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一早,鐘山先鋒幸福站——小衛街站的兩層小樓旁,已聚集70多位居民,小衛街社區每周兩次的「金陵健步走」活動準時開啟。隊伍從這裡出發,沿著紫金山腳走到水榭,再折返回來。「這是我們健步走的起始點,更是我們幸福的出發點。」居民朱阿姨指著門頭笑言。
鐘山先鋒幸福站,是孝陵衛街道今年重點打造的「書記項目」。針對老舊小區老齡化嚴重、衛生環境差、文化生活單一等問題,以黨建引領,整合全社會資源紮根社區,解決居民「急難愁盼」,打造新時期社會治理樣板。
匯聚社會力量,打造「資源樞紐」
沿著鐵匠營小區一直往裡走,鐘山先鋒幸福站——小衛街站順坡而立。今年6月,這棟小樓打開了「幸福大門」。
2017年,孝陵衛街道開始打造「鐘山先鋒」黨建品牌,結合區域特點整合力量,通過校區、社區、園區、街區「四區聯動」的模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用黨建來穿針引線,讓各方資源在這裡交匯融通,解決老舊小區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孝陵衛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明勇,是鐘山先鋒幸福小站的「操盤手」,在他看來,基層黨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整合力量,把各類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納入基層治理體系,為居民打造幸福家園。
走進鐘山先鋒幸福站小衛街站點,這樣的理念隨處可見。一樓,社會組織、轄區企業紛紛落戶,金牌調解室、板凳議事會都有各自陣地。二樓體現公益色彩,門口的慈善超市為社區困難人群提供服務,裡面還有日間照料室,讓給老人充分的活動空間。
載體有了,誰來提供服務?「從敲門大姐、綠管家等社區居民自發的志願組織,到周邊高校院所的學生,再到T80園區的企業,我們這裡的服務主題涵蓋老中青全年齡段。」小衛街社區黨委書記張曄說,通過黨建這根線,社區以公益項目的形式發布需求,精準對接社會資源,把小樓打造成社區的「幸福綜合體」。
讓社會治理充滿人情味
「我是困難人群,聽說超市有愛心價。」8日下午,70多歲的宋阿姨來到慈善超市,店員輸入身份信息審核確認後,原價75元一袋的米立減了10元。「凡是生活必需品,都有降幅明顯的愛心價。」慈善超市負責人何齊坦言。
小衛街社區居民超過5000人,70%以上為拆遷安置農民,困難群體多,鄰裡矛盾多。這樣的「人情味」瀰漫在整個社區,溫暖著居民,融化了堅冰。
細節,往往更有感染力。垃圾分類推進以來,小衛街的督導員們每天準時「上崗」,指導居民精準投放。因為督導的時間與上午買菜有衝突,給志願者們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孝陵衛街道與轄區蔬菜配送單位溝通,直接把新鮮、優惠的蔬菜送到小衛街站,既解決了督導員們的後顧之憂,也為社區居民提供最急需的服務。
幸福服務站裡,辦公電腦、電子體重秤、血糖血壓檢測儀等微服務設備擺放整齊,角落一臺老式縫紉機尤為顯眼。社區的「巧線婆婆」是縫紉機的操作者。「幫助居民縫縫補補,穿線織衣,和諧的鄰裡關係就在這些點滴裡建設起來。」邢金陵已經當了多年「巧線婆婆」,以前,她和老姐妹們一到冬天就會編織毛線手套、帽子送給社區孤寡老人,「現在我們有了固定的服務場所,居民有需求直接可以到幸福小站來。」
提升「人情味」的濃度,小衛街社區把黨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合,通過志願服務弘揚文明新風尚,傳播社會正能量,加速推進社區治理新格局建設。
人人都能當社區主播
「玲子書記,我昨天在抖音刷到你了。」「你們在哪裡拍的垃圾分類宣傳視頻啊,我也想用這個設備。」前不久,小衛街社區的抖音號上,社區副書記仇玲子直播宣傳垃圾分類小視頻「火」了,而這場直播的現場,就在鐘山先鋒幸福站。
鐘山先鋒直播間,是幸福站最大的亮點。這裡不僅有專業的燈光設備,還專門用隔音棉進行了處理,社區、社會組織通過直播方式,向廣大社區居民傳遞及時有效的惠民服務。同時,這裡還對轄區內的企業開放,提供直播帶貨等功能。
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我們第一期就以垃圾分類試水,後面的節目中邀請志願者團隊跟大家進行線上分享。」仇玲子介紹說,視頻發布後,居民反響熱烈,「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更具宣傳效果。」
如今,幸福站的直播間已廣泛運用到微黨課學習、文明創建等工作中。伴隨著宣傳效能的持續提升,激起了居民群眾的內心訴求:也想通過鐘山先鋒直播間,在社區過把「網紅癮」。仇玲子介紹,社區正計劃將該平臺功能進行拓展,適用於社區各項居民群眾的活動。
基層黨建好不好?百姓心裡「有桿秤」。如今,小衛街社區的居民閒下來就會到幸福站裡坐坐,這裡幾乎成為第二個社區服務中心。「敲門大姐」朱蘭珍說:「幸福站樓不大,但裝滿了群眾的關切;樓不高,卻紮根在居民的心裡。」
記者 盛文虎 本報見習記者 胡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