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播出,又把清宮劇推上了一個熱潮!尤其是於正大大的《延禧攻略》,截止到目前為止,播放量已經破100億了,可謂是人氣口碑雙豐收!
說到這次的《延禧攻略》的大火,演員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製作方面,這部劇的製作真的是可以說是「大製作」,尤其是服化道方面,與其他的清宮劇不同,《延禧攻略》的服化道都是質量槓槓的!於正大大還說過:「沒有一部劇的服化道的製作可以超過《延禧攻略》」。
而為什麼說《延禧攻略》的服化道厲害呢,尤其是服裝方面,是因為有這三樣東西。
1、絨花頭飾
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在唐朝的時候,絨花被列為皇室貢品。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開始流入民間,人們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等重要的日子的時候會佩戴絨花,討一個好兆頭。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國內的絨花傳承人就只有一位——趙樹憲先生。只有他的工作室有完整的絨花製作技術。
2、京繡服裝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刺繡工藝,在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主要用於宮廷裝飾和服飾,屬於「燕京八絕」之一。京繡中最好的是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十分精緻華貴。2014年11月11日,京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京繡的傳承人很少,京繡的手藝也瀕臨失傳。
3、緙絲團扇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宋元朝代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的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來織造帝後的服飾以及其他的一些名貴的書畫等。
其實緙絲的技藝很厲害,它不同於其他的一些編織技藝,它採用的是「通經斷緯」的織法,有點無中生有的意思。2009年9月,緙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國內的傳承人王金山等。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這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了大眾的視線,而上周的《快樂大本營》更是請來了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觀眾們講解緙絲、京繡、絨花等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及製作流程。
南京絨花的傳承人趙樹憲具體給觀眾們介紹了劇中富察皇后的這款絨花頭飾,讓觀眾了解了這上面的絨花所代表的寓意,還給觀眾們講解了宮廷中不同等級的女人在佩戴絨花的花樣上的不同和禮儀,另外趙樹憲老師向觀眾們說明了絨花的發展現狀,呼籲觀眾要保護好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繡的工藝匠人張紅葉老師向觀眾介紹了圖中乾隆身上穿的這件龍袍,花費了8位繡工大半年的時間繡制而成,甚至連上面的繡珠都是立體的,可見其珍貴的價值。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京繡獨特的魅力!
緙絲的工藝傳人顧建東老師向觀眾介紹了劇中高貴妃的這款團扇,是雖說是仿製的故宮博物院的原版,但是這件團扇的製作工藝也是很厲害的,畢竟緙絲這門技藝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