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考上哈佛的小男孩叫丁丁,丁丁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丁丁在他出生的時候就被醫生診斷為是腦癱,而且是非常嚴重的,醫生也很直白的和他的媽媽說,孩子基本上沒有搶救的價值,長大以後也可能面對癱瘓的風險。
丁丁的爸爸聽到這個消息,就放棄了丁丁,離開了他們母子,醫生這樣的說法,丁丁的媽媽也並沒有放棄丁丁,而是用盡全力救下了自己的兒子。
照顧一個孩子,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甚至兩個人照顧一個小朋友都照顧不好。
但是丁丁的媽媽,自己一個人照顧一個患有腦癱的孩子,丁丁的媽媽告訴自己: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的,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在丁丁小的時候。
由於丁丁的發育比其他孩子慢很多,所以普通孩子學幾次就會的事情,他一定是需要學習更長時間的,可能是幾天、幾個星期甚至是幾個月,比較幸運的是丁丁雖然大腦被診斷有問題,但是他的智力卻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會在運動上存在一些障礙,丁丁的媽媽總是非常努力的教丁丁學習,丁丁自己也非常努力。
2007年,丁丁考入北京大學。2011年,進入北大的國際法學院讀研。2016年被哈佛的法學院錄取。
就這樣連醫生都要放棄的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做到了正常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那麼到底丁丁的媽媽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呢?
第1點,如果想讓孩子堅持下去,內驅力更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想讓他有持續性的成功,那麼比監督孩子更重要的就是要培養他的主動性,只有他自己喜歡學習,願意從探知中得到答案,才能有可能持續的成功。
第2點,要知道自己是兒子堅強的靠山。
很多父母,雖然嘴上說著自己是孩子堅強的後盾,但孩子面對困難時總是覺得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無論什麼問題,都讓孩子自己面對,這樣孩子都得不到應該有的保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有時可能會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甚至是受欺負,那麼在面對這個時候,家長也一定要為自己的孩子討回公道,而不是一味的隱忍,讓孩子覺得沒有人能保護他。
第3點,要學會讓孩子獨立。
在丁丁的成長過程當中,丁丁的媽媽會學會放手,讓丁丁自己獨立的去完成一些事情,他非常堅信丁丁不是做不好,只是做的比同齡人慢一些,所以他也會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著丁丁,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才能夠讓孩子更自信。
第4點,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對於像丁丁這樣有殘疾的小朋友,家長也一定要更加照顧他的自尊心,不要在他面前提及「殘疾」這樣有可能刺傷他的字眼,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才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