機制,筆者的研究選擇位於東部和中部的7所代表性高校(包括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作為樣本,分別對每所高校博士畢業生排名前五的生源地和就業去向地展開對比分析。

  結果顯示,山東和河南作為主要生源地的次數均達到了7次,安徽達到了6次,山西、湖北、湖南和江蘇也都達到了3次,河北、上海和江西則各有1次。與此相對,作為博士畢業生主要就業流入地的分布卻呈現出不同的特徵,有5所高校博士畢業生將江蘇、浙江和河南作為主要流入的省份,有4所高校博士畢業生將北京、上海和廣東作為主要流入的省市,有2所高校博士畢業生以山東、安徽和湖北為主要流向的省份,湖南、江西和廣西則分別有1所對應的高校博士畢業生將其作為主要就業流向目的地,而山西與河北卻沒能作為樣本高校博士畢業生流動的主要選擇。

  兩相對照發現,作為博士畢業生主要輸出次數大於輸入次數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基本上都屬於中部地區。而作為主要輸入次數大於輸出次數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廣西,除廣西之外均屬於東部地區。

  換言之,中部省份充當了人才主要輸出地的角色,東部省市則成為博士生主要流入的目的地。

  西部省份高校博士更傾向於在區域內就業

  與中東部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地域流向不同,西部教育部直屬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對本區域的「忠誠度」更高。筆者選擇蘭州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作為西部代表性教育部直屬高校,研究發現兩所高校的博士畢業生並沒有大規模流向中東部,西部對流入的博士人才有較高的吸引力。

  以地處西北的蘭州大學為例,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生源輸出到蘭州大學的博士生源比例要大於回流到上述地區的比例,也就是說蘭州大學為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儲蓄與涵養功能。同樣,西南財經大學,除華北外,其他區域輸出的博士人才生源絕大部分都留在西南地區。華東、華中和華南等相對發達地區作為人才輸出的比例要大於回流到各自區域的比例,東北地區輸出和流入的比例接近。

  概言之,在博士人才環流過程中,西部地區較好地吸引和存留了其他地區的博士畢業生,並沒有成為其他區域的人才淨輸出地。

  知名大學博士畢業生就業流動的趨勢與思考

  通過數據分析,筆者研究發現當前博士畢業生總體上保持了非常高的就業率,除了部分農林、師範和中南地區的高校外,就業率均超過95%。在就業流動趨向方面,博士畢業生流向學術界的比例出現下降,流向企業和各類事業單位的比例相當,且均呈現出較高的增速。在區域就業流動上,顯現出圍繞屬地為核心逐步向周邊區域遞減的態勢和格局,但在博士人才的環流過程中,中部承擔了同時向東部和西部輸送人才生源的作用,東部吸引了大量非本區域生源的博士人才,西部地區高校在博士人才的培養和引流上起到了存儲與涵養作用。

  從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流動趨勢中可以看出,當下博士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和流動呈現出諸多值得關注的新特徵,這對博士生教育和學術系統改革以及區域人才引進具有一定的啟示。

  首先高校學術職業吸引力一般,博士畢業生就業學術溢出流動較快。受到博士生培養規模快速上升和學術職業飽和的雙重影響,許多博士畢業生會攻讀博士後作為延遲獲得學術職位的過渡性選擇,這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博士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顯著特徵和普遍趨勢。然而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高水平大學中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後崗位的比例總體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研究隊伍的後備力量與水平。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博士後工作站的建設與管理,健全高校教師薪資、評價、管理和保障等制度,提升學術職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其次流向非學術部門博士畢業生的培養質量需要引起關注。如果單從服務知識經濟發展、提高公共事業管理水平的角度來看,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較好地響應了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其中隱含的質量問題或許值得我們重視,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中,選擇到企業就業的學生有科研能力薄弱而被動流出學術界的因素,這對提升我國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而言未必是好事。因此從長遠來看,在倡導博士畢業生到工業領域就業的同時,確保博士研究生具備良好的學術內外部工作能力或許同樣重要。

  最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國家統籌發展的重要部署,從國家層面而言,在確保高層次人才公平合理流動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區域均衡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強調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人才支持與引導之外,中西部地區省份自身也應充分利用博士畢業生圍繞屬地就業偏好的特徵,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通過優化區域內各級高校的學術生態環境、提高教師職位的待遇條件、引導和支持屬地企業加大研發創新的投入聘用博士人才,以及在省外常態化召開專場人才宣講會和招聘會等方式,吸引優秀博士生就業。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經授權轉載,有刪改)

  (作者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師)

 

相關焦點

  • 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了
    在我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數量只有研究生畢業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佔比不及大學畢業生總量的百分之一。其中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博士更是少之又少,是名副其實稀缺的高層次人才資源,他們的去向與發展關乎國家高等教育、科技系統和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實力雄厚、類型齊全,可以較好代表當前我國知名大學博士畢業生的情況。
  • 博士畢業後該去哪?來看看 55 所知名高校博士畢業去處最新統計數據
    筆者選擇 2018 年 55 所教育部直屬高校 24856 名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作為樣本,約佔當年全國博士畢業生總量的 41%。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狀況與態勢、職業選擇和地域選擇進行分析後,得出如下結論。
  • 博士畢業後,去哪兒?
    應該是很多剛剛畢業兩年左右的博士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此時的特點是科研經歷還不夠多、科研成果還有待增加,但是,這個階段的人屬於非常富有想法、激情、時間的人群,也都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應該說,國內講師職位和國外博士後崗位,兩個職位的吸引力是差不多的,當一個人同時獲得兩個崗位時,到底如何選擇,或許會走出兩條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也即,是走出去,去這些地方?
  •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國高校博士畢業去向揭秘!
    已有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調查和研究大多集中在本科畢業生層面,專門針對博士生就業的研究相對較少,由於缺乏國家層面的、公開的統計數據,對博士生就業狀況的整體性分析尤為少見。本文以最新公布的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為分析樣本(文中分析樣本不足75所是由於部分高校缺失博士生就業相關數據所致),對博士生就業狀況和特點進行定量分析和總體研判,以期為未來我國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 博士畢業,都去幹什麼工作了?
    隨著碩士研究生的擴招,某種程度上是學歷的一種貶值,隨之引發的現象就是,碩士畢業後工作並不那麼理想,所以博士隨之多了起來。我國博士畢業的平均年齡為33.17歲,那麼博士畢業都幹嘛了呢?01為高校科研注入新鮮血液博士畢業,去高校當老師,是好多學生的夢想。
  • 985博士畢業,不去高校任職,選擇中學教書不被理解
    近段時間經常看到關於985博士畢業的文章,很多文章分析了武漢的幾所二本院校,這兩年招聘教師的情況,引出了關於985博士畢業生的更深層次就業問題。根據武漢五所二本高校近兩年招聘教師的情況來看,有博士學歷的教師佔94.71%,而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僅佔5.29%。並且這部分應聘的職位均分布在醫學、藝術、體育、思政等方面。
  • 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就業大數據來襲!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複雜,許多畢業生在畢業之際都面臨著就業問題。去哪就業,是否升學,是否創業等選擇,都困擾著畢業生們。作為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北大等雙一流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倍受關注。 今天帶你看看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
  • 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只能去二本院校當老師?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985博士畢業,只能去二本院校做老師了?》,如下:在高校招聘過程中,我們常常聽聞學歷查三代的說法,畢業院校就好比一個人的外貌著裝,光鮮亮麗的外在首先就能獲得不錯的印象分。再者,學校層次越高往往意味著科研環境越好,出成果的概率就更大,所以畢業院校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求職者的學習和科研水平。那麼什麼層次高校的畢業生可以進入二本院校任教呢?或者說,二本院校在招聘教師具有哪些傾向呢?我們收集整理了湖北省五所二本院校近兩年來錄用或擬錄用專任教師的公示情況,希望能給想要在中部地區求職二本院校的碩博們一些參考。
  • 國內每年有多少博士畢業?其中又有多少博士能達到「年薪百萬」?
    不同於「本科階段」的學習,「博士在讀」幾乎就是一個殘酷的學習過程,想要拿到「博士學位」意味著你讀博期間,必須研究出來一些東西,一大推的硬性指標,論文數量,期刊發表等等,只有達到相應指標,才能拿到「博士學位」!所以每年雖然我國各所高校招錄的博士生,都在7—8萬人左右,博士的學制為3年,但是大多數博士生都不能順利畢業,很多博士生都要面領著「延時畢業」!
  • 博士畢業生,去二本大學當老師值得嗎?
    「博士畢業生,去二本大學當老師值得嗎?」有人問。博士去二本學校當老師值得嗎?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怪:是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能去二本學校任教呢?如果是本碩博都在名校就讀,而且還有海外「鍍金」經歷的博士,那麼去二本的學校任教從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屈才,這種款式的博士很多人認為應該去那些211或者985大學去碰碰運氣。當然,本碩博都在國內名校就讀的博士,也不是非得去985或者211大學不可,畢竟現在很多名牌大學雖然也每年都在招教師,但名牌大學的教師競聘,競爭還是非常大的。
  • 全國碩士、博士畢業生增長趨勢分析
    表1: 1999年~2019年全國碩士、博士畢業生人數統計表從統計表數據分析可知:1、高校碩士畢業生,1999年的4萬人左右,2019年57萬人左右,增長率約為1264.8%;2、科研院所碩士畢業生,1999年2346人,2019年6006人
  • 全國碩士、博士畢業生增長趨勢分析
    從統計表數據分析可知:1、高校碩士畢業生,1999年的4萬人左右,2019年57萬人左右,增長率約為1264.8%;2、科研院所碩士畢業生,1999年2346人,2019年6006人,增長率約為156%;3、高校博士畢業生,1999年8749人
  • 四川省2020屆高校畢業生:54%的博士畢業於川大
    調查數據分析顯示,高校畢業生工作總的滿意度為90.22%。畢業研究生工作總的滿意度(93.32%),高於本科畢業生(89.87%)和專科畢業生(90.29%)。高校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為69.55%。畢業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專科畢業生的就業與專業相關度分別為83.65%、71.06%、67.03%。學歷越高,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越高。高校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為78.42%。
  • 共6125名博士,北京大學2017-2019年授予博士學位名單統計分析
    作為我國的知名學府,北京大學一直是全國學子嚮往的最高學府之一。很多學子高考時錯失北大,就通過考研、考博圓夢北大,書寫了人生的新篇章。我國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順利博士畢業一直是無數考博人的夢想。當圓夢北大與取得博士學位這兩個夢想想碰撞時那是怎樣的感覺?
  •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博士,獲001號博士證書,後來他去了哪兒?
    &34;——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博士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每個博士都代表著他在某一領域有著突出的研究或者成果。有人估計要問了,最高的不是博士後嗎?不不不,博士後並不是學位稱呼,而是一段工作經歷,可以理解為博士畢業後繼續深造研究。
  • 排名世界第一的同濟土木,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2015~2018屆畢業生人數對比表 小結 本科生畢業人數相比於2015年的巔峰,少了105人;碩士生相比於2014的巔峰,也少了45人;博士生減少的幅度倒是不大。
  • 近年來,華科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公布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披露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及去向根據華科的公開數據小編梳理了下我們各位huster的就業情況畢業生基本情況其中各學歷學生就業率都在93%以上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總共6837人,就業率96.36%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總共5241 人
  • 權威數據:我國到底有多少大學、去年有多少大學生和碩博士畢業
    2020年6月10日,我們國家教育部發布了2019的工作數據,對我國2019年各類教育情況作了權威統計。 讓我們看一下我們2019年全國的高等教育情況吧,看看全國到底有多少所大學。 先來看看全國高等教育基本情況:
  • 博士畢業後,能去什麼級別的單位工作?了解一下
    博士文憑,是大學文憑中的最高學歷,那麼,作為一名博士畢業之後,又能夠去什麼樣級別的工作崗位工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討論工作單位的級別,一般情況下,都是限定在體制內。首先,博士畢業之後,如果想要當公務員,一般可以進哪些單位呢?每一年,各地的組織部門,都在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博士是組織部門引進人才的時候重點引進的對象。大家注意觀察清華北大每年發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在北大畢業生中,每年都有一大批人才,被各地組織部門引進了。這些北大的博士,很多人都被分配到了省直機關工作。
  • 那些讀了頂尖美本的人,畢業都去了哪兒?
    五月伊始,申請季隨著各校Offer放出已經走遠,又一年的畢業季拉開了帷幕,有些學校的畢業典禮甚至已經開完了。每每這個時候,不論是身處美本還在讀的同學們,還是剛拿到錄取通知書不知道如何選校的朋友們,都會好奇那些讀了頂尖美本的畢業生們最後都去了哪兒。不同於中國大學,美國大學十分看重學生畢業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