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法庫老照片》文章發表後,有很多康平的讀者希望看到康平的老照片,為了使《康平老照片》儘快與讀者見面,筆者以康平縣政協文史資料第19集資料為藍本,增加了一些日常收集的康平過去的圖片,輔以簡要說明形成此文。
圖片按照一九四五年「九三」勝利前、新中國建立前到抗日勝利、新中國建國後三個時間段劃分,每個時間段以人物、事件留念、實物的順序排列。
「九三」勝利前夕的康平影像
徐之振
二牛所口鎮金家窩堡人,光緒年間秀才,1945年病故。
劉翔閣
劉翔閣,字集雲,1893年出生於遼寧省法庫縣法庫鎮人。1932年6月,劉翔閣在法庫、昌圖、康平一帶招募義勇軍數百人.舉起抗日大旗。1932年9月初,劉翔閣率部圍攻法庫縣城,後接受遼北專員高蔭周指令撤到康平縣境內哈爾沁屯一帶活動,遭日偽軍圍擊而失勢。1970年2月26日,劉翔閣病逝於北京,終年77歲。1978年,劉翔閣得到落實政策恢復名譽。
魏國昌
魏國昌(1906--1937),字興華,康平縣孔家窩堡人,幼讀私塾,1924年在奉天教會醫院學醫期間,結識愛國人士閻寶航和滿洲地區中共地下黨員蘇子元等,接受民主進步思想並參加過閻寶航等組織的奉天各界「聲援五卅運動」反帝愛國大遊行等活動。民國十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之後經組織安排等到北平參加「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並在其宣傳組工作。是年冬,以抗日救國會「特派員」身份協助高蔭周宣撫蒙邊任專員公署「副官處長」到康平說服地方武裝劉敘五及綠林杜洪奎等共千餘人接受改編,組建抗日義勇軍等第六路軍,抗日義勇軍從康平撤出後,經組織選派參加蘇聯紅軍總參情報局遠東情報部門訓練,並在東北從事對日國際情報工作,1937年派赴蘇聯期間在革命中犧牲。20世紀20年代末,魏國昌(右二)和閻寶航(左一)等愛國進步人士合影
1921年康平名醫李德軒考入鐵嶺醫士學堂,1923年末李德軒畢業合影
孫國臣
孫國臣,賀號孫老國(1895-1962),康平縣人。1895年秋,生於康平縣張強鎮農民家庭。少年時,聰明好學,喜讀詩書,成年後開辦全德書局。▲康德八年三月十九日康平縣小莫力克林鴻恩全家撮影紀念
▲1938年葛子昱夫婦合影
▲葛家
郝官鎮遼代建築——古塔
經風雨侵蝕後的狀態。寶塔寺古塔。建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代(公元921-926年間),是與祺州城址同時期建築的遼代佛塔,塔身為磚築實心八角形十三級密簷結構建築,塔高30餘米,基高2.3米,塔身八面有佛龕,佛龕內有磚雕座佛,保護範圍為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面積4000平方米。有塔必有廟,此處原有清代寶塔寺三層大殿建築基址,寶塔寺廟已於土改時期掘毀,現存有照壁,兩個旗杆,一對石獅子
▲清代寶塔寺前的石獅
▲清代郝官鎮寶塔寺
喇嘛寺院一唐僧廟
唐僧廟遺址位於張強鎮唐僧廟村街中,唐僧廟原為蒙古族包氏家廟,因該廟附近有棵高大楓樹,果實似金元寶,敬取名寶山寺,鹹豐年間擴建為喇嘛廟,取蒙古崇尚的吉樣數字「九」字的倍數,擴建成八十ー間,擴建中喇嘛布施最多,為永琪功德,定廟名為「唐格僧」,具「僧」為蒙古語譯音,為廟宇之意。後來隨著大量漢人的遷入,因不習蒙語,說話時加個「廟」字省去「格」"字,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逐定唐僧廟。據調查,唐僧廟毀於1957年土改前後,遺址現為村民住宅,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30米,分布面積69000平方米,屬清代寺廟遺址。
▲陶岱屯長壽寺
長壽月夜——康平八景之一
康平文廟
康平文廟位於康平一中校園,有史料記載,建於清光緒九年,拆毀於1949年現古蹟無存。《康平縣誌》記載,文廟建造伊始,歷時三載,光緒十三年竣工。原有大成殿三間,崇聖伺三間,上跨泮池橋一座,大成門三間,照壁、魁星樓各屬清代寺廟遺址。小塔子渡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影像
趙東寰
遼吉軍區司令員鄧華(後改建制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司令員)
呂明仁
呂明仁,原名呂其惠,字希歐。1914年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王家鎮一個漁民家庭。曾任通魯(通遼、開魯)中心縣委書記、中共哲裡木盟地委書記兼哲裡木盟政府副主席等職。1947年4月12日在執行緊急軍事任務的徵途中,強渡遼河不幸遇難 ,時年31歲。
呂明仁和妻子丁修
邱含光,字尚志,原名魏雙弼,1914年出生,河北交河縣人,初中畢業後在本村小學任教,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獻(獻縣)交(交河縣)聯合縣任區委宣傳委員、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長等職。1945年10月奉調東北,11月下旬到康平任民主政府縣長。同年12月13日在「卍字會事件」中不幸犧犧牲,年僅31歲。(照片僅存畫像)圖文來源:《康平文史資料》《烽火三年》
關起義
關起義
關起義烈士,字翼青,別名劉元復,蒙名吉魯木圖。1904年生於遼寧省康平縣西關屯一戶蒙古族農民家庭。關起義幼年喪父,靠母親撫養。小時在本村私塾就讀,後又在鄭家屯讀初、高級師範六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年輕的關起義毅然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6年底,關起義被任命為察哈爾盟代理盟長。1947年1月6日,關起義一行來到哈叭嘎區奇門地溝宋家營子開展工作時與敵人遭遇。關起義壯烈犧牲,年僅43歲。鄧華
鄧華(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 ,湖南郴縣人。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黨代表、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八路軍軍分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旅政治委員,東北保安副司令兼瀋陽市衛戍司令、遼吉軍區司令員、縱隊司令員、軍長、兵團司令員等職。馬慶功
馬慶功(1923.8-1993.10),回族,河北獻縣人。馬本齋族侄。1938年2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後任遼吉軍區第一軍分區第14團團長。參加了四平、遼瀋、平津戰役。1993年10月去世。馬慶功
段志清
劉世昌
劉世昌(1921年-2010年9月19日),河北省安國縣人,回族,1938年參加革命,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瀋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遼吉軍區瀋北支隊政治委員,遼北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獨立十二師政治部主任曾敬凡和韓平夫婦
曾敬凡(1915-1989)湖南省茶陵縣人,1927年參加工農革命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寧軍區第二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蒙漢聯軍臨時指揮部司令員,遼南挺進支隊司令員,遼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張慶誠和李淑英夫婦
1946年冬,遼吉一分區黨政軍機關轉移,一直堅持遊擊鬥爭的遼北部分地方武裝,為保存實力,他們艱苦跋涉數千裡,終於在1947年找到省委,史上稱這次運動為「小長徵」。圖文來自《康平文史資料》和《烽火三年》
白錫昌(1865-1963),滿族,原籍山東濟南府人,1891年投奔親屬來到康平縣,擅長醫治「紅傷」,通曉蒙語。戰爭年代,由於他的醫術精湛,不惜身家性命,搶救了我軍許多革命戰士及重要幹部,今人欽佩。在康平縣界掛牌行醫50餘年,醫德高尚,深受百姓敬重,人稱「大鬍子神醫」。照片攝於1946年農曆8月,三人小組彭協中同白錫昌合影。來源《康平文史資料》
楊家泰和夫人張雲卿
1947年2月28日偵察科長楊家泰來白錫昌家治病養傷,4月8日痊癒回歸部隊,拜白錫昌為義父。不久楊家泰攜夫人張雲卿看望老人家
△一九四七年春,為收復康平等遼北失地,遼吉一分區組織東進支隊,從內蒙奈曼出發,向康平挺進。上為東進途中留影。前左起:孫良才、王丹波;後左起:薛光軍、於之 圖文來源《烽火三年》文字綜合《山城曙光》
遼吉一地委委員於1947年合影左一為軍分區司令員趙東寰、左二為專署專員宋廣常、前排右二為地委書記劉瑞森 來源《烽火三年》
▲1947年3月,敖力營子戰鬥結束後,呂明仁向戰士講話
▲前左起:楊大倫、於之;後左起:李長吉、田雲
楊大倫(1921.03.01—2009.02.04)原名楊維科。河北省獲鹿縣(今鹿泉市)土門村人。1938年參加抗日民軍,11月參加八路軍,入抗大學習。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參加了冀南討頑、百團大戰、魯西北黨邑和莘縣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東北王家窩棚、復興地、圍困長春、在康平縣敖力營子戰鬥中失去右臂。
△原為康平縣七區(小城子)小城子村私人醫生李維一住宅。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二月曾是遼吉一分區衛生處駐地。來源《烽火三年》
1947年春節,遼吉一地委組織部長曾志(左一)、一分區政治部主任馮志祥(前排左ニ)、一地委民運部副部長丁修(後排左一)等領導在轉移駐地奈曼旗合影來源康平博物館
△中共康平縣委第二屆委員會全體人員合影。背景建築為康平縣城內天主教堂,康平縣委、縣政府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六年八月、一九四八年三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兩度在這裡辦公。
△遼吉軍區領導一九四七年與省委主要領導合影。前排左三為省委書記陶鑄(在解放戰爭時期曾多次親臨康平指導工作)、右三為省軍區司令員鄧華(曾於一九四八年十月率東北民主聯軍七縱進駐康平,司令部設在康平縣天主教堂院內)。
▲戰士們在田登科烈士靈柩前(右一劉世昌)
1948年10月康平縣委主要領導人合影。後排站著左起權屹夫、劉啟新、楊西林、華子揚、呂樹文、盛輝、馬慶生、張英、最右者不詳,前排是華子揚家屬及工作人員 來自(康平文史資料)
1949年2月康平縣選派29名南下幹部入關支援全國解放,縣委領導同他們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權屹夫、第五人肖玉蘭,第六人華子揚、第八人楊西林 來源《康平文史資料》
新中國成立後康平新氣象
▲阜新市人大代表白錫昌老先生
▲李德軒瀋陽第四、五屆人大代表
李德軒原名李永馨,字德軒,後改字行。男,漢族。1904年出生於康平縣柳樹屯鄉高大棚村王力崗窩堡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裡。李德軒行醫四十餘年,診病足跡遍及康平全縣,深受廣大群眾的信賴,在醫務界也享有盛譽。遼寧中醫學院教授劉藎文曾撰詩讚譽:「德翁工巧冠醫林,懸壺濟世築著成春,中西結合真名士,術壇歧黃銘眾心。」
▲捨身救戰友英雄李文華
李文華,康平縣勝利鄉文華村人(原稱黑鴉屯),生於1945年10月,1963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1971年2月9日,李文華擔任新兵三連連長,率領新兵進行手榴彈實彈訓練,在訓練中,李文華救新戰士身中20餘塊彈片光榮犧牲。李文華犧牲後,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康平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李文華出生的黑鴉屯生產大隊,命名為文華大隊。
▲小塔子村民分校全體勞作留影
一九七九年任仲夷同志任遼寧省委第一書記,任職期間,為緩解糧食和肉食供應緊張狀況,倡導家庭養兔並在康平縣召開現場會,推廣養兔經驗,還專門開了研究免子飼養、加工的全省會議。1979年2月19日任仲同志親自到康平縣小城子公社視察此項工作。任仲夷和省革委會主任顧向良(左ー)和副主任趙奇(右ー),看望養兔高手陳素蘭老人(上圖左一),親切地與她談話。任仲夷參加了小城子公社趙家店大隊討論組,和農民們進行友好的交談。(底圖)來源《康平文史資料》
▲小學生除四害宣傳
▲1968.9.18瀋陽20中學老師、同學即將奔赴康平上車前合影
▲68年下鄉知青馬欽在蘭家店宿舍前
▲1971年知青王芳在蘭家店青年點宿舍
▲68年下鄉知青在康平第一招待所前留影
▲康平縣首屆青積會勝利公社知青代表同勝利公社領導合影
▲68年下鄉參加康平縣文衛系統理論學習班留影
▲1971年春,蘭家店小隊知青:張靜、陳賢釗、蔣兆元和社員張富友,參加八家子修河勞動場面▲1971年勝利鄉農技站來了小鐵牛
▲勝利鄉農技站駕駛員培訓班
▲把青春獻給黨康平一中九年八班畢業留念
▲1969年康平縣全體軍管會幹部合影
▲康平縣第三屆田徑運動會張強公社體育代表隊留影(1975年5月17日)
▲康平高中首屆畢業生二年二班師生合影(1979.7.10)
▲康平縣高級中學首屆畢業生留影
▲時永生(前排右一)在山東屯辦案時與法院合影
▲時永生(前排右一)1974年去海州鄉「改後」與村幹部合影
1979年參加農業工作會議後,在二牛公社院內合影。前排左ー起組織委員包純義(黨委委員);左二農業副主任高柏升;左三革委會主任王振汗;左四副書記趙化昌;左五(前排右ー)副主任王立富:後排右一經管主任林福仁:右ニ農業站長王澤民;右三知青辦主任張榮春;右四辦公室主任陳永昌;右五武裝部長胡學懷;右六教育助理安俊清;右七農業助理高峰;右八是婦聯主任趙桂清。▲高雲峰(前排二)參加全國機械工業學大慶會議前合影
▲西關中學建校首屆畢業生二連三排合影
▲《毛主席呀:井岡山戰士日夜想念您》1968年9月
▲《誓做革命接班人》1967年11月,康平一中高二一班女生合影
▲1968年9月,井岡山戰士永遠忠於毛主席
▲《為了忘卻的紀念》
趙世柱團長之墓
▲康平烈士陵園
康平烈士陵園(遼吉一分區烈士陵園)
▲張強烈士陵園
1955年修建的賀炯烈士紀念碑
賀炯,男,1918年生人,乳名阿炯,書名賀發榮,參加革命後化名賀炯、賀朗特,筆名巴人、巴丁,布依族,原籍貴州省安龍縣龍廣鎮獅子山村桐柏下組。1945 年 12 月任中共康平縣委第一任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46年6月13日被反革命暴亂分子殺害,犧牲時年僅28歲。為了紀念烈士,1949年以他的名字建立賀炯文工團,將縣城一條街命名為賀炯街,並在他犧牲的地點修建了烈士墓和紀念碑。
康平老照片見證過去的吃、穿、住、行,是文化發展的載體,是時代的印跡,歷史的縮影,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珍惜當下,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願你的日積月累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