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它們在本源上是相同的。
講起現代科學,大家就會古代卦象。而這裡就避不開一本書,那就是《易經》。
《易經》反應了故事、情景以及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分別用六十四種卦象去展示。如果我們細細琢磨,其實他不是一種迷信,而是對自然法則的科學解釋。
在一套考試卷子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關於《易經》的題目。
《易經》卦象走進高考,一時引起眾人高度關注。其實,這並非是《易經》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林林總總,為何近年獨偏愛《易經》?
這還得《易經》這本書的性質說起。
宋代朱熹說:「《易》本卜筮之書。」許多人對《易經》的認知都停留在「佔卜」上。
《易經》一書最早確實是被用於佔卜,易學權威專家張其成認為「如果把《易經》僅僅看成是一本佔卜算命的書,這將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樁『冤假錯案』。」
宋代朱熹說:「《易》本卜筮之書。」許多人對《易經》的認知都停留在「佔卜」上。《易經》一書最早確實是被用於佔卜,易學權威專家張其成認為「如果把《易經》僅僅看成是一本佔卜算命的書,這將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樁『冤假錯案』。」
首先,易經裡面,沒有五行論,沒有天幹地支這些理論。凡是玩天幹地支的,都不是易經。
其實,易經裡面沒有宿命論,沒有萬事前定論。易經的天命,指天的意志,而不是宿命。
再次,已經裡面沒有天文學,佔星這些東西。
你要是看清了這三點,就已經走出易經的迷信陰影了。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易經》,如何才能學好它?
舉一個坎卦的例子。看到卦名坎字,我們首先為想到水,因為坎為水的言論幾乎盡人皆知。
但是當我們閱讀古經文時卻看不到經文中明顯與水相關的內容,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害怕可能有與常識相違背的結論出現。
古經文不談論水就說明坎與水無關,就說明坎為水的常識性觀念可能有錯誤。
我們不能受常識觀念的限制,非要生拉硬扯的將經文曲解到與水相關。
習坎,入於坎窞,是說掉進了深坑陷阱之中,爻辭中沒有主語,我們暫假定為路人。
坎有險,求小得,是說掉進來的這個深坑壁有些陡,路人只能爬上來一小段,不能成功脫險。當有人不小心掉進深坑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救,也就是設法自己爬上來,這段爻辭是說這個坑有些陡,人掉進去能自救,但不能成功。
來之坎,坎險且忱,入於坎窞勿用,險為陡,忱為深,這個坎又深又陡,人掉進去就別想再爬出來,無法實施自救。
擺正思維方式,不要迷失方向
以上舉的例子都是世間法,只要擺正思維,就能輕鬆理解《易經》裡的大智慧。
人像一幅傳世名畫,被現代觀念塗鴉。
其實《易經》沒有那麼玄乎,只是現在的人缺少專氣致柔的感覺去把握它。
世界很美好,有很多未知的大智慧等著我們去挖掘,真有興趣去學習《易經》的朋友,可以在效法古人的過程中認識世界,獲得更好的生活。
《易經》的本質是,「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社會經典事件合集」。概括來說就是「事典」。這和字典、詞典相似,只不過整理的內容是事件。
所以說有些人在社會中總是遇到麻煩坎坷,而有些人一帆風順事業有成,古人早把一部分智慧總結道《易經》裡了。
我現在在讀這本是白話文圖解版本的《圖解易經》,不光有古人的文言文,還搭配了專業的白話文翻譯,有些難懂的案例還用精美的插圖展示了出來,真的是把晦澀難懂的大智慧通俗易懂的講給我們了。
《易經》不同於其他書籍,它的智慧學到了就能用到現實的生活工作中,可以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易經》不是教你怎麼算卦,而是教你一種做事的思維方法,那些難踩的坑,古人都替你踩過了,你只需要從書裡找到它們,不去做就能節約很多時間和成本。
在同一件事情上,《易經》可以幫你列出多種選擇,你只需要選擇最好的那條路。
話不多說,裡面的大智慧一篇文章講不完,想早點了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圖片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