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期的幾篇文章中,小夥伴們在評論區裡十分活躍。
而在探討本科生與專科生在就業方面的差距時,有小夥伴一直強調本科生不一定比專科生混得好的現實。
雖然無法用那些個例來否定本科生在門檻和發展空間兩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但也確實說明了一個問題:
儘管本科生具有一定優勢,但在未來不一定能獨佔鰲頭。
本科生就一定比專科生強嗎?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學歷只是起點
本科相對於專科,其首要的優勢便是能夠符合目前國內大部分行業崗位的最低門檻要求。
很多招聘廣告上都明明確確標著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字樣,這直接為一部分專科學歷的同學關上了大門。
可金子總會發光。
雖然渠道很少,但能力強的專科同學同樣可以通過其他的人力資源渠道來實現職位的躍遷。
雖然其過程會相對困難,但並非沒有機會。
即便擁有門檻條件方面的優勢,但依然不能說明本科生就能在未來的就業當中穩勝專科生一籌。
二、企業招聘勞動力的目的
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
企業招聘勞動力的目的是利用勞動力為其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
用相對通俗的話來講:企業需要更能賺錢的人。
之所以大部分企業選擇本科學歷作為應聘的門檻,主要是為了在招聘的過程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而在另一方面,相對於專科生,大部分本科生在綜合素質方面要更為突出。
如果專科同學擁有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能夠證明自己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企業會更樂意選擇你並提拔你。
因為你有被利用的價值,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和財富
而你的工資卻遠遠不能比上你的勞動價值,這中間產生的剩餘價值就成為了你與其他人競爭的砝碼。
而這個時候的學歷在盈利面前,根本毫無意義。
三、努力是選擇的基礎
現在有一種說法比較流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是特指某一個時間節點或是事件,比如學校的選擇,城市的選擇以及未來就業方向的選擇。
但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努力和選擇就好像是一個事件的節點,往往將兩個事件聯繫在一起,而並非某個獨立的方面。
因為有了之前的努力,所以才有了現在選擇的機會。
因為擁有了選擇的機會,所以在做出正確的選擇之後,努力變得更有意義 ,也成為獲得下一次選擇機會的積澱。
所以在這裡,努力與選擇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
過於重視主觀方面的選擇,而忽略客觀方面的努力,認為只要擁有本科學歷的優勢,就能夠在未來的就業道路中獲得優勝。這樣的想法是有失妥當的。
正如我們高中時所學的: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但其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需要我們通過不懈努力,完成更多的量變才能達到最後的質變,並走向成功。
而這些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學歷就能夠決定的。
四、成功並非只有一個標準
我認為人生的道路很長,而成敗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下定論的。
但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在一生能力最突出的階段,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爭取更多的資源,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家人。
這就導致了人們傾向於用更為明顯的物質標準來量化誰是成功的,誰是失敗的。
金錢,榮譽,權力,地位。
要想得到其中之一,都需要花費驚人的資源和毅力。
大家前僕後繼,都想獲得那塊蛋糕,可蛋糕只有一個,總有人無法吃到。
得到蛋糕的人希望自己能夠守住蛋糕,並為下一代創造再次爭到蛋糕的機會。
沒有爭到蛋糕的人則一直想找機會把蛋糕搶過來,甚至希望通過下一代爭到蛋糕讓自己一飽口福。
於是在不斷的輪迴當中,爭到蛋糕和守住蛋糕就成了社會上普遍認可的成功,而無外乎其他。
其實小夥伴們真正的關注點不在於誰比誰強,而在於爭到蛋糕的一定是本科生而不是專科生嗎?
當然不是,誰都有可能爭到蛋糕。
可有的人喜歡擼串,就比如我,還喜歡多撒些孜然。
那麼,本科生就一定比專科生強嗎?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