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喜樂元宵#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
每一年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忙活著耍龍燈,辦燈會。
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會希望吃上一桌熱氣騰騰的團圓飯。
然而,新年才過不久。大家剛剛鬧過了春節,在正月初六七的時候都已經回到城市上班了。
在農村老家,現在留下來最多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其次,是一些還沒有出去來得及出去打工的中年人。
年輕人都噔噔噔地出去上班了,只留下年紀大的人在農村老家過元宵。農村的傳統文化漸漸成為過往,隨著農村新一代開始逐步進入城市,城市的生活也將會越來越熱鬧。
傳統的元宵節燈會很是熱鬧。在我的記憶中,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鄉村的傳統節日氛圍很是濃厚,一到過節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
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夜,元宵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元旦等等。
每逢佳節不光有假期,而且還可以盡情的玩耍,那種回憶甚是難忘!
中華的智慧全部在於勞苦大眾,人民用雙手創造了財富,也用雙手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精彩的文明。
在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在大紅紙上寫上各種各樣的燈謎,凡是猜中者都有禮物想送。當然禮物不需要有多貴重,只要讓玩的人開心就好了。
現在的手機很普及,百度搜一搜什麼都有了,猜燈謎對於當代人也不是什麼難事兒了。如果太難的話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哈哈。
耍龍燈,現在從小就生活城市中的人很少見到,偶爾看到了會覺得很稀奇,但在我的家鄉蕪湖,幾乎每年都會有人耍龍燈。
龍燈一般很長,最長的有好幾百節,都是由匠人用紙一點一點慢慢扎出來的。每一節龍燈下面都有一條板凳面板支撐著,長長的板凳四條腿都被卸下來了,只留下一個孔插著一根木棒,用來扛在肩頭的時候方便用手支撐的。
靜態的龍燈看起來像一條長長的直線,有時候偶爾拐幾個彎,在大街小巷中穿行。而在兩旁有鑼鼓和鞭炮開道。
每當龍燈耍起來的時候才是最好看的風景。當一條龍燈準備進入一個新的村莊的時候,村莊的主人一般會致以熱烈歡迎,鑼鼓聲齊鳴,禮炮道路兩旁開道,人群歡呼簇擁,紛紛探出腦袋希望看得更清楚一些。
耍龍燈的地點一般都是選在村莊裡最寬敞的地方。在過去,村子裡都有曬穀場,就像一個大大的現代化廣場,既方便了龍燈耍得更好更歡樂更有勁,又可以讓各位街坊鄉裡等觀眾們看得更過癮更起勁。
而如今的曬穀場已是荒草萋萋,再經過雨水反覆地衝刷已是一片泥濘,早就無人打理了。現代化農業在農村的發展既解放了勞動人民的雙手,也影響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慣。同時,也逐漸影響著鄉村的傳統文化。
耍龍燈耍的不是一條簡簡單單的紙龍,更是一種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憶與紀念。也是對於我們祖先的勤勞與智慧的敬仰,更是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萬事順利,子孫興旺的美好祝願。
除了耍龍燈,我們在元宵節的時候也會耍些馬燈。馬燈的角色都是由單人扮演,出角的有老人也有小孩,只要你會耍,化個妝你就是角。看馬燈也是比較有意思的,那些會耍的一出場,人們就能猜出這是個啥,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包公等等等一個個粉墨登場。
馬燈的陣營相對來說,沒有龍燈那麼氣勢恢宏,但也是很與意思的,馬燈的丑角一出場若是表演到位,更是趣味橫生,瞬間帶動整個現場表演的氛圍,觀眾更是會被逗得一陣陣歡呼雀躍。
正月裡,元宵節除了龍燈和馬燈,我們這裡也有人家回來唱魚燈,一個個奇形怪狀的魚,又大的,有小的,有黑的,有白的,有胖的,也有瘦的,在人群的簇擁中,一條一條的從眼前穿行而過,還有一些根本叫不上名字的魚,但整個現場很是熱鬧。
正月裡我們家鄉的燈會最多,各種各樣,精彩紛呈,目不暇接。你若來的正是時候,一天的時間有時候可以看到好幾場精彩的燈會,這不,張家的龍燈剛剛走,這邊王家的馬燈又來了,好不熱鬧。
除了燈會,我們在元宵節的時候也喜歡吃湯圓。圓圓的湯圓,雪白雪白的,經過沸水一煮,糯米製成的湯圓瞬間變得晶瑩剔透,軟彈可口。一口咬下去,裡面香甜的汁水流出來了,有芝麻餡的,有紅豆餡的,還有素湯圓,可不好吃呢。
在享受燈會與湯圓的時候,農村人對元宵節這一天的晚宴非常重視,幾乎和過年一樣。在過去的時候,農村的習俗就是必須過了元宵節才出來打工,要不然這個年就是過得不完整不盡興的。
只是這種既定成熟的習俗,漸漸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的發生著改變。雖然,現在的農村人也非常重視元宵節,但如今已經不再重視在哪裡過。在農村的時候是過,在城市中也是過,分開的也可以過,在一起的時候也可以過,一個人的元宵節也很常見。我想,那種對於傳統元宵節的文化習俗固有的觀念如今依舊存在於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吧。
在過去,正月裡正是人們慶祝歡呼的時刻。第一,不急著下田幹活,因為插秧播種的時節沒有到,人們有足夠的時節來盡情歡呼與慶賀;第二,因為剛剛過了新年,為了新的一年裡能夠再次獲得豐收,希望老天爺能夠風調雨順,不鬧自然災害。
正月裡,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