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一群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學,或經商。鄉賢教化鄉民、反哺桑梓,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構建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鄉賢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不同鄉賢在各自領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書法大家———李宓
明萬曆間,漳州民間誕生了一位後來名震京師,並為當時書壇領袖人物董其昌十分讚嘆的書法家,他就是書寫《嘉濟廟碑》的作者李宓。
一、布衣李宓的生平
李宓的生平,以清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最為詳要,該志卷48《紀遺上》云:李宓,字羲民,龍溪人,家在萬松關下(今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西坑村)。「工諸體書,琳宮碑額,揮灑最多。華亭董文敏(即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嘗具書幣請其書,自嘆不及也。晚以黃庭內外經,一經一緯,右軍書外景而不書內景,遂續三千字補之。結體工妙,纖人無倫。論者以為如天女散花,繁彩麗密,自然縹緲也。王弱林於燕得片石,為玉枕蘭亭,嘆其精絕,但不知為漳人耳。所書黃庭一石,數年前為郡守張西圃鎮購去,允為近代絕手。」
這段不足二百字的記述,透露出有關李宓的諸多信息:
1、李宓精通諸體書法。
2、李宓的書法為當時稱雄書壇的董其昌所賞識。
3、李宓曾續寫黃庭內經三千字,並有刻石傳世。
4、李宓曾題刻「玉枕蘭亭」於石上。
另據民間傳說及民國時期翁國梁先生《漳州史跡·嘉濟廟》一文載:李宓為漳州東坂後人。青年時期在一家水果店打工,為老闆書寫柑籠竹籤。當時漳州蘆柑作為地方特產進貢朝廷,朝官見柑籠題籤字體俊逸精妙,競先傳閱收藏。從不輕易讚許他人的一代書法家董其昌見後亦自嘆不及,並推崇備至。後來在京為東閣大學士的林釺告老回漳州時,曾請董其昌為漳州嘉濟廟碑文書丹,董堅辭,對林釺說:「漳有李宓在,何必舍近而圖遠?」李宓名聲自此大振,為世人所知。
但志書及傳聞對李宓的生卒語焉不詳。據上述記載及後面將要述及的文獻資料考察,李宓當與董其昌、林釺、張燮、黃道周、徐霞客為同時代人,生活於明萬曆前後數十年間。從《陳祝皇先生禦寇救荒功德碑》立石時間判斷,崇禎年間,李宓尚在。
二、李宓傳世作品的辨定
李宓的書法作品,目前可以明確認定計有8件。
1、《黃庭內經》三千字。依《漳州府志》記述,其字「結體工妙,纖人無倫。論者以為如天女散花,繁彩麗密,自然縹緲也。」後人石,「為郡守張西圃鎮購去,允為近代絕手」,後不知所終。
2、「玉枕蘭亭」刻石。《漳州府志》記為郡人王弱林所得,「嘆為精絕」。後不知落人何人之手,亦絕跡人寰。
3、《修建嘉濟廟聖跡碑記》一通,林釺撰文,萬曆四十六年立石。碑石今仍完整無缺,存於今薌城區青年路嘉濟廟舊址內。漳州市歷史學會曾將碑刻拓印,廣為傳布。
4、《秋圃晨機圖》詩碑一通。天啟甲子(1624年)5月,龍溪七子之一張燮為徐霞客母親八十大壽賦律一首,約請李宓書寫,寄賀徐母壽誕。後入石,今存於江蘇省江陰徐霞客故居晴山堂內,拓片編人《晴山堂法帖》,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5、《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碑。王志道撰文,萬曆三十五年立石。碑石今存於漳州平和縣三平寺內,可惜已為烈火焚裂,幾不能辨。殘石碑文由張大偉館長拓印、收藏於漳州圖書館內。
6、《南山寺放生池碑記》一通。王志遠撰文,萬曆四十六年立石,與嘉濟廟聖跡碑記為同一年。碑石因長期嵌入寺牆內,故前賢故老不知此碑之存在,地方志書亦未記載。2001年初,為漳州圖書館張大偉館長發現並拓印,收藏於漳州圖書館內。碑石基本完整,惟左下方題刻有少些殘缺,今存於南山寺內。
7、《陳祝皇先生禦寇荒功德碑》一通。據清康熙《龍溪縣誌》卷11《人物》載:裡人楊攀撰文,邑人李宓書法丹並篆額。王作人先生留有篆額拓片,可惜未將碑文拓存。後碑廢,不知去處。
8、小楷《心經》石屏一座。據民國翁國梁《漳州史跡》一書記載,原為振成巷某收藏家所藏,後不明下落。
存疑作品三件,一為《馬肚鳳池承恩春卿世德坊》一碑,一為東嶽廟障牆「岱宗」二字手跡。此事見清光緒《漳州府志》卷48《紀遺上》,緊接記述李宓黃庭一石後,志文寫道:「當時陳日炳者,雅相伯仲。今馬肚鳳池承恩春卿世德坊及東嶽障牆『岱宗』兩字,是其遺蹟也。」承張大偉館長提示,細察全文,這兩處碑文應為陳日炳所書,而不是李宓,過去諸多論者誤矣。第三為墓志銘一方。2001年春節,冷於冰先生告之圖書館張大偉館長:姜園亭近時出土墓志銘一方,目睹者確為李宓所書。事後復求觀賞,收藏者因其珍貴,秘不示人。筆者未見此銘,難斷其真偽,故存疑焉。願此墓志銘今後能與世人見面,則幸哉。(本文源自「龍文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